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数据上看,2025年以来ETF市场的增量资金大概有一半流向权益类ETF。权益类ETF中,主题指数ETF及港股ETF资金流入明显。从过去一年持有人结构的变化趋势来看,股票ETF、跨境ETF、债券型ETF及商品型ETF的增量资金主要来自于机构投资者,货币型ETF则可能主要来自于个人投资者。
易强/文
4月,国际经贸环境发生重大变化,ETF规模却首次突破4万亿元。
根据东方财富Choice数据,截至4月24日,5类上市ETF即股票ETF、跨境ETF、债券型ETF、商品型ETF及货币型ETF的规模分别为29556亿元、5202亿元、2394亿元、1679亿元及1752亿元,合计4.07万亿元,较年初增长3387亿元。
主题指数ETF增量明显,风格指数ETF规模略降
在超4万亿ETF中,股票ETF是大头。
在5种股票ETF中,除风格指数ETF规模较年初略降3.61亿元外,规模指数ETF、行业指数ETF、策略指数ETF及主题指数ETF等4种皆有所增长。其中又以主题指数ETF增量最大,由年初的4256亿元增至4644亿元,增长398亿元,占到股票ETF总体增量的60.03%。
东方财富Choice数据显示,截至4月24日,主题指数ETF共有405只,涵盖了188种标的指数,其产品数量及标的指数数量在5种股票ETF中都是首屈一指。
从资产规模上看,规模排在前三的主题指数ETF依次是跟踪国证芯片、中证医疗及科创芯片指数的ETF,分别为319亿元、301亿元及287亿元。
不过,2025年以来增量排在前三的依次是跟踪机器人、CS人工智能及科创AI指数的ETF,增量分别是137亿元、90亿元及52亿元。
具体产品上,同期规模增量排在前三的依次是华夏机器人ETF、易方达人工智能ETF及天弘机器人ETF,分别为86亿元、65亿元及38亿元。
规模指数ETF方面,年初以来规模增量排在前三的依次是跟踪沪深300、中证1000及中证A500等3种指数的ETF,增量分别是671亿元、586亿元和236亿元。
具体产品上,规模增量排在前三的规模指数ETF依次是华夏沪深300ETF、广发中证A500ETF及华泰柏瑞沪深300ETF,分别为269亿元、171亿元及167亿元。
行业指数ETF方面,2025年以来规模增量排在前三的依次是跟踪300医药、800消费及全指医药指数的ETF,增量分别为394亿元、58亿元及34亿元。
具体产品上,规模增量排在前三的依次是易方达医药ETF、汇添富消费ETF及广发医药卫生ETF,规模增量分别为394.82亿元、55.12亿元及33.68亿元。
策略指数ETF方面,年初以来规模增量排在前三的依次是跟踪红利低波、智选高股息及诚通央企红利指数的ETF,分别为26.97亿元、3.22亿元及2.57亿元。
具体产品上,规模增量排在前三的依次是华泰柏瑞红利低波ETF、易方达红利低波动ETF及广发高股息ETF,分别为19.68亿元、5.17亿元及3.22亿元。
作为同期规模下降的唯一一类ETF,风格指数ETF的产品数量及规模在5种股票ETF中皆排末座。截至4月24日,仅有12只产品,规模合计仅52亿元。
这类ETF涵盖的指数有10种,2025年以来只有跟踪300价值、大盘价值及国信价值的3种ETF规模有所增长,增量分别为1.63亿元、0.54亿元及0.38亿元。
从持有人结构的变化来看,上述5种股票ETF中,规模指数ETF、策略指数ETF及风格指数ETF的增量资金可能主要来自机构投资者。根据东方财富Choice数据,这3种产品2024年份额规模增量分别为5817亿份、114亿份及27亿份,其中,机构投资者贡献的增量分别为4502亿份、93亿份及32亿份,占比皆超过3/4。
主题指数ETF及行业指数ETF的增量资金则可能主要来自个人投资者。数据显示,2024年主题指数ETF份额规模增量为296亿份,其中,机构投资者所持份额则下降67亿份。同期,行业指数ETF份额规模下降110亿份,其中,机构投资者所持份额则下降214亿份。
跨境ETF:增量主要投向港股,尤其港股科技板块
2025年以来,跨境ETF规模增幅明显。
如前述,跨境ETF规模增量为931亿元,比股票ETF多出268亿元。从数据上看,跨境ETF的增量主要来自投向港股市场尤其港股科技板块的ETF。
根据东方财富Choice数据,跨境ETF涵盖的标的指数有67种,截至4月24日,资产规模排在前三的依次是跟踪恒生科技、纳斯达克100及港股通互联网指数的ETF,规模分别为846亿元、826亿元及511亿元。
2025年以来规模增量排在前三的是跟踪港股通互联网、恒生科技及港股通科技的ETF,增量分别为255亿元、201亿元及130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跟踪恒生指数、恒生互联网科技业及恒生医疗保健指数的ETF同期资产净值则分别下降46亿元、34亿元及25亿元。
同期,跟踪纳斯达克100指数、标普500、富时阿拉伯、德国DAX、日经225等指数的ETF(皆为QDII基金)规模增量是分别是130亿元、34亿元、11亿元、16亿元及11亿元。
跟踪新交所泛东南亚科技、纳斯达克生物科技等指数的ETF(皆为QDII基金)的资产规模则分别下降8亿元及3亿元,份额规模分别下降3亿份及2亿份。
就单只产品而言,在145只跨境ETF中,2025年以来规模增量排在前三的是富国港股通互联网ETF、工银港股通科技30ETF及景顺长城港股科技50ETF,增量分别为233亿元、130亿元及82亿元。
从持有人结构上看,跨境ETF 2025年以来的增量可能主要也是来自机构投资者。
根据东方财富Choice数据,机构投资者所持跨境ETF份额规模由2023年底的2209亿份增至2726亿份,增长518亿份,增幅23.45%,占到该类ETF份额规模总增量(646亿份)的80.21%,其所持份额占比由51.30%升至55.07%,提高3.77个百分点。
非权益ETF:做市公司债及黄金指数增量明显
此外,非权益ETF的增量指向公司债和黄金指数。
先说债券型ETF。这类ETF涵盖的标的指数有22种,规模排在前三的是跟踪中债-7-10年政策性金融债、中证转债及可交换债及中证短融指数的ETF,分别为444亿元、352亿元及321亿元。
2025年以来规模增量排在前三的则是跟踪沪做市公司债、深做市公司债及中债-30年期国债财富指数的ETF,增量分别为215亿元、160亿元及103亿元。
商品型ETF涵盖的标的指数有5种,规模排在前三的是跟踪黄金9999、上海金及大商所豆粕期货价格指数的ETF,分别为1522亿元、116亿元及27亿元。2025年以来规模增量排在前三的是跟踪黄金9999、上海金及上期有色金属指数的ETF,增量分别为853亿份、81亿份及2亿份。
至于货币型ETF,截至4月24日,产品数量有27只,规模排在前三的是华宝添益ETF、银华日利ETF及建信货币ETF,分别为801亿元、772亿元及114亿元。2025年以来规模及份额增量排在前三的是银华日利ETF、易方达货币ETF及华宝添益ETF,其规模增量分别为163亿元、11亿元及5亿元,份额增量分别为159亿份、11亿份及5亿份。
从持有人结构来看,上述3类ETF中,债券型ETF及商品型ETF的增量可能主要来自机构投资者,货币型ETF主要来自个人投资者。
根据东方财富Choice数据,2024年底机构投资者所持债券型ETF份额合计68亿份,同比增长48亿份,增幅达到2.42倍,占到该类ETF份额规模总增量(51亿份)的94.34%。同期,其持有的商品型ETF份额合计108亿份,同比增长49亿份,增幅82.07%,占到该类ETF份额规模总增量(78亿份)的62.55%。
至于货币型ETF,2024年底其份额规模合计1565亿份,同比下降490亿份,同期个人投资者所持份额规模则由408亿份增至468亿份,增加60亿份。
本文刊于05月03日出版的《证券市场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