作者 | 王战新
巴菲特的老师格雷厄姆曾说:牛市是普通投资者亏损的主要原因。
A股大涨,买菜大妈、村口大爷又开始谈论股票。是时候重温这句名言,重估一下本轮“牛市”的含金量了。
有三个信号值得关注,意味深长。
为什么明明没有基本面的支撑,这一轮股市却表现这么好?
仅仅这几天,A股就创造了三个历史:3740点创下十年来的新高;成交额和两融余额都突破2万亿,上一次还是在2015年;市值总和首次突破100万亿。
第一个值得关注的信号,就是股市“狂飙”与基本面的背离。不说远的,就看这个7月。反映消费和购房的人民币贷款,出现20年来的首次萎缩;反映地产和基建的水泥产量,创下了2009年以来的最低点;反映工业生产信号的钢铁产量,也是2017年以来的同期新低。
这种看起来违反经济学原理的现象,基本面的偏冷和股市的火热,恰恰反映了当下股市的关键作用。
应该看到,我们越来越重视大A在宏观经济中的作用。
某种程度上说,大A成了情绪管理、预期管理的重要抓手。它不再是经济的晴雨表,也不是主要融资渠道,但它能影响情绪。因为大A指数红绿分明,容易影响感官,投入也远小于房地产市场,把四大行抓好,等着上面出手就好。
从今年关税大战开始,大A担负起稳定情绪的责任。上面通过调控主要资金、机构维稳指数,起到稳定情绪的作用。
近期大A启动,既是政策本身进行预期管理引导情绪,也有机构配合,可能产生化学反应。
从国内外形势来看,热钱还在源源不断涌入大A,市场情绪还在持续发酵,未来可能会有更多看点。
不过,从实际表现看,“牛市”的含金量并不高,还远远没到狂欢的时候。
很多人在不断渲染概念股(如上纬新材)的增速奇迹和大盘股(如农业银行)的恐怖增量,还有谁关心“沉默的大多数”——那些2021年入手、至今没有解套的老股民?
仔细盘点一下,曾经被价值投资派看好的行业龙头股(如“免税茅”中国中免、“酱油茅”海天味业、“眼科茅”爱尔眼科、“光伏茅”隆基绿能、“牙茅”通策医疗、“粮油茅”金龙鱼)依然处于低位,当前市值都比2021年巅峰期少了一大半。
从指数来看,很多人只看到了“上证指数创十年新高”,却忽略了另一面:上证50、深证成指、沪深300、上证50、中证500、科创50等指数的表现,甚至比不过疫情期间。
上证50指数8月18日收盘2838点,距离2021年峰值4110点还差31%。 深证成指18日收盘11835点,距离2021年峰值16293点还差28%。 沪深300指数18日收盘4239点,距离2021年峰值5930点还差29%。 创业板指18日收盘2606点,距离2021年峰值3576点还差27%。 科创50指数18日收盘1124点,距离2020年峰值1726点还差35%。 中证500指数18日收盘6668点,距离2021年峰值7688点还差13%。 中证1000指数18日收盘7237点,距离2021年峰值8082点还差10%。
可见,本轮股市行情只能算“结构牛”,而不是像2007年、2015年那样的“全面牛”。
再来看“A股总市值突破100万亿"这项数据,乍看很厉害。但你仔细算算,中国去年GDP是134.91亿元,市值只占GDP的74.12%。对比美股当前总市值约为63万亿美元,市值已经是美国GDP的2倍多。
相比之下,中国资本市场还是个“弟弟”。
股市的火热,还凸显了当下的一个尴尬问题:老百姓的钱在手里,不知道该放哪里去。
以前房地产行业火爆,大多数人的选择是把钱投到楼市里,一套不够买两套,两套不够买三套,三套不够买四套……
但从2021年开始,房地产行情发生180度逆转。很多被楼市坑惨了的人,回到了最保守的轨道——把流动资金都存到银行里。
这就导致中国居民存款总额,不断创新高。
为了激活社会情绪,央行不断下调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和政策利率,国有大行已经连续五次下调存款利率。
2025年6月银行发布最新利率,其中三年期平均利率降至1.695%,五年期更是降至1.538%,中长期存款已全面进入“1时代”。
网友吐槽:三年前存 100 万利息能买辆车,现在存三年,利息只够加三年油。
此时此刻,大A出现了赚钱效应,并不是偶然的。
随之而来的变化就是,一大批人开始把存款取出来,投到股市里去。7月份,出现了“存款搬家”的迹象。
今年7月,企业存款减少了1.46万亿,居民存款减少了1.11万亿,但非银机构存款增加了2.14万亿。非银存款一般包括证券、信托、理财、基金等机构存放在银行的存款,当居民通过银证转账将资金转入证券等账户时,这部分存款就会增加。
将非银机构存款、居民存款相比较,变化非常明显。
从8月的股市交易量来看,银行存款流向股市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从8月13日到现在,沪深两市的成交额连续5个交易日超过了2万亿元,市场情绪依旧火热。
老股民发财的截图和百股涨停的消息,不断刺激着观望者的神经。
不出意外的话,接下来会有更多新人开股票账户,更多居民取钱(甚至借钱)炒股。
目前,A股正在成为全球资金围猎的对象,烈火烹油的行情仍将继续。
机构和外资也在加速入场。据高盛集团Prime Brokerage数据显示,全球对冲基金正以6月底以来的最快速度买入中国股票。
摩根士丹利也认为外资持仓目前仍低配中国,有望进一步支撑中国市场的上涨。安联则指出未来中国市场有望实现红利资产与科技成长的双轮驱动。
不过,大盘上涨与个人赚钱是两回事儿。
牛市一般分三个阶段,谁都不聊股票、老股民开始嘚瑟、新股民教你做人,分别对应牛一、牛二、牛三。从种种迹象来看,现在应该处于牛二,还没到顶。
熊市环境里,坚守预设的投资原则相对容易;然而,当行情急速上扬,跳动的红色数字极易令人目眩神迷,模糊了最初的理性目标。
一项由清华、LSE及上交所学者共同完成的研究,聚焦2014-2015年A股极端波动,为上述观点提供了数据支撑。其论文《泡沫与崩盘中的资本再分配》揭示:
在此轮剧烈起伏中,规模高达2500亿的财富发生了转移——人数占比高达85%的普通大众群体,其损失最终流向了仅占参与者0.5%的顶尖富裕阶层。
一将功成万骨枯,“牛市”中的大多数,都将沦为输光一切的炮灰。
当下,贸易保护主义的阴霾笼罩全球,地缘冲突此起彼伏,通缩压力如影随形,普通人如何在这场风暴中守护钱袋子?
我们有份“智谷趋势内部研判”,每周为你解读宏观、经济、政策、楼市等多个领域的重要动向,199元/年,全年48期,帮助大家看清趋势,直达本质的财富信号。
最近恰逢智谷趋势12周年庆!为回馈各位读者朋友,现在订阅,我们还将加赠——
1、《5节宏观分析框架课(音频)》
2、1场《下半年市场展望闭门分享》
扫码入圈,看清趋势,消除迷茫,仅限50个名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