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傍晚,上栗县东源乡的“屋场贴心会”热闹开场。几张长凳一摆,村民们你一言我一语,道的是心头烦事:赶集日停车难、交通拥堵。记录在册的不只是问题,更是承诺。几周后,闲置空地被改造成停车场,拥堵的街道恢复了畅通。村民们感叹:“干部就在身边,问题说到就能解决。”
这一幕,正是江西上栗县基层治理的日常剪影。2008年,当地创新推行“群众贴心人”机制,选派党员干部回到出生地或挂点联系村(社区),凭借血缘、亲缘、地缘的“三缘”优势,走村入户、贴心服务。17年坚持不懈,这一机制从“点上探索”发展为“面上推广”,逐步凝练出“贴心八条”,成为夯实基层、赢得民心的治理法宝。
“贴心八条”具体包括:做好“贴心人”、开好“贴心会”、讲好“贴心话”、织密“贴心网”、建强“贴心链”、打通“贴心路”、使出“贴心劲”、办成“贴心事”。看似朴素的“八条”,却在基层激发出强大的治理效能。
与此同时,上栗县不断拓展机制外延,逐步形成“村组报到亮身份、屋场吹哨听民声、群众销号办实事”的长效工作闭环,并通过“三请三回”活动(请乡友回家乡、请校友回母校、请战友回驻地),吸引人才回流、资源汇聚。
“一任接着一任干,才能干出实实在在的成效。”上栗县委书记利军说,“十几年来,‘群众贴心人’工作始终在推进,从未中断。”通过这一机制,上栗实现了问题在一线发现、矛盾在一线化解、干部在一线成长。
不仅在乡村,社区和企业同样受益。在宝华工业社区,“周五夜诊会”已成社会治理品牌,职工带着诉求而来,带着答复而归。今年以来,“周五夜诊会”共推动97件实事,包括新建职工书屋、开通通勤专线等,让职工的归属感与满意度不断提升。
如今,“群众贴心人”的队伍已从最初的1200余人扩展到上万人,涵盖“包村长”、基层党员、志愿者、片警、企业代表等多元力量,成为群众身边“不走的工作队”。田间地头、街头巷尾、生产一线,“贴心人”的身影随处可见。
(本报记者莫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