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刘振涛
在美国加州圣何塞SAP中心,英伟达的展台像追星现场,吸引着无数人的目光。在这里,身披黑色夹克外衣的黄仁勋,揭示了一代又一代英伟达的产品,以“一年一更”的激进节奏,重新定义AI基础设施的进化速度。
而在地球另一端,天津某座大厦中,一家公司的工程师也在不断打造研发着国产的芯片。当市场还在争论“国产芯片”能力强不强时,这家公司却已悄然成为英伟达在中国的实力竞争对手,它就是海光信息。
2024年,海光信息的营收达到91.62亿元,同比增长52.40%,实现净利润19.31亿元,同比增长52.87%。2025年一季度,海光信息营收24亿元,同比增长50.76%,实现净利润5.06亿元,同比增长75.33%。
5年前,海光信息的营收才10亿左右,净利润更是处于亏损状态,而5年后,海光信息的收入增长了近8倍,利润更是扭亏为盈高增长。
作为英伟达在中国的主要的竞争对手,海光信息是如何崛起的呢?
近年来,美国不断对中国进行芯片出口的管制,在此背景下,我国企业走出了自主可控路线,研发自己的芯片。海光信息正是在国产芯片发展的浪潮中诞生。
2014年,由中科院牵头,中科曙光等联合发起在天津成立海光信息,该公司的核心团队源于中科院计算所体系。
作为国资推动成立的高端处理器制造商,海光信息载着众多人的期望,成立之初专注于高端CPU的研发,致力于突破高端CPU壁垒,推动国产芯片自主可控。
CPU是计算机系统的核心,是计算机系统的大脑,不仅研发难度大,还面临生态适配难等关键难题。
在当时国内研发中大致有两条路线:一条是完全自主研发,希望依靠自己的创新研发,打造自己的计算机硬件体系生态。第二条就是携手外援巨头进行合作,来进行创新研发。
而为了尽快能实现国产自主替代,海光信息选择了第二条路线,与国际巨头AMD合作,并专注于核心技术的研发。
全球市场主要的CPU结构是X86结构,它占据了全球90%以上的PC市场,这种X86结构核心掌握在英特尔手中。
AMD由于较早地从英特尔手中取得交叉专利授权,并且不断自主研发,在英特尔X86结构基础上开发了自己的Zen架构处理器,比部分英特尔CPU性能强悍。
AMD的崛起让英特尔担忧,开始加大与AMD的市场竞争。在市场竞争下,AMD迫于资金的问题,急需“输血”,海光信息急需技术支持,这种情况下,双方开始了合作。
2016年,海光信息与AMD合资成立了海光微电子、海光集成两家公司,并且两家合资分公司与AMD 签订技术专利许可协议,一次性获得了AMD 第一代Zen架构的x86指令集使用权,使得海光信息成为国内唯一一家生产X86芯片的企业,公司正式切入高端CPU领域。
有了巨头AMD的技术支持,两年后的2018年,海光信息便研发生产出了自己的X86型CPU——海光一号,并且兼容主流操作系统生态。在第一代产品出来后,海光信息开始着手研发海光二号产品。
2019年,海光信息出现在了美国商务部的“实体名单”中,这使得AMD不能再继续为海光信息提供专利技术支持。
面对这样的困局,海光信息开始不断消化AMD第一代Zen架构的技术,并且在消化的基础上,投入大量资金自己研发,升级。大量的资金投入也使得海光信息在当时不断亏损。
越努力越幸运,海光信息不断消化、创新之下,造出了自己独特的"C86“体系,挑战AMD的地位。2020年,海光信息的第二代产品——海光二号CPU实现量产,并且于2022年推出了“海光三号”第三代CPU。
自此,海光信息在国内X86型CPU领域占据重要位置。翻阅其2022年招股说明书,当时海光信息的CPU已经可以满足政府、互联网、电信、金融、交通、能源、中小企业等广泛行业的应用需求。
2022年,海光信息登陆科创板上市,首日开盘价达70元,开盘首日总市值突破千亿。截至2025年5月8日,海光信息最新总市值高达3300多亿,总市值在科创板市场位居第二位。
手握“CPU+DCU”两大利器,成英伟达竞争对手
AI成为这个时代发展的前沿科技,抓住AI时代的机遇,便是抓住了发展的机遇。英伟达魔幻般的成长发展正是抓住了AI时代的核心。
2020年财报,英伟达的营收只有109.18亿美元,而5年后的2025年财报季,英伟达的全年营收达到1304.97亿美元,是5年前的12倍之多。以2025年1300多亿美元计算,每天几乎进账3亿多美元。
之所以如此赚钱,英伟达在AI算力时代开了一家“银行”,手中的GPU芯片在AI时代成为了抢手货,拼命捞钱,几乎全世界的科技公司都要排队买英伟达的GPU。
在国内,海光信息也正在不断打破英伟达的垄断市场。
通过发展高端CPU,海光信息在芯片领域逐步站稳脚跟,在发展CPU的同时,海光信息也早就开始在GPU领域的布局,追逐AI时代。
海光信息自己研发的是DCU(深度计算)产品,官网显示是属于GPGPU的一种,采用“类CUDA”通用并行计算架构,能够较好地适配、适应国际主流商业计算软件和人工智能软件。
2018年,海光信息的第一代DCU产品——“深算一号”正式开始设计研发,采用7nm FinFET工艺制造,具备全精度浮点数据和多种常见整型数据的计算能力。
2020年,海光信息开始启动第二代DCU——“深算二号”设计研发,并于2023年三季度正式发布实现量产。
据海光信息发布的资料显示,深算二号具有全精度浮点数据和各种常见整型数据计算能力,能够充分挖掘应用的并行性,发挥其大规模并行计算的能力,快速开发高能效的应用程序,性能相对于深算一号实现了翻倍增长,并已在大数据处理、人工智能、商业计算等领域实现商用。
根据海光信息的年报,第三代DUC——“深算三号”正在研发进行中,项目进展顺利。预计 2025年量产的7nm 新品将在算力密度、能效比等关键指标上对标英伟达A100,进一步打开成长空间。
2024年,海光信息的营业收入达91.62亿元,其中高端处理器产品收入达91.34亿元。在财报中,海光信息并未对CPU和DCU进行细分收入的阐述,不过在解释业绩增长时提到,公司的CPU产品进一步拓展市场应用领域、扩大市场份额;公司DCU产品快速迭代发展,得到市场更广泛认可,进一步促进了公司业绩的较快增长。
年报中信息显示,海光DCU已经实现了在人工智能、大数据处理、商业计算等领域的规模化应用,可以用于大模型的训练和推理,客户覆盖了包括智算中心“新基建”、互联网、金融、运营商等行业。
公司称,其与头部互联网厂商推出了联合方案,打造了全国产软硬件一体全栈AI基础设施,形成了多个标杆案例。
据市场多家媒体报道,2024年,海光信息的国产服务器CPU市占率18%,DCU生态覆盖超50家头部客户,在AI计算领域,海光信息成为了英伟达在中国的主要竞争对手。
海光信息的成立到走向芯片巨头,可以说是中国在芯片领域自主可控线路的缩影。打破了英伟达的垄断,用5年时间从零做到国内AI芯片的第一梯队,在国内占据重要的市场地位。
快速成长的海光信息,更要看到市场的竞争和技术创新空间。
在CPU领域,不仅有国际巨头英特尔、AMD,还有国内的龙芯、飞腾、鲲鹏、兆芯、申威等;在AI算力芯片领域,不仅要面对英伟达的竞争,还有华为昇腾、寒武纪等国内巨头。
在技术领域,海光信息正研发的“深算三号“性能正达到英伟达的A100或H100的地步,而英伟达的已经开始GB300、以及新一代Rubin Ultra的研发了。
当然,海光信息秉持着“销售一代研发一代,一年一迭代" 的速度,也在不断加大研发投入,海光信息能否在与英伟达的竞争中持续取得突破,我们将保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