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清朝末年到民国时期,西北地区有一支庞大的回族军事集团,这支力量的领导人均出自甘肃河州的马氏家族,因此人们通常称之为“马家军”或“西北群马”。这个军事集团根据地理位置可分为“宁马”、“甘马”和“青马”,即分别代表宁夏、甘肃和青海三省的马家势力。
在民国时期,西北的三位马家领袖分别是马鸿宾、马鸿逵和马步芳。三人各有不同的命运,而其中结局最为有趣、最为幸运的无疑是马鸿宾——他在1949年决定起义,最终迎来了不同的结局。
马鸿宾的家族背景非常显赫,他的父亲马福禄被誉为清末的民族英雄。马福禄在1895年应陕甘总督杨昌浚的命令组建了安宁营,之后在庚子国难爆发后,他带兵进京勤王,在廊坊大破敌军。在敌军攻入北京时,马福禄誓死守卫正阳门,并最终壮烈牺牲。其弟马福祥也不甘示弱,继续保卫朝廷,为慈禧和光绪皇帝护驾,成功将两位皇帝救出京城。马福禄和马福祥这对兄弟,成为了清廷最为依赖的军事力量之一。
然而,当马福禄英勇殉国时,马鸿宾年仅16岁。马福祥对这个侄子非常器重,将他培养成材。他让马鸿宾创建了西宁矿务马队,奠定了他自己的军事基础。后来,马鸿宾被任命为骑兵营长,并晋升为少将。到了1921年,马鸿宾成为了宁夏的镇守使,兼任新军司令。此时,他的地位已经非常接近自己叔叔马福祥。
在西北政局动荡的1925年,马鸿宾曾试图通过召开“平番大会”让西北恢复安定,但由于各方军阀自私自利,会议未能成功。1930年,中原大战爆发,冯玉祥兵败,马鸿宾转投蒋介石,成为甘肃地方的长官。当时的甘肃局势极为混乱,军阀横行,而天灾不断。马鸿宾希望通过改革恢复甘肃的秩序,然而在裁军时却遭遇政变被扣押,最终蒋介石出兵救援,马鸿宾才得以回到宁夏。
抗日战争期间,马鸿宾积极投入抗战,在绥西地区和日军作战,表现出色。马鸿宾是西北马家集团中唯一一位在抗日战场上出兵最多的领袖。直到1943年,傅作义接管了防区,马鸿宾才返回宁夏休整。
与其他马家军领袖相比,马鸿宾的资历最为深厚,声望也最高。马步芳虽然势力最大,但马鸿宾的地位则更为特殊。马鸿宾不仅是马福禄的亲生儿子马福祥的接班人,而且还是马家众多支系中最为被清廷信任的一支。在马家集团中,尽管许多亲戚排挤和不满马鸿宾,但他依然拥有特殊的地位,甚至有些亲戚和部下都将他视作马家“基石”。
马鸿宾的父亲马福禄是清末的一名武进士,受过文化教育,不同于一些狭隘的宗教思想。马鸿宾继承了父亲的思想,讲究以德治国,推崇儒家思想,并且待人谦和。他的家居简朴,待客时只是简单的手抓羊肉,政治观则是中庸之道,强调明哲保身。这种务实且低调的风格使得马鸿宾在民众中积累了很高的声誉,甚至被称为“马大善人”。
在解放战争爆发时,马鸿宾认为自己的理念与共产党并不冲突,且不愿流亡海外,于是决定起义。尽管他的弟弟马鸿逵曾劝说他一起流亡,马鸿宾坚定地拒绝了,并表示共产党不会加害于他。马鸿宾的起义得到了许多马家军的支持,而马鸿逵则无奈逃亡重庆。
解放后,马鸿宾被安排为宁夏省的副主席、副省长等职务,直至去世。他的明哲保身和中庸之道帮助他在动荡的时代中保住了自己的地位,也避免了与共产党对抗的灾难。他的选择,最终为他带来了一个较为圆满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