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月,“重庆三峡学院防火墙及DNS设备采购事件”引发社会关注。9月6日晚,重庆市教育委员会发布调查情况通报证实,重庆三峡学院集中采购防火墙及DNS设备项目预算为90万元,一家“三无”公司以路由器冒充防火墙中标,最终多人被立案审查、专家遭解聘、企业被罚款9000元。
中标结果网页截图
此事从曝光到通报,历时4个月。事件最初受到关注,源于触动了公众对公共资金使用的敏感神经:设备中标价格为85万元,却被网友扒出网售价格不到300元,相差2800多倍。随着媒体的跟进报道,让人大跌眼镜的事实浮出水面:原本是采购防火墙的项目,竟被中标企业以路由器蒙混过关。
“事出反常必有妖”。重庆三峡学院采购事件的荒诞结果,是全环节、全链条、全人员的责任塌方——竞标企业资质审查沦为走过场,技术标准核验形同虚设,监管流程流于形式。
比如,洪正公司提交虚假材料骗取投标资格,制作投标文件时在网上随意选取路由器作为防火墙设备,技术参数直接照抄竞争性谈判文件,这些有明显硬伤、直接关系竞标公平公正的操作为何没及时被发现?一句“推行供应商基本资格条件承诺制,不再进行前置审查”不是免责理由。
比如,评审专家未核查参投的设备型号,仅象征性询问是否满足要求,因洪正公司承诺符合条件,就被列为拟中标单位。这导致本应从专业角度详细了解产品性能、把好技术关的环节也失守。
而作为代理机构的市政采购中心,工作人员在明知中标产品无法满足采购需求的情况下,仍未提醒采购方代表核实,而是告知只能确认中标结果并公告后再作处理。这是一种机械僵化“走流程”、不问实际效果的工作作风。
这些专家和工作人员表面上的不专业,源自态度上的极端不负责,每个本应认真履职的人员都只想着形式上的流程合规,急于“完成任务”,唯独不想对中标结果负责,不想对公共资金使用的有效性负责。
另外,涉事公司的最低报价,让企业在技术标准、招标文件甚至产品被“调包”等诸多黑点被掩盖,从而大大增加了中标概率。这是“最低价中标”原则的滥用,也是很多公共采购事件“翻车”的一个共性原因。要让“最低价中标”避免异化为劣币驱逐良币的工具,让政府采购回归“物有所值”,说到底还是要让程序合法合规真正落到实处。
值得一提的是,通报中专门提到,“调查中未发现中标单位洪正公司与重庆三峡学院及其他相关方存在利益输送的情况。”当中标金额与公众的认知存在巨大差距,人们就有理由质疑其中是否存在权力寻租、利益输送等潜规则,通报澄清了这一点,是对公众关切的回应,有利于及时消除疑云。
此次事件的处罚力度可谓不轻,从企业到学校分管领导,从代理机构到评审专家,都要为自身的违法违规操作和不作为、履职懈怠付出应有代价。这改变了以往一些公共采购事件仅限于“终止采购”的处置力度,体现“过罚相当”原则,也释放了对于政府采购从严管理、让公共资金真正用到刀刃上的信号。
对涉及公共资金的违规采购,必须发现一起严肃处理一起,更要反思制度性漏洞,进一步健全完善配套机制,严格制度执行,强化监管力度,让各个环节的机构和人员“不敢不负责”,也“不能不负责”。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