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市民报料,在西青区有一家肉店,店面不大,门前却经常排长队,顾客好评如潮。
这家铺子叫“小张肉店”,位于津涞道与瑶环路交口附近的菜市场里。记者多次实地走访,这家肉店都被顾客围得里三层外三层。
记者留意到,顾客选好肉后,肉店店主张凯铭都会先“精修”,再上秤出售,肥油、筋膜和杂质都会一一剔除。每隔一段时间,肉店案台旁的大盆里都会堆满剔掉的碎肉,一上午要收集几大盆。他说:“我每天要剔掉三四十斤碎肉,一个月能有上千斤。这些损耗我自己承担,顾客把肉拿回家就能直接用了。”而那些碎肉,张凯铭以很低的价格卖给养宠物的人,作为猫狗的口粮。
每位顾客买肉之前,张凯铭都会先问一句:“准备做什么吃?”顾客若说“包饺子”,他会推荐肥瘦适中的前腿肉;顾客若说“炖排骨”,他立刻给出肋排的选项。“哪块肉合适,听小张安排!”顾客都这么说。
还有顾客想买适合炒菜的里脊,但来得稍晚。张凯铭摇摇头:“里脊全卖完了,剩下的都不适合您呀,还是明天早点来吧。”顾客听后并未失望,反而直言“店主为人实在!”
采访中,几乎每一位老主顾都表示,小张的肉并不是靠低价竞争取胜,跟别家相比,肉价适中,“这里的肉干净、省事,吃得安心。我们很多人常年在这买肉,和小张也早都成了朋友,平时生活里互相帮衬。”张凯铭说,他一直坚持“宁缺毋滥”。如果当天没有合适的肉,他宁愿婉拒顾客,也不会“踹”给人家,勉强出售。“顾客买回去口感不好,就不会再来了。招牌比一时的生意更重要。”
每天凌晨2点,张凯铭从接车挑肉开始一天的工作。凭借十余年的经验,他只需一看一摸就能判断出肉质的优劣,严选出最适合的生猪白条,等待早晨第一位顾客的光顾。如今,这家小店日销量稳定在1000斤左右。
记者找到了菜市场管理方,他们介绍,小张肉店是这家菜市场的“明星店铺”,“在不少老顾客眼中,‘小张肉店’最大的特点就是‘讲究’。不少市民即便住得远,也愿意驱车前来。”
十几年来,张凯铭从山东来到天津,靠一把刀、一张案台,守住了“诚信”,守住了一波又一波老主顾。如今他已在这里扎根,买了房、落了户,有了自己的小店,家庭也经营得和美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