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消息:随着“双十一”的到来,网络促销活动升温。为了维护良好的网络交易秩序,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市场监管总局发布《“双十一”网络集中促销合规提示》,为各大电商平台的促销经营行为划出“红线”。
市场监管总局发布“双十一”合规提示指出,平台要严格落实主体责任,确保平台内商家的信息真实有效,所有规则都要公开透明。
禁止“二选一”“大数据杀熟”等违法行为。对于大家关心的满减、优惠券、预售、保价等促销手段,平台必须明确告知使用条件、退款流程和时间限制,让消费者看得明白、买得放心。
平台不得无理干预商家的自主定价权,严格禁止先提价后打折、虚假折价比价。
平台要严格规范直播营销行为,对平台内经营者资质和商品信息严加审核,严禁销售假冒伪劣、禁限售商品,不得通过虚假承诺、夸大功效来误导消费者。
广告内容要严格审核,特别是针对医疗美容、药品、医疗器械、保健食品等重点领域,以及明星广告代言行为,平台必须履行审核责任。
平台必须严格遵守“七日无理由退货”等规定,不得推诿拒绝。要确保投诉渠道畅通,建立快速响应机制,积极协助消费者维权。
“双十一”网购如何避坑?“定金”与“订金” 法律后果大不同
目前,“双十一”购物季各大电商平台推出了“满减叠券”“预售锁价”“限时秒杀”等优惠活动,这些让消费者眼花缭乱。大家在购物的同时,也容易遭遇各类消费纠纷。近日,江苏镇江丹徒法院的法官结合审理中常见的典型案例,为大家详解网购中的风险与维权要点。
“双十一”的促销规则复杂,尤其是预售模式下,“定金”和“订金”两个读音相同、写法相近的词汇,常常让消费者混淆。看似一字之差,背后却关联着截然不同的法律后果。
镇江市丹徒区人民法院审管办法官白雪介绍,定金是法律明确的担保形式,像给合同上了“紧箍咒”。付定金方违约,比如反悔不买,无权要回定金;收定金方违约,比如不发货,需双倍返还定金。且定金最多只能占商品总价的20%,多交的部分不算定金效力。而“订金”只是生活中的习惯用语,并非法律概念,本质是提前付的部分货款,没有担保作用,无论买卖双方谁违约,付订金方都能要求返还。
此外“双十一”期间,海量订单带来快递运输压力倍增,快递延误、丢失、损坏的情况时有发生。当快递在运输途中出现问题,损失该由谁来承担?消费者又该如何维权?这也是网购中高频出现的纠纷点。
白雪表示,卖家通过快递公司将商品送至双方约定的交付地点,买家未签收之前商品则未完成交付,此时仍由卖家承担快递毁损的风险。消费者在签收快递时要当场验货,发现问题及时拍照留存证据,并及时与商家沟通赔偿问题。
来源:央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