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财险:中小财险“先规模后利润”式转型,并非谁都能学 财险公司如何转型发展非车险 财险转型变革大势所趋
创始人
2025-07-15 11:13:25
0

导语:“报行合一”新规之后,“二八分化”或进一步加剧。中小财险公司,该何去何从?



财产险的非车险领域,即将迎来重塑市场格局的监管重拳——“报行合一”。

这项旨在根治佣金费率乱战、杜绝“阴阳合同”的新规,不仅将彻底改变业内盛行的“内卷”玩法,更可能加速财险竞争格局的“二八分化”。

大量缺乏竞争力的中小险企,正面临生存抉择:要么深耕细分领域、艰难求生,要么黯然退场。

01 监管重拳:非车险“报行合一”

继车险、寿险银保渠道之后,“反内卷”的监管之风,终于刮向了财产险的另一端——非车险。

在财险中,车险主要保车辆事故,是财险最大单一险种;非车险则涵盖企业财产险、工程险、责任险、农险等除车辆外的所有财产风险保障。

近年来,非车险增速迅猛,已占财险业半壁江山。但随之而来的,是不少公司为抢市场份额大打“价格战”,更有层出不穷的违规行为,行业“歪风邪气”亟需遏制。

2025年7月初,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向各财险公司和中介机构下发《关于加强非车险监管有关事项的通知(征求意见稿)》,标志着非车险领域 “报行合一”政策,即将全面实施。

非车险“报行合一”的核心要求是,保险公司实际执行的保险条款和费率,必须与向监管报备的材料严格一致,彻底杜绝“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的操作。

具体而言,从操作细节上,“卷费用”的阴阳合同被禁止,费用支付必须“实质重于形式”。各种费用违规操作、巧立名目返佣的漏洞也被堵上。

此外,针对非车险长期存在的保费垫缴和应收难题,新规强调,要实行“见费出单”制度——财险公司须在收取全额或首期保费后,方可出单并开具发票。提高实收、防止套资。

种种举措,被业内解读为,监管层希望从根本上解决渠道手续费畸高、费用使用不规范,价格恶性竞争等市场乱象,引导行业摒弃盲目拼规模的内卷模式,转向高质量发展。

“报行合一”这一原则,早先在车险领域试过水;2023年也在人身险的银保渠道推行。如今延伸至非车险领域。

然而,这把监管“手术刀”,在切除行业毒瘤的同时,也将不可避免地深刻改变行业力量对比,令本就悬殊的“二八分化”格局雪上加霜。

02 行业“二八分化”或加剧

非车险“报行合一”新规的影响,并非雨露均沾。对不同规模险企,冲击截然不同。

在本就高度分化的财险行业,新规极有可能成为“加速器”,让“强者恒强、弱者出局”的马太效应更加显著。

人保财险(01339.HK)、平安产险(601319.SH)、太保产险(601601.SH)、国寿财险和英大财险等五家财险公司,2025年一季度净利润合计208.8亿元,分走了全市场80%以上的利润。



这些资金雄厚、承保能力强的头部公司,拥有丰富的直销网络与稳定客户群,获客不完全依赖中间渠道。佣金透明化、费用规范化,对他们影响有限,甚至有助于降费、改善盈利。

人保财险总裁于泽预计,如果非车险“报行合一”顺利推进,先期能推动降低费用率达1个百分点左右。

“报行合一”全面实施后,由于佣金费率空间被锁定,险企与银行渠道合作的力度,则主要由品牌、总(公司)对总(行)的合作水平,以及产品吸引力决定。头部公司凭借品牌、风控和服务等优势,将赢得更大市场份额。

反观中小公司,由于自身品牌、成本控制和风控能力均处劣势,竞争空间遭遇进一步压缩。

为了抢业务,过去不少中小险企依靠“卷佣金费”、激进承保“以价换量”,行走在违规的边缘。

有财险公司地方分公司负责人向金妹妹表示,虚增费用、违规套利在财险业屡见不鲜,监管针对财险业的罚单,八成来自于此。

“这就像玩躲子弹,人人都在战场上,子弹射到谁身上看运气。但要是不这么做,人家的业务凭什么给你小公司?”他强调。

新规实施后,由于不能再“烧钱买业务”,缺乏核心竞争力的中小公司,生存危机骤然加剧。

以寿险经验为鉴,银保渠道“报行合一”后,部分险企首年佣金率降至9%~12%,多家尾部中小险企被迫出清。

类似趋势,或在财险业重演。

可以预见,新规实施初期,阵痛不可避免:部分依赖“佣金费战”的中小险企,保费增速下滑、市场份额被大公司挤占,盈利状况可能恶化。

03 中小险企的困境与出路

中小财险公司,不是没有想过突围求生的办法。

但历史证明,以弯道超车方式“做大非车”的“捷径”,最后都被证实是幻梦一场。

安心财险,便是个中代表。

2017年7月,安心财险与P2P平台米缸金融开展履约保证保险合作,大举进军当时炙手可热的网贷履约险市场,保费一度飙升。

然而,合作仅一年后,2018年8月米缸金融爆雷。大面积逾期,令安心财险面临巨额理赔责任,偿付能力一落千丈,成为高风险业务“接盘侠”。

截至2024年三季度,安心财险偿付能力充足率暴跌至-871.59%,累计净资产约-7.35亿元,成立以来的累计亏损逾20亿元。

如今,周期下行、大公司碾压,加之合规趋严,于夹缝中生存的中小财险公司,该何去何从?

保险“新国十条”已指出方向:引导中小保险公司特色化专业化经营发展。

业内已有不少公司着手尝试走差异化道路。现代财险,提供了一个转型样本。



现代财险,原为韩国现代海上火灾保险在华全资子公司。2020年,现代财险通过增资改制引入了滴滴出行、联想控股等新股东。

借助新股东资源,现代财险在新能源网约车这一垂直细分市场发力。截至2025年5月末,现代财险车险业务96%是网约车,其中又有92%是新能源车,车均保费是行业最高之一。

改制后,公司保费收入从2020年的2.28亿元,猛增至2024年的10.73亿元,短短四年扩大近4倍。只是,净利润依然连续四年亏损。

据熟悉现代财险的人士透露,亏损主要受历史遗留业务拖累;如仅考虑销售和赔付成本,新业务本身已实现盈利。

现代财险的经验表明,中小险企并非全无生机,前提是找准细分赛道、另辟蹊径。

不过,并非所有中小险企都有条件和能力,完成转型突围。

类似现代财险这种“先规模后利润”的发展路径,需要有充足的资本弹药和战略定力支撑。

对家底不厚、经营困局又难解的中小公司来说,止损退出或被并购,不失为一种现实选择。

近年来,监管层推动保险业优胜劣汰,清理风险隐患公司。外资、车企巨头,也渴望在财险市场分得一杯羹。

“明天系”的易安财险,就是例证。

此前,易安财险因接连踩雷健康险、意外险和保证险,走上了破产重整之路。最终因牌照价值和窟窿较小,易安财险被新东家比亚迪(002594.SZ)全资收购。

强者恒强的“二八分化”格局固化之下,众多中小财险公司,正在经历一场生存大考——是倾力投入、在细分领域成为“隐形冠军”,还是及时止损,将牌照与残局,交由新入局者重整?

考验股东与管理层战略决断的时刻,已经到来。(阿尔法工场金融家)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怀孕员工绩效必是C、4天工作制... 互联网小有名气的“离职博主”东东快跑最近又离职了。他还有一个外号叫做“大厂测评博主”,曾先后在字节干...
外卖咖啡纸托上摆香奈儿护手霜和... 每一个隔三差五来杯咖啡奶茶的人,大概都思考过一个问题:纸袋子和纸皮杯托能用来做什么?有人把纸袋改成手...
“美漂”导演拍“霸总”短剧,从... 一年时间就崛起,但在美国拍短剧不容易。文|《中国企业家》记者陈浩编辑|张昊图片来源|受访者6月底,高...
150亿中山酱油龙头,空降董事... 文/谢之迎编辑/谭璐中山调味品龙头,高层人事落定。7月10日,厨邦酱油母公司中炬高新公告,8人董事会...
薛鹤翔:外贸“新动能”突围:从... 薛鹤翔、唐广华(薛鹤翔系申银万国期货研究所所长、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成员)内容7月14日,海关总署公...
新易盛:上半年归属股东净利润同... 新京报贝壳财经讯 7月14日,新易盛发布2025年上半年业绩预告,预计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3...
科技赋能“第六险”!打造温州长... “一人失能,全家失衡”,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加速,失能老人照护问题成为社会痛点。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
连平:金融改善助力经济平稳运行... 连平、王运金(连平系广开首席产业研究院院长兼首席经济学家、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长)7月14日,央...
港股生物医药股涨幅扩大,石药集... 7月15日午后,港股生物医药股涨幅扩大,石药集团涨8%、百济神州涨6%、信达生物涨4%、中国生物制药...
IPO|国产GPU突围战:摩尔... 文|翠鸟资本在数字化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半导体产业作为现代科技的核心支柱,其战略价值愈发凸显。在半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