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灵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地方文化的“根”与“魂”,更是推动经济发展和提升乡风文明的重要力量。近年来,灵石县非遗馆通过多样化的举措,使非遗文化走出展台,融入现代生活,让传统在当代焕发新生。
灵石县非遗馆内,琳琅满目的展品展示了丰富的非遗项目,从精致的手工艺品到独特的民俗表演道具,每一件都蕴藏着深厚的历史文化气息。市民王女士参观后感叹:“我一直想来这里,今天终于成行,没想到我们灵石的非遗项目如此丰富,很多展品都是我之前未曾见过的,真的很震撼!希望更多家庭带孩子来这里,收获这份珍贵的文化体验。”
自2016年建立以来,灵石县非遗馆不仅仅是个陈列馆,其核心使命在于“活态传承”。馆方表示,非遗项目要走出传统的展示形式,真正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精神世界。为了促进非遗文化的传播与交流,灵石县非遗馆定期举办讲座、工作坊和展览等活动,并通过培训课程培养新的非遗传承人,为这一文化的延续注入新活力。
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天长久手工月饼的传承人张旭龙表示,他从事这一传统手艺已近三十年,担心失传的他在非遗馆的平台上看到了希望:“这里让更多人了解我们的技艺,也帮助我们找到合适的传承人,让我们的手艺能够继续传承下去。”
灵石县非遗馆还积极“破圈”,与学校和景区合作开展“非遗进校园、进景区”活动,让非遗文化在青少年和更广泛的群众中生根发芽。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也提高了大家对非遗文化的认识和保护意识。
据统计,灵石县每年开展各类非遗实践活动超过30场,参与群众超过万人次。这些贴近生活的实践活动使得非遗从“古老技艺”转变为“生活元素”,让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蓬勃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