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雷晨 北京报道
2024年,全球人工智能产业迈入应用爆发期,算力作为AI革命的基石,成为各国科技竞争的核心战场。
在这场浪潮中,中科曙光——中国高性能计算领域的“国家队"代表,股价乘风而起,年内涨幅超80%,市值一度突破1300亿元。
然而,亮眼的资本表现背后,公司却交出了一份营收下滑、净利润增速放缓的“矛盾”成绩单。
今年以来,公司创始人李国杰的隐退、控股股东的大手笔减持,更为这家老牌科技巨头的未来带来新的考验。
5月13日,中科曙光公告称,在4月16日至5月8日期间,控股股东中科算源以大宗交易方式减持公司股份2459.43万股,占公司总股本的1.68%,减持价格区间为55.85-60元/股,减持总金额达14.21亿元。
在此背景下,随着行业竞争加剧、全球算力发展范式生变,中科曙光的高增长叙事未来如何延续?其布局的AI全产业链又能否打开新的想象空间?
增长叙事转变
2023年,全球掀起大模型和生成式人工智能热潮。2024年以来,人工智能技术迈入应用加速时代。
人工智能依赖“强算法、高算力、大数据”的支持,模型复杂性和大规模训练,对算力的速度、精度和性能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对产业链的技术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中科曙光主要从事高端计算机、存储、安全、数据中心产品的研发及制造,同时大力发展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智能计算等业务。
其与参控股公司全方位覆盖了从上游芯片、服务器硬件、I/O存储、液冷数据中心产品,到中游计算机平台、大数据平台、算力服务平台,以及下游云服务提供商等产品及业务。
作为算力产业链上的国家队选手,此前持续多年横盘的中科曙光2024年股价乘AI风起,年内涨幅超80%。去年11月,公司股价触及89.93元/股,市值超1300亿元。
但记者注意到,在AI风口最盛的2024年,公司业绩增速却不及前几年乐观。去年,中科曙光营收同比下滑8.4%,归母净利润仅实现个位数增长。
2019年,中科曙光曾被列入实体清单,虽然未对业务产生较大冲击,但却限制了自身在AI服务器领域的想象空间。
经过几年“修生养息”,中科曙光的营收规模持续上涨,2020年后均实现两位数增长。归母净利润增速方面,从2021年40.78%的增幅下探至2023年的18.89%,虽然略逊于营收增速,但也呈双位数增长。
有财务分析人士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该公司2024年收入下滑,主要由于行业竞争加剧和公司主动收缩低毛利项目,而毛利率的提升表明高附加值产品(如液冷服务器)占比增加,优化了产品结构。
从去年年报来看,中科曙光IT设备业务实现收入117.06亿元,同比下降8.4%,但毛利率为27.34%,同比提升5.46个百分点。
此外,公司软件开发及系统集成业务收入13.95亿元,同比下降10.94%,毛利率为43.71%,同比下降18.07个百分点,主要由于子公司曙光数创冷板产品销售占比提升(市场竞争激烈,毛利率较低)以及云计算业务收入下降。
按照客户行业划分,去年中科曙光公共事业类客户收入下滑显著,主要受北部和西部大区收入减少影响;企业类客户收入相对稳定,但毛利率较低。南部大区表现亮眼,但规模较小,难以弥补其他区域的下降。
中科曙光在公告中提到,部分项目交付周期延长导致收入确认延迟。财务指标方面,其应收账款周转天数从2023年的66.77天增至2024年的65.68天,显示回款压力略有增加。
值得一提的是,公司去年对第一大客户销售额为87.2亿元,占比66.31%;前五大客户销售额占比87.95%。若客户集中度过高,主要客户需求波动或合作关系一旦出现变化,将对业绩产生影响。
记者还从业内获悉,2024年整体IT行业增速放缓,部分下游客户需求减少。
整体来看,中科曙光2024年的“成绩单”并不令人意外。随着算力产业持续发展,新入局者众多,行业竞争日趋激烈。全球算力发展范式也于2024年末出现转变苗头。
创始人退居幕后
但在企业发展的重要关口,中科曙光创始人却宣布退居幕后。
2025年1月23日,中科曙光创始人、原董事长李国杰向董事递交辞任报告,因个人年龄原因,决定辞去公司董事长、董事及董事会战略委员会主任等一切职务。经过半数董事推举,推举董事、总裁历军暂代董事长职责。
李国杰1943年5月29日出生于湖南邵阳,196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计算数学专业,1981年在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获工学硕士学位,1985年获美国普渡大学博士学位。
他长期从事计算机体系结构、并行算法、人工智能、未来网络等领域的研究工作,是中国计算机领域的领军人物之一。其主持研制成功曙光1号并行计算机、曙光1000大规模并行机(获1996年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特等奖和1997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等,为中国高性能计算机的研发和应用做出了开创性贡献。
身为中科曙光的创始人,在他的带领下,中科曙光从一家初创企业逐步发展成为国内高性能计算领域的领军企业,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领域也取得了显著成绩,推动了我国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
历军毕业于天津大学电子工程系无线电技术专业,拥有扎实的电子信息技术专业基础。他自加入中科曙光以来,历任多个重要职位,包括公司副总裁、高级副总裁、总裁等。
与此同时,控股股东也再次大手笔减持。
早在2022年9月13日至2022年9月21日期间,中科曙光控股股东中科算源基于自身发展的需要,通过大宗交易方式累计减持了2928.03万股,占公司总股本的2%,减持价格区间在22.8元/股到23.34元/股之间,累计套现约7.35亿元。
今年1月9日,中科曙光又发布《股东减持股份计划公告》。公告显示,为自身发展需要,自公告披露日起15个交易日后,中科算源拟通过大宗交易方式减持股份不超过公司总股本的2%,即不超过2926.41万股。受此消息影响,1月10日,中科曙光开盘大跌,一度跌近6%。
5月13日,中科曙光公布股东减持股份结果。在4月16日至5月8日期间,股东中科算源以大宗交易方式减持公司股份2459.43万股,占公司总股本的1.68%,减持价格区间为55.85-60元/股,减持总金额达14.21亿元。
截至公告披露日,中科算源持有中科曙光无限售条件流通股2.15万股,占公司总股本的14.68%。
创始人退居幕后、控股股东大手笔减持,中科曙光的高增长神话,将如何续写?
突围路径
记者注意到,在算力产业从规模扩张转向效率优先的转型节点,这家拥有国产芯片、液冷服务器、智算中心全链条布局的企业,正尝试凭借技术储备穿越周期。
高盛研究报告显示,自今年1月DeepSeek发布以来,其“能源+AI”主题投资组合持续走弱,反映出市场对AI基础设施板块正在进行系统性价值重估。
而原预计2026年底出现的全球数据中心产能高峰,现已提前至2025年;2024-2027年间,供需关系将逐步改善,但数据中心平均利用率仍将维持在历史均值之上。
海外算力市场进入理性调整期,传统的高算力、大带宽、高能耗发展模式正被“资源效率优先”的新范式所替代。
国内亦是如此。“东数西算”工程政策红利期已接近尾声,新增投资向智算中心倾斜。
但这并不意味着行业高速发展周期彻底结束。
当前,算力应用场景正由通用场景逐步扩展到专业领域特定场景,专业特定场景带动算力需求增长,并对算力提出更高且独特的需求,推动算力需求结构转变。
这意味着,算力需求逐步从通用计算转向智能计算,智能算力规模和占比越来越大。
IDC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上半年,我国算力规模已达246EFLOPS,智能算力同比增长超65%,各行业算力应用项目超过1.3万个。
从政策面来看,工信部等六部门联合发布的《算力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提出到2025年算力规模超过300EFlops,智能算力占比达到35%,多省同步跟进总体目标,上海、广东等省提出到2025年智能算力在总算力中占比达到50%以上。
在此背景下,中科曙光积极布局AI算力全产业链。
东莞证券研报指出,在AI芯片方面,公司联营企业海光信息为国内高端处理器研发领先企业,海光DCU采用GPGPU路线,具有较强的并行计算能力和较高的能效比,兼容“类CUDA”环境。
在高端计算机产品方面,2025年公司旗下曙光云发布全国产DeepSeek大模型超融合一体机,助力政府、企业数字化转型;曙光存储全新升级面向AI训练及推理存储方案。
在云服务方面,2024年底,曙光云进化到“全栈智能云”时代。在AI加速套件方面,2025年公司发布DeepAI深算智能引擎,助力AI应用的快速开发与落地。
在算力服务方面,中科曙光打造“5A级智算中心”,并积极建设“全国一体化算力服务平台”,加速人工智能软硬协同及应用场景快速落地。
西部证券分析师指出,随着下游客户扩大资本开支,公司在面向生成式AI的液冷等场景持续进行迭代优化,或将进一步提升公司产品的竞争优势,加快新一代产品的技术落地和商业化,持续扩大市场份额。
2025年一季度,公司收入25.86亿元,同比增长4.34%;净利润1.86亿元,同比增长30.79%。收入恢复增长,净利润增速显著,表明公司调整策略初见成效,但需关注后续可持续性。
“公司不再单纯追求规模化扩大,而是紧密跟踪行业前沿技术发展趋势,聚焦自研技术创新,绿色技术降本,算力生态构建等核心能力建设,不断夯实技术储备基础,保证公司长期、高质量发展。”中科曙光高管在年报业绩会上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