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在邓小平同志亲自指导下,中央军委正式颁布文件恢复军衔制度。这是时隔33年后,人民解放军重新建立起现代化军衔体系的重要里程碑。
这次具有历史意义的军衔制度改革后,首批高级将领军衔授予工作随即展开。此后十余年间,中央军委又多次举行隆重的授衔仪式。与1955年首次授衔不同,新时期军衔制度取消了元帅和大将军衔,上将军衔成为现役军人能够获得的最高荣誉。
在新时期获授上将军衔的将领中,有四位将军的成长经历尤为特殊。他们不仅是军队改革的中坚力量,还都出身于革命家庭。
首当其冲的是刘源上将。作为国家领导人刘少奇同志的儿子,他的人生轨迹充满传奇色彩。早年在政界历练,先后担任郑州市副市长、河南省副省长等要职;中年时响应号召投身军旅,在武警部队和军事科学院多个岗位任职。1990年代初,中央特别委派他担任武警水电指挥部政委,全面负责三峡工程建设的组织协调工作。2009年,刘源被授予上将军衔,成为武警部队系统走出的首位上将。值得一提的是,其父刘少奇曾在建国初期主动辞让元帅军衔,而半个世纪后,刘源凭借自己的奋斗重新为家族赢得了这份荣誉。
第二位是张海阳上将。作为开国上将张震的第三子,他的军旅生涯同样充满奋斗色彩。由于特殊历史时期的影响,张海阳年轻时未能进入大学深造,参军成为他唯一的选择。从普通士兵到共和国上将,他用了整整40年时间,一步一个脚印地完成了这个蜕变。长期从事政治工作的他,曾担任第二炮兵部队政委等重要职务。张海阳与父亲张震的上将父子佳话,在我军历史上实属罕见。类似的还有张宗逊、张又侠父子。
张又侠上将的从军经历同样始于基层。1968年入伍的他,从普通战士做起,在陆军第14集团军服役长达26年,曾参加对越自卫反击战和两山轮战等重大军事行动。2007年晋升上将军衔。更难得的是,他们父子二人还都曾担任过总参谋部、总政治部、总后勤部、总装备部等四总部的要职。
最后一位是海军上将刘晓江。其父刘海滨是西路军老战士,在革命战争中失去右腿,后长期负责延安保卫工作。虽然出身革命家庭,但刘晓江从未享受特殊待遇,年轻时曾下乡插队,后通过自身努力加入人民海军。他长期在海军系统工作,历任海军政治部副主任、海军党委书记等职。值得一提的是,他的岳父是改革开放的重要领导人胡耀邦同志。如今,这位低调的红二代将领已功成身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