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十八80后三人组逐梦飞天!太空养鱼外,还有哪些新挑战?

原标题:神十八80后三人组逐梦飞天!太空养鱼外,还有哪些新挑战?

北京时间2024年4月25日20时59分,搭载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八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约10分钟后,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目前,航天员乘组状态良好,发射取得圆满成功。

长征二号F遥十八运载火箭点火发射。(图片来源:新华社)

据了解,此次任务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进入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的第3次载人飞行任务,是工程立项实施以来的第32次发射任务,也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518次飞行。

首次在4月实施载人飞行任务

飞船入轨后,会按照预定程序,约6.5小时后与空间站组合体进行自主快速交会对接。后续神舟十八号航天员乘组会与神十七乘组进行在轨轮换。

本次任务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立项实施以来的第32次发射任务,均取得圆满成功。同时也是我国空间站阶段的第7次载人飞行发射任务,南都大数据研究院梳理了历次任务的相关情况。

这七次任务的发射地均在酒泉卫星中心,都取得圆满成功。飞船的“专属座驾”均为长征二号F火箭。神十八乘组由三名宇航员组成,分别是叶光富、李聪、李广苏。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介绍,他们将在空间站驻留约6个月,完成站务管理、载荷货物气闸舱出舱、在轨科学试/实验等任务,计划今年10月底返回东风着陆场。

据南都大数据研究院了解,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行任务是中国空间站建造以来首次在4月份进行的发射任务,这个月也是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全年大风扬沙天气最多的月份。大风扬沙天气会对发射场空调系统、非标塔勤设备、供配电等室外设备带来不利影响,也给地面保障工作带来一定挑战。

对此,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气象室任凤杰接受新华社采访时介绍,为了规避风沙天气给发射带来不利影响,中心气象部门一个月前便开始了任务气象准备工作,完成了关键设备的状态检查并在周边关键区增设自动气象站,针对4月气候特点开展了历史大风、沙尘天气的重点专题分析,以提高对复杂天气过程的预报认识。

80 后乘组平均年龄 37.7

公开资料显示,叶光富、李聪、李广苏都是80后。叶光富更成为我国首位80后指令长。

数据显示,神十八乘组平均年龄37.7岁,比仍在“太空出差”的神十七乘组还年轻。本次航天员乘组构成仍然采用以老带新策略,包括1名第二批航天员和2名第三批航天员。其中,出生于1980年的指令长叶光富属于我国第二批航天员,曾于2021年10月作为神十三乘组成员首次造访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他也是我国首名80后指令长,被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副总设计师杨利伟称为“任务多面手”。李聪、李广苏分别出生于1989年和1987年,均为首次执行飞行任务。在航天员乘组见面会上,李聪强调一定会很快适应太空环境,迅速进入工作状态,“顺利、高效、圆满完成任务”。负责空间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等任务的李广苏则憧憬了首次太空之旅:期待每秒7.9公里的速度与激情,渴望感受失重带来的别样体验,体验没有翅膀但是依然可以“飞翔”的美妙感觉。值得注意的是,神十八乘组的三名航天员都有战斗机飞行员的经历。

神十八航天员乘组的训练照片。(图片来源: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

目前我国航天员队伍的发展建设情况如何?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副主任林西强在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行任务新闻发布会上进行了介绍。

“1998年,我们从空军飞行员中选拔出中国首批14名航天员。”林西强说,2010年,又从空军飞行员中选拔出第二批7名航天员。2020年,完成了第三批航天员选拔,包括航天驾驶员、飞行工程师、载荷专家三种不同类型共18名航天员,选拔来源单位除了空军,还增加了工业部门和科研院校。目前即将完成第四批航天员选拔。第四批航天员入队后,将和现役航天员一起,实施空间站后续任务,并实现中国人登陆月球。

此外,我国在第四批预备航天员选拔中,首次在港澳地区选拔载荷专家,目前选拔工作已基本完成,不久将正式对外发布相关信息。

在轨实施 130 多个科学研究与应用项目

稳步推进航天员队伍建设的同时,我国的在轨空间试/实验也有条不紊地开展之中。

据林西强介绍,目前,我国已在轨实施了130多个科学研究与应用项目,利用神舟十二号至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行任务下行了5批300多份科学实验样品,先后有国内外500余家科研院所参与研究,在空间生命科学、航天医学、空间材料科学、微重力流体物理等方向已取得重要成果,在国际一流期刊发表论文280余篇。

“总的看,这些空间实验的开展以及样本下行后开展的科学研究,不断取得的新成果,通过推广转化与应用,将逐步发挥出更重要的科技与经济效益。”林西强说。利用无容器科学实验柜开展的多元偏晶合金制备项目、利用高温科学实验柜开展的新型材料空间生长研究项目、利用航天技术基础试验柜所开展的斯特林热电转换技术在轨试验等均取得重大成果,国际首例人工血管组织芯片研究也入选了2023中国生命科学领域十大进展。

另一方面,南都大数据研究院也梳理了中国空间站进入应用与发展阶段的空间试/实验。

4月23日,在2024年中国航天大会空间科学与试验学术研讨会上,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神舟十六号乘组航天员桂海潮作题为《神舟十六号任务空间科学实验与试验情况》的报告。报告透露,神舟十六号任务总共完成68项空间试/实验,包含30项航天医学实验、25项空间应用实验、6项航天技术试验以及7项人因工程技术研究,下行实验数据上百G,下行实验样品超过25公斤。

即将于今年4月30日返回地面的神十七乘组,在系列实验中同样取得一批重要的科学应用成果。据林西强介绍,在轨工作期间,神十七乘组共开展了84项空间应用在轨试/实验,生成了60余种200多个各类样品,涉及空间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航天医学、空间材料科学等多个领域,将按计划随神舟十七号飞船返回舱返回地面。

神十八乘组的空间试/实验任务也不轻松。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透露,80后乘组在轨驻留6个月期间,将同步开展一系列科研项目。他们将利用舱内科学实验机柜和舱外载荷,在微重力基础物理、空间材料科学、空间生命科学、航天医学、航天技术等领域,开展90余项实(试)验。神舟十八号将上行实验装置及相关样品,实施国内首次在轨水生生态研究项目,以斑马鱼和金鱼藻为研究对象,在轨建立稳定运行的空间自循环水生生态系统,实现我国在太空培养脊椎动物的突破。此外,他们还将实施国际上首次植物茎尖干细胞功能在轨研究,揭示植物进化对重力的适应机制,为后续定向设计适应太空环境的空间作物提供理论支撑。

斑马鱼。(图片来源:央视新闻)

首次太空养鱼有什么看点?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张涛在接受央视采访时强调,首先要保证鱼的健康生存,因为生态系统里除了有鱼以外,还有跟它一起共存的给它提供氧气的一些其他生物。在空间站的小型受控生命生态实验模块中,照明系统将支撑金鱼藻进行光合作用供给氧气,提供给鱼类进行呼吸使用,鱼类呼出来的二氧化碳供金鱼藻进行光合作用,鱼类吃食物排泄的粪便给金鱼藻进行营养供给,这就形成了一套水生生态系统。在这个过程中,鱼类需要由系统的喂食单元进行喂食。此外,斑马鱼产的卵会被系统收集起来,未来将由航天员带回地面,供科学家开展下一步的研究。

中国空间站这样应对空间碎片撞击

神十八航天员乘组的其中一项任务是通过出舱活动,对舱外管路、电缆及关键设备安装碎片防护加固装置。中国空间站要应对越发频密的空间碎片撞击风险?

林西强表示,截至目前,中国空间站已多次主动实施空间碎片规避。确保空间站平台的在轨安全稳定运行,是开展载人航天活动的永恒课题。后续我国将采取优化完善空间碰撞预警和规避实施流程、对空间站舱外状态进行高分辨率拍摄巡检等措施,更好地应对空间碎片的撞击,维护空间站在轨安全。

另一方面,神十七乘组也首次完成了舱外维修任务,修复了因受空间碎片撞击对太阳翼造成的影响。“这次出舱任务充分发挥了人在太空的作用,也表明了有人照料航天器能够更好地应对在轨非预期问题。”林西强这样评价。

出品:南都大数据研究院

数据采集分析:陈泽然

制图:何欣

数据来源:国家航天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新华社、央视新闻等媒体报道

图片来源:新华社、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央视新闻

统计截止日期:2024年4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