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社会,科技的迅猛发展正在深刻影响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教育领域也不例外。近期,上海师范大学附属嘉定小学举行了沪链未来・“AI大嘉老师”进校园暨AI教育基地的揭牌仪式,标志着上海在基础教育中首度实现“AI教师课后全流程陪伴”的实践。这一重要举措不仅为人工智能与基础教育的深度融合奠定了基础,更为教育的精准化发展开辟了新的路径。
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的标准化输出逐渐显露出其局限性。上师大嘉定附小校长吴宝英指出,传统教育模式难以应对学生个性化需求的多样性,尤其是在课后辅导中,师资力量的不足以及学生学习进度的差异,成为了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两大痛点。通过与风火轮萤图的合作,学校将AI教师的应用引入到课后服务中,以期实现教育的个性化赋能。
具体来说,AI老师能够根据每位学生的作业情况,自动生成针对性的练习内容。例如,对于在几何方面较弱的学生,AI老师会推送图形拼接的训练任务,而对计算能力较差的学生,则会加强速算技巧的训练。这种精准的个性化辅导,正是AI技术在教育领域应用的核心价值所在。
风火轮萤图创始人孔维刚在揭牌仪式上表示,当前基础教育所面临的核心矛盾在于优质教育资源的稀缺性与学生个性化需求的多样性之间的矛盾。他指出,一位优秀的教师最多能够精准关注几十名学生,但借助AI技术,一套成熟的教学逻辑可以服务成千上万的孩子。这种“千人千面”的服务能力,正是AI赋能教育的核心优势。
在谈及未来的发展规划时,孔维刚透露,团队正在研发“家庭AI陪伴式学习机器人”,旨在解决家长在陪伴孩子写作业时面临的困扰。这种家庭陪伴机器人不仅能够解答作业难题,还能模拟“同伴式”的互动,与孩子一起探讨解题思路。无论是在校园中的“AI大嘉老师”,还是未来的家庭陪伴机器人,孔维刚强调,目标始终是让AI成为教育的“放大器”,而非“替代者”。
这种转型不仅是教育模式的变革,更是对教育公平与质量的深刻思考。随着AI技术的不断进步,教育的个性化赋能将成为未来发展的重要趋势。通过充分利用AI技术,教育将不再是简单的知识传递,而是注重每一个学生的独特需求,帮助他们在个性化的学习环境中成长。
总的来说,上海师范大学附属嘉定小学的这一创新举措,标志着人工智能在基础教育中的应用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它不仅是对教育模式的探索,更是对未来教育发展的深远影响。随着更多学校开始探索AI与教育的深度融合,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的教育将更加精准、更加人性化,为每个孩子的成长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