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茅台啦!”
每个月初,某“相亲相爱一家人”微信群里,小紫都会雷打不动地发出这条消息,家人们听到指令,默默打开某大型超市的小程序,点击“茅台预约”。
过几天后,小紫会再发一条消息:“看中签了呗?”
可惜只有一个个“无”接龙出来。
“又没中!”“都是谁在中签啊?”期待再次落空,群里满是“愤恨”的气氛。
不知道的,还以为在抢什么限量版奢侈品,实际则是耳熟能详的茅台酒。而这茅台,并不是免费,只是原价购买的资格。
听起来多么魔幻,原价购买竟是一种需要抢破头的福利,这就是茅台的超然地位,令人艳羡。当到手价远远高于指导价,茅台就不只是白酒了,而是披着酒瓶的金融衍生品。
但时代在悄悄变化,随着飞天茅台价格从2500元以上跌到1800元左右,小紫终于失去了热情,对每月蹲点抢茅台的活动变得兴致缺缺。
茅台的“金融属性”,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褪色。
近两年,白酒行业面临价格倒挂、动销疲软的深度调整期,市场中开始弥漫悲观情绪。即便是拥有超然地位的茅台,也面临诸多问题:撑不起的终端价、舍不去的经销商、抓不住的年轻人……茅台,已经到了必须转型的紧急时刻了。
对于大众来说,什么时候不再需要抢,而是直接买到1499元的原价茅台,才是唯一关心的问题。
这个问题,茅台难以回答,或许也不愿回答。
茅台的“金融魔法”
二十多年以来,白酒变得越来越不纯粹了。
在上世纪,不少名酒还喊着要做“大众喝得起的好酒”“为人民酿酒”。后来全都忘了初心,变成“为人民币酿酒”——酒还是好的,但是大家喝不起了。
飞天茅台的建议零售价是1499元,可要想原价买到,几乎是痴人说梦,到手价一度冲高到3500元以上,久而久之形成一种共识:
茅台就是贵,酒桌上有茅台就是有面子。
人们不仅将茅台作为一种面子的象征,更将其作为一种理财产品,抢到原价茅台后自己根本不舍得喝,而是囤着伺机出手赚个差价。前几年,抵押茅台向银行成功贷款的新闻也时有发生。
“硬通货”、“一般等价物”... 这些金光闪闪的词汇,第一次被一瓶白酒霸占。贵州茅台的市值也步步高升,以“万物利好茅台”的强势姿态,赢得了“酱香科技”的美名。
酱香里透着奢侈品的味道,堪称白酒里的“爱马仕”,为什么茅台能有这样尊贵的金融属性?
△AI生成
按理说,无论酱香酒工艺多么复杂,口味多么独特,也不可能凭此溢价翻倍,捅穿股市。即使酱香酒具有稀缺性和越放越陈的特性,也难以撑起大规模囤积居奇的空间,万一跌价了怎么办。
但是,如果有茅台酒厂的推波助澜,就会无往而不利。
茅台的崛起,并不在于产品,而是在于讲故事。毕竟老老实实卖产品能赚几个钱?讲故事卖“奢侈品”,才能实现如今高达91.97%的销售毛利率。
由茅台宣之于口,有不少故事广泛流传于民间。例如1915年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以假摔酒瓶,香气诱人的计策,最终豪取了金奖;还有多次营销“国酒茅台”的历程。
多年来一直有业内声音澄清,当时奖项众多,金奖其实是“阳光普照奖”,并且“国酒”商标也没能申请成功,甚至还发生茅台将商标评审委员告上法庭的闹剧。
但无论如何,“国酒茅台”的认知已然深入人心。
借着故事镀金,茅台多年来进行了数次涨价,飞天茅台的出厂价定格在1169元,建议零售价定格在1499元/瓶,这是茅台酒厂综合生产成本、预期利润和市场调查数据后确定的价格。
但以市场的需求看,飞天茅台明明有着2000元以上的实力,却偏偏选择控量控价,多出来的利润空间留给经销商和黄牛们,实在是大发善心。2024年年报显示,茅台酒销量同比提升10.22%的同时,生产量却同比下滑了1.63%。
供需的失衡,直接助长了终端价的炒作。经销商和黄牛们就是现货茅台价格走高的实际推动者,他们不遗余力地帮茅台造势,囤积居奇,抬高酒价,反正茅台酒厂只赚1169的出厂价,多出来的都是自己的。
对于茅台酒厂来说,虽然这部分利润没吃到嘴里,但只要飞天茅台不愁卖,利用捆绑销售的要求,能让其他系列酒也不愁卖,况且还能推高股价,何乐而不为。业内人士肖竹青向媒体透露,茅台已经通知全国42家贵州茅台直营店暂停500ml茅台酒的单独销售,控量挺价的动作又开始了。
茅台控量,可以看一种饥饿营销,这种操作拿其他领域类比就能想通了。
比如短跑比赛,每次打破世界纪录一点点,和拼尽全力一举大幅超越,两者带来的话题性和商业价值,无法相提并论;比如某手机品牌的快充、续航每年提升一点点,有进步,但不多,只要行业霸主地位不受威胁,就坚持“挤牙膏”这种长久之计。
茅台依靠控量和向经销商压货,保持着每年业绩的稳定进步,无数经销商、黄牛、投资者紧紧抱团,一同站在这艘航母上驶向远方。
拥有忠实的消费群体,集超高毛利、金融属性于一身,白酒实在是令市场艳羡的好生意,至于普罗大众的白酒消费,多咬咬牙就行了。
2021年9月上任的前任茅台董事长丁雄军曾喊出“让茅台酒回到合理的市场价格”“回归商品属性”等口号,但还没完成大业,就在2024年4月提交了辞职报告。
即使任期业绩大增,渠道改革出色,但已经不适合担任茅台董事长了。开玩笑,想毁了好生意吗?
不过不用担心,只要人们对茅台的共识不崩塌,“酱香科技”就永远有蓬勃的发展空间。
只是,时代在悄悄变化。
消融的金融属性
白酒成为能够炒作的硬通货,是否所有人都乐见其成?至少,想喝茅台酒的普通人不会这么想。
普通消费者虽然嘴上说着300元-600元500ml的产品只能算是中档酒,但是真要掏腰包买单,只会感到一阵肉痛。如今,高端酒的价格已然偏离人民群众太远,多数酒友只闻其名,未尝其味。
不过,风向似乎开始在变化。在各大电商平台,能看到不足800元的五粮液普五、700多元的国窖1573、500多元的青花郎……价格越来越亲民。
就连标杆飞天茅台也不坚挺了,散装终端价最高时曾飙到3000元以上,到现在跌到1800元左右,与1169元出厂价只有700元的价差,炒作空间被大大压缩,就连“相亲相爱一家人”群里,也对抢原价茅台兴致乏乏了。
△来源:今日酒价
“酱香科技”的股价,也早就坐上了过山车。自从2021年初突破至2400元/股历史高位之后,4年时间里贵州茅台股价跌去超千元,跌幅超过40%。
大起大落实在太刺激了,看着酒价买股票的人们,也享受到了跟着酒价跌股价的滋味。
而且,“禁酒令”的影响也颇大。2025年5月,《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提到“公务工作餐不得提供酒类”,被不少酒友视为“史上最严禁酒令”。
茅台也在前段时间举办的2024年度股东大会晚宴上,将一向款待投资者的飞天茅台,换成了自产的蓝莓果汁,伴手礼也由酒品改为了普通笔记本。
与十多年前相比,现在头部白酒公司公务消费占比已经降至5%左右,貌似不足为虑,但其背后的连带影响,只会比预料的更深远。
茅台们的黄金时代,是搭上了大基建和房地产的火箭。酒桌,就是项目、贷款的润滑剂和敲门砖。现在润滑剂不让用了,潜在的商务需求必然萎缩,无疑将加重白酒行业的下行压力。
酒业家调研结果显示,山东、河南、广东、河北、浙江、四川等多省的中高端餐饮消费骤降,包间预定量下降40%-60%,上桌率骤减40%以上,中高端白酒销量普降60%-80%。
需求减少,早就反应到了经销商层面。中国酒业协会发布的《2024中国白酒市场中期研究报告》显示,2024年上半年有超过60%经销商表示库存增加。库存压力让经销商的资金周转困难,超过30%经销商表示面临现金流压力,超过50%表示利润空间有所减少。
“茅台酒就像房子一样,越长价越有人囤,下跌后大家开始恐慌性抛售。”有经销商如此向媒体诉苦。
面对消费端的需求变化和经销商的普遍压力,今年4月茅台将2025年营收目标降到了9%。这是茅台2020年以来首次下调业绩增速目标,也是2017年以来首次将增速目标调整至个位数。
时移世易,科技行业越来越成为经济的驱动引擎,新贵们将地产“老登”们抛在了身后。而科技新兴产业靠的是技术、人才,并不是酒桌关系,更会削弱高端白酒的需求。
确定的是,以往在房地产和大基建身上躺着赚钱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如今消费品属性回归,要深耕大众酒市场,低价好酒才是硬道理。
这背后,是白酒消费脱虚向实,从“面子消费”向“理性消费”的转变,也是飞天茅台褪去金融属性后,回归饮用酒本质的体现。
“原有的价格是虚高的,不合理的。茅台价格的调整,对于行业去泡沫化和有序发展,乃至宏观经济来说,都是好事情。”广东省食品安全保障促进会副会长、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对《一点财经》如此说道。
7月7日,茅台销售公司在半年工作会上提出了“服务革命”,清醒地认识到“白酒行业正从以商品为中心,向以消费者为中心转变。”
说白了就是,以前是白酒挑人,不是谁都喝得起的,以后攻守之势异也,要看人家想不想喝白酒了。
一向躺着赚钱的“资本印钞机”,不辞辛劳嚷嚷着要改革,看来情势已然刻不容缓。
如何锚定年轻时代?
“年轻人还喜欢喝白酒吗?”当这个问题无数次出现时时不得不承认,白酒老了。
前董事长季克良曾说:“年轻人不喝茅台酒,是因为还没到时候,20多岁还在玩,小孩子不懂事,不晓得需要好酒喝。”
现任董事长张德芹也分享过他的观察,认为年轻人并不是不爱喝白酒,而是不喜欢酒桌文化,全是吹捧和恭维。
但实际情况是,年轻人既不喜欢酒桌文化上的“爹味”,而且从小喝各种饮料长大,对白酒也没有太多文化感悟和情感连
近两年,白酒行业刮起了低度潮。《低度潮饮趋势报告》显示,2020-2024年,我国低度酒市场规模从200亿元跃升至超570亿元。
可见,年轻人并不喜欢白酒太过辛辣的口感和饮后不适的反应。如何提高白酒的适口性,是一道必须面对的课题。
各家名酒和知名经销商,都在观察或布局低度酒赛道,如五粮液计划下半年推出29度低度酒,泸州老窖拟推出28度国窖1573。
茅台的动作最花哨,不仅推出低度气泡酒,还有冰淇淋、咖啡、巧克力轮番上阵,可惜即使有极为出圈的酱香拿铁,最终也落得个雷声大雨点小。茅台虽然努力向年轻人示好,效果却不佳。
而且,以茅台家喻户晓的程度,并不需要再去借助外部流量来扩大影响力。只在营销层面有所动作,犹如隔靴搔痒,想要打动年轻人,就必须品牌、团队、市场、营销等方面全面拥抱年轻人,建立一个系统工程,效果才得以持续。
例如渠道改革。过去,白酒品牌只要依赖传统线下渠道,就能触达几乎所有消费者。而现在,年轻人的购物方式更加多样化,电商一定程度上消解了传统渠道的重要性,拥抱线上渠道,才能真正触达年轻消费群体。
近些年来,茅台推进提直降代,通过i茅台、各种航班售酒等政策,直营比例已然上升了不少。
茅台在2018-2023五年间大规模削减经销商后,国内经销商数量累计减少了907家,占整个经销商体系超过30%。但2024年,茅台又新增了67个经销商。
可见,在行业下行压力下,强如茅台也是船大难掉头。
结语
无论褪去金融属性,还是拥抱年轻人,茅台的动作频频,但效果始终不及预期。拥有超然的地位之后,很多事情就不是自己能够掌控的。
从白酒发展历程来看,茅台的辉煌历史并不长,短期内,凭借在高端市场的优势以及独一档的金融属性,茅台的名酒效应依旧足够强。
但时代的变化悄无声息,在从“渠道为王”向“消费者为王”转变中,茅台能否以创新姿态继续引领行业,成为新消费与新渠道下的破局者,市场还将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