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前几年“敲钟上市”是创新药企业最大的梦想,那么“被并购”如今也成了Biotech公司的一条现实出路。
近日,一起并购交易引发关注。中国生物制药(01177.HK)公告披露,于2025年7月15日(交易时段后),其通过旗下买方与卖方、礼新医药及YingQinZang订立买卖协议,全资收购礼新医药。
公告显示,本次交易对价不超过9.51亿美元(约68亿元人民币)。剔除礼新医药在交割日的估计现金及银行存款约4.5亿美元,买方中国生物制药实际支付净额约5亿美元(约36亿元人民币)。
借助此次并购,20余家VC机构顺利实现退出。其中,启明创投为最大外部机构投资方股东。启明创投合伙人、医疗健康行业共同负责人陈侃在朋友圈转发了相关新闻,并回顾了投资礼新医药的历程,“2020年第一次跟Crystal(礼新医药创始人秦莹),在长宁区工人文化宫一楼咖啡厅聊A轮融资的场景还历历在目。转眼五年间,公司完成多轮融资,连续做了三个global BD交易,走到今天被收购,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
作为收购方,中国生物制药发布此消息后,股价也持续上涨,其在港交所最新市值接近1300亿港元,这一强劲的市值表现也为这笔交易提供了有力背书。
1300亿巨头出手
对于中国生物制药的印象,市场普遍认为,它是一家正在从传统药企向创新转型的公司。
最初,中国生物制药以仿制药起家,近年来逐步往创新药拓展,并取得进展。2024年业绩会上,中国生物制药管理层表示,未来三年,公司将进入创新成果收获的爆发期,近20款创新产品有望获批上市,涵盖双抗、ADC(抗体偶联药物)等前沿疗法。
在此背景下,瞄准“双抗+ADC”的中国生物制药,有足够的理由和动机收购礼新医药。
首先,礼新医药的创始人背景足够强大。作为一位85后女博士,秦莹毕业于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现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临床系,师从王振义院士攻读瑞金医院血液学硕士学位,之后在比利时林堡大学获得肿瘤免疫学博士学位。在职业经历上,秦莹曾在葛兰素史克、赛生医药,分别担任过肿瘤研发总监和研发副总裁兼首席医学官。
其次,在双抗和ADC领域,礼新医药也展现出强大的研发实力,旗下4个研发平台包含肿瘤微环境特异性抗体开发平台(LM-TME)、针对难成药靶点的抗体开发平台(LM-Abs)、新一代抗体偶联药物平台(LM-ADC)以及免疫细胞衔接器平台(LM-TCE)。
最重要的是,礼新医药的技术被国际认证过。在中国生物制药收购之前,礼新医药曾获得过默沙东、阿斯利康等国际巨头的认可,两家全球顶级药厂竞相与其合作。因此,中国生物制药掏出36亿元真金白银,买下的不仅是礼新医药,还是这份国际认可所带来的确定性。
确定性之外,礼新医药本身账上还有4.5亿美元的现金。截至2025年上半年,礼新医药实现营收42.18亿元,除税后净利润为16.85亿元。由此,该笔收购对于中国生物制药来说,都具有战略意义。
启明创投领衔,20余家VC实现退出
除了企业,该笔收购的受益者还包括礼新医药的股东们。
公告显示,此次共有20余家机构实现退出,包括启明创投、云锋基金、泰格医药、浦东科技创新基金、上海张江燧锋等。其中,云锋基金持股约3%;杭州泰格持股约8.48%。
CVSource投中数据显示,在生物医药领域有较深布局的启明创投,最早于2020年领投礼新医药A轮融资,并于2022年再度领投公司B轮;彼时,公司正推进下一代创新靶点肿瘤免疫药物的研发。
2024年10月,礼新医药完成3亿元C轮融资,启明创投联手浦东资本、上海生物医药基金、上海张江燧锋等再次投资。值得一提的是,本次收购方——中国生物制药亦在此轮入局。
彼时,作为C1轮领投方中国生物制药董事会主席谢其润表示,公司一直关注肿瘤免疫治疗和ADC药物的研发进展,礼新医药的差异化创新管线布局,扎实的GPCR多次跨膜蛋白抗体发现平台、双抗技术平台和ADC技术平台、留下了深刻印象。因此,希望与礼新医药合作,进一步填补肿瘤领域的临床空白,惠及广大患者。
在天使轮布局的泰格医药,此次退出也收获颇丰。
根据泰格医药公告,泰格医药出售了其持有的全部股权,获得的对价约为3411万美元,2020年5月泰格医药以1000万元投资礼新医药。按照最新收购价计算,该笔投资收益倍数超20倍。
今年上半年,泰格医药还通过映恩生物IPO,获得了数亿元收益。
并购退出也是一种成功
如果拉长时间来看,这不是生物医药领域首次实现并购退出。在2024年1月、今年2月,均有成功案例。
2024年1月,迈瑞医疗公告称,以66.52亿元总价收购惠泰医疗(688617)21.12%股份。交易中,启明创投通过旗下基金,合计出让5%的股权,获得约15.75亿元的现金。
今年2月,科创板公司奥浦迈(688293)拟向31名交易方收购CXO企业澎立生物100%股权。过去两年,行业竞争加剧,在澎立生物独立IPO未果后,产业资本的出手显然解了VC机构们的退出之“渴”。
当三笔并购交易为VC机构们打开退出通道之时,市场也在思考:“什么样的被收购标的会被买方看上?”答案或许在于:在各自细分领域,稳居行业前列。
就中国生物制药的并购案例而言,礼新医药是国内ADC技术的领跑者,最大特点是“不跟风”。当多数企业仍在复制第一、二代ADC技术时,礼新医药已迭代至下一代平台了,让“生物导弹”打得更准、副作用更小;同时,公司另辟蹊径布局CCR8靶点,其LM108管线成为中国首个进入临床的CCR8项目,全球进度排名前三。
同样,迈瑞医疗重金拿下的惠泰医疗(688617),亦凭行业龙头地位脱颖而出。
2024年报显示,凭借三维标测系统装机量提升与房颤手术渗透率提高,惠泰电生理业务增速约30%,国产市占率继续领跑;冠脉通路业务的薄壁鞘、微导管等优势单品持续放量,收入占比达47%,增速保持在20%以上。
实际上,在经历行业低迷之后,投资人直言:资本已拒绝同质化故事,靠模仿的内卷势必没有未来。“同一靶点,如果全球有30家企业布局,若你排名靠后,即使适应症仍有缺口,也可能因竞争过度而失去意义。”
“特别是早期‘抄作业’式的跟进,虽然研发风险低,但后期商业化风险极高。因此,创新药不仅要在国内领先,更须在全球具备技术实力,比如临床数据优于国际同类,才能真正摆脱内卷带来的局限。”一位投资人说道。
而在过去,当创新药企业人人都想敲钟之时,并购案给Biotech公司和投资人最大的启示也在于:如何把公司打磨成一块优质资产,在合适的时机卖给产业资本。这使得即便IPO收紧、变成“独木桥”之后,并购退出能成为一种现实与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