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法治报记者 张东 实习生 李梦华
“老板,这些新上架的玩偶,合格证和3C认证标志都齐全吧?”9月25日,开封市顺河回族区检察院未检部门干警再次走进辖区一家设有抓娃娃机的店铺,目光落在玩偶标签上。店主递上厚厚的台账回应:“您放心!上次整改后,我们进货都先查资质,每批玩偶的合格证明都按要求存着,再也不敢用‘三无’产品了!”
这场看似平常的“回头看”,背后藏着一段检察官为抓娃娃机“扫雷”的故事。
两个月前,该院未检部门干警在办理一起涉未成年人案件时,与孩子谈心时偶然听到一句“现在好多人去抓娃娃,但抓到的玩偶摸起来很粗糙,有的还掉毛”。
该院未检部门当即决定,以这条线索为起点,对辖区内的抓娃娃机展开一次全面“体检”。
检查结果显示,辖区多家商户的抓娃娃机里藏着不少“问题玩偶”:有的玩偶虽贴着标签,但生产厂家、材质成分、安全警示这些关键信息全是空白,有的连最基本的产品合格证、中文警示标志都没有;部分金属类、塑胶类玩具未标注3C认证标志,属于典型的“三无”产品。
该院未检部门干警迅速行动,向相关行政监管部门制发一份翔实的检察建议书,明确指出抓娃娃机内玩偶存在的质量问题,并提出了一套整改方案。检察建议得到了相关行政监管部门的积极响应。短短半个月,相关行政监管部门工作人员对辖区20余个抓娃娃机经营点开展地毯式排查,对相关违规商户下达整改通知书,下架不合格玩偶,并组织商户开展未成年人玩具安全专题培训。
如今,辖区商场里的抓娃娃机里,玩偶上都贴有3C认证标志。
“看到孩子们能放心地玩,我们就觉得这趟‘扫雷’行动值了。”该院未检部门负责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