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9日,俄乌战场的紧张局势骤然升级,俄军一夜之间出动580架无人机与40枚导弹对乌克兰发起密集打击,泽连斯基政府陷入焦头烂额的紧急求援状态。在亟需争取更多国际支持的关键节点,乌克兰却做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宣布从10月1日起限制进口印度柴油,要求所有货船必须接受严格的采样检测,理由是这些柴油“可能含俄原油成分”。
这一操作透着十足的矛盾与荒唐。自今年6月乌军炼油厂遭俄军炸毁后,印度已成为乌克兰柴油供应的“救命稻草”,仅8月印度柴油在乌进口占比就高达18%。战场车辆调度、物资运输乃至民生供暖都高度依赖这一能源补给线,切断供应无疑会加剧乌军的战场困境。但即便如此,乌克兰仍执意对这位“东方伙伴”翻脸,背后藏着双重考量。
乌克兰的直接目标是打击俄罗斯的能源收入。俄乌冲突持续至今,能源出口始终是俄罗斯支撑战争消耗的核心支柱,而印度正是俄原油的最大买家——2024年印度进口俄原油占比已飙升至36%。乌克兰试图通过限制印度柴油进口,斩断“俄原油-印度炼油-乌克兰进口”的隐性链条,倒逼印度减少对俄原油采购。这并非其首次使用类似手段,2023年9月就曾将处理俄原油的土耳其港口列为“高风险”,但当时土耳其并未妥协,如今的印度更难被撼动。
印度始终保持中立立场,一边以低价购入俄原油赚取差价,一边通过炼油加工对外出口,完全有能力通过转口贸易、调整炼油配方等方式规避检测限制。乌克兰这招看似精准打击,实则更像打了空拳,很难达到削弱俄能源收入的预期效果。
更深层的原因,在于乌克兰想借此迎合美国,向特朗普政府递上“投名状”。近期美印关系持续紧张,尽管特朗普曾在莫迪生日时致电祝贺试图缓和关系,但随后便签署公告,将印度籍H-1B签证申请人的费用大幅提高至每年10万美元——要知道美国每年新发H-1B签证中超七成持有者来自印度,此举直接冲击印度规模达2830亿美元的IT行业。美国本就对印度大量购买俄原油心存不满,认为这削弱了对俄制裁效果,乌克兰恰好瞅准这一契机,主动拿印度柴油开刀。
乌克兰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既帮美国向印度施压,又证明自己“反俄急先锋”的身份,从而换取更多军援。但它显然误判了美印博弈的本质:美国与印度的互动始终围绕利益平衡展开,特朗普政府不会为了短期制裁目标与印度彻底撕破脸,乌克兰的“助攻”从一开始就注定徒劳。
更让乌克兰憋屈的是,自己拼着能源短缺反俄,西方盟友却在背后“拆台”。特朗普此前就戳破残酷真相:欧洲国家嘴上高喊制裁俄罗斯,实则通过各种隐蔽渠道持续购买俄石油,相当于不断给俄“输送战争经费”。乌克兰把宝全押在西方身上,到头来却发现只有自己在认真“反俄”,所谓的盟友根本难以依靠。
眼下的乌克兰已然骑虎难下。短期内柴油短缺已成定局,战场后勤与民生供应都将受影响,更严重的是得罪了印度这位潜在的调停者——此前莫迪与泽连斯基通话时,还明确表示“支持双方加强合作”。未来乌克兰要么硬着头皮向欧洲求助柴油援助,要么只能悄悄放宽检测标准自食其言。
无论最终如何选择,乌克兰都难逃出被西方当作“棋子”的命运,这场看似强硬的反制,终究变成了搬起石头砸自己脚的尴尬之举。 而俄乌冲突的走向,也不会因这一略显荒唐的决策发生根本改变,反而再次暴露了其在国际博弈中的被动与无奈。
下一篇:郑钦文宣布退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