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范亮
编辑|张帆
封面来源|视觉中国
营收翻倍、亏损大幅收窄,这本该是股价起飞的信号,但在小鹏汽车身上,却上演了相反的剧情。
11月17日,小鹏交出了一份看似完美的25Q3答卷:营收同比激增101.76%,净亏损大幅收窄。然而,财报发布至今,小鹏港股累计下跌约15%,此前因人形机器人概念积累的涨幅瞬间“清零”。
为什么业绩越好,股价越跌?在这一轮诡异的行情背后,市场究竟在恐惧什么?

毛利率下滑,是因为降价
在简化的业绩模型中,车企毛利润由如下公式决定:
(平均销售单价−平均销售成本)×销量。
由于车企会在每月公布交付数据,资本市场能够根据销量及时判断收入趋势。但销售单价、成本等数据难以及时获取,使得在销量已知的情况下,市场博弈焦点自然落在单价与成本的变化上,而二者最终共同决定毛利率水平。
小鹏汽车早在10月2日公布了2025年三季度销量,11月8日又披露了10月销量。也就是说,在三季报发布前,市场已经提前完成了对销量的定价,剩下真正影响股价的关键因素,就是毛利率表现。
2025年三季度,小鹏综合毛利率达20.14%,同比提升4.88个百分点,环比提升2.81个百分点,创历史新高。然而,这一大幅提升主要来自向大众提供的技术开发服务收入,并非整车业务贡献。
若聚焦汽车业务,其毛利率仅为13.1%,同比提升4.5个百分点,但环比下滑1.2个百分点。
车企是制造业规模效应的典型代表,理论上销售规模越大,毛利率也会更高。剔除掉技术开发服务收入后,2025年三季度小鹏的汽车销售收入为180.5亿元,同比增长105.3%,环比增长6.9%,体现在销售规模环比和同比均在增长,但小鹏毛利率环比却在下滑。
那么,为何典型的制造业“规模效应”在小鹏身上未按预期显现?原因可能出现在价格侧。
2025年三季度,小鹏汽车的销量为11.6万辆,同比增长149.3%,环比增长12.43%。很明显,小鹏汽车的销量增速要高于对应的收入增速,这自然而然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小鹏汽车的平均销售单价下滑,是导致毛利率环比下降的核心原因。
2025Q3小鹏汽车单车均价为15.56万,较上一季度的16.35万大幅下降0.8万元;单车成本则为13.52万元,较上一季度下降约0.5万元。单车均价的降幅明显高于单车成本。
一般来说,平均销售单价下滑来自两方面原因:一是结构性原因,即单价低的车型销量占比提升,进而导致整体毛利率被动下降。二是市场原因,即竞争激烈导致车企主动调低价格以增加销量。
小鹏的低价车型主要为MONA系列,2025年三季度,小鹏MONA M03累计交付4.54万辆,占总交付量的39.14%;2025年二季度,小鹏MONA M03累计交付约3.9万辆,占总交付量的37.86%。可以看出,MONA系列在25Q3的占比虽确实有所上升,但提升比例并不高,无法完全解释小鹏汽车毛利率环比1.2个百分点的降幅。
因此,竞争激烈导致汽车销售均价下行,可能才是小鹏汽车毛利率下滑的主要原因。业绩会上,小鹏也指出,这是由于在产品过渡期间为清理旧库存而进行的定向促销。

锂电材料上涨,引发盈利担忧
除了价格端的因素,近期锂电材料价格的大幅上涨,也对小鹏汽车的股价造成了扰动。
具体而言,碳酸锂价格已从10月初的7.35万元/吨快速反弹至9.13万元/吨,六氟磷酸锂更是从6.1万元/吨飙升至17.5万元/吨。原材料价格的异动,迫使市场重新审视“成本上行侵蚀车企毛利”的历史周期(2021–2022年)是否会重演,这也是近期汽车板块集体回调的宏观背景。
聚焦小鹏汽车,其当前依赖低价车型驱动销量的策略,导致公司对成本波动具备更高的敏感性。叠加本季度销售均价(ASP)出现超预期下行,市场对其未来抗风险能力的疑虑进一步加深。尽管小鹏在业绩会上重申了“四季度盈亏平衡”的目标,但锂电材料价格的意外上行,无疑为这一盈利拐点的如期兑现增添了不确定性。此外,即便小鹏的低价存货可以支撑四季度使用,其2026年依然要面临成本上升的风险,这可能正是小鹏股价回调幅度深于板块平均水平的核心逻辑。
除成本侧外,市场对小鹏研发费用刚性增长亦有担忧。
在近期的“科技日”上,小鹏密集发布了第二代VLA(视觉语言动作模型)、Robotaxi、人形机器人及飞行汽车等多项战略产品。根据规划,VLA 2.0将于2026年Q1全面部署,同年Robotaxi启动试运营,人形机器人与增程车型也将陆续量产。
密集的创新落地意味着高强度的资金支出。财务数据显示2021年Q3至2024年Q1,小鹏汽车的单季研发费用基本维持在13亿元左右,其研发费用率主要因销售收入的波动而大幅波动,最低15%,最高超30%。2024年二季度以后,小鹏汽车的研发费用开始大幅攀升,从季度13亿左右提升至25Q3的24亿元,几乎是翻倍状态。这一增长趋势,直接印证了公司在AI大模型、机器人及新车型上的资源倾斜。
不过,由于小鹏汽车自2024年起营收规模开始大幅扩张,因此其研发费用虽然持续增长,但研发费用率却处于持续下降状态,25Q3的研发费用率约为11.9%,虽仍明显高于赛力斯、理想、零跑等车企,但与自身相比却大幅下降。
未来,只要小鹏能维持营收的高速增长,研发投入对业绩的冲击尚属可控。但投资者需清醒认识到,为支撑2026年的产品大年(人形机器人、新平台车型等),小鹏难以通过削减研发预算来释放短期利润。在“高研发买未来”与“盈利兑现”之间,小鹏仍需在较长周期内寻找平衡。

图:小鹏汽车单季度研发与研发费用率 资料来源:Wind、36氪整理

主业未稳,难承多线之重?
“蔚小理”三家中,理想最先实现盈利,蔚来将2025年底盈利设定为战略级目标,小鹏也在业绩会中强调了“四季度盈亏平衡”的目标。
资本市场对“蔚小理”三家的态度也各不相同:
蔚来是生存逻辑。目前公司资产负债率超90%,面临巨大的流动性压力。市场核心关注其能否通过盈利改善来修复资产负债表,确保持续融资能力。
理想是增长逻辑。理想资产负债率仅约55%且自由现金流充沛,但公司近年来营收增速放缓,市场更关注其能否重回高增轨道。
小鹏处于两者的“中间态”。目前其资产负债率约70%,市场关注其“高性价比走量”策略的可持续性,即销量提升带来的规模效应能否持续提升公司毛利率水平,并带来稳定的现金流。
2025年上半年,小鹏的策略一度非常成功。低价格带车型MONA系列大热,带动小鹏营收重回高增通道。25Q1、25Q2小鹏的单季营收同比增长141.45%、125.29%。规模效应加持下,盈利侧汽车业务对应期间毛利率分别为10.46%、14.35%,同比与环比均明显提升。利润侧,2025上半年小鹏EBITDA(息税折旧摊销前利润)为-1.25亿元,已逼近盈亏平衡线。
这对小鹏具有重要意义,意味着不考虑应收应付款项的变动,小鹏的主营业务已具备产生正向经营净现金流的潜力。同时,公司近两年将资本开支基本控制在25亿元左右的低位,如果这一趋势可以维持,随着小鹏销量的进一步增加,那么资本市场将会收获一个稳定盈利、稳定现金流的小鹏。
然而,小鹏2025年三季度财报显示,低价走量提升毛利率的策略出现阻力。首先是小鹏汽车销售均价的环比下行(剔除车型结构变化影响),直接造成了25Q3毛利率环比的下滑,打破了资本市场此前规模效应带动毛利率上行的预想,另一方面,上游锂电材料反弹又进一步为小鹏未来的业绩走势增添了不确定性,使得小鹏当前“EBITDA平衡”的状态显得颇为脆弱。
在上述背景之下,小鹏在人形机器人、Robotaxi、飞行汽车等多个方向的加码布局,也被资本市场重新审视:汽车行业正处于残酷的“淘汰赛”阶段,主业的过度分散并不是一件好事。在自身造血能力(自由现金流)尚未稳固之时,小鹏创新业务的多线出击极有可能从“第二增长曲线”变成“拖垮主业现金流的包袱”。
因此,近期小鹏股价的回调,本质上正是市场在为这种潜在风险进行计价。
当然,如果2026年小鹏汽车的EBITDA和资本支出的实际结果,依然可以维持在2025年的水平,那么在Robotaxi、人形机器人等创新业务的加持下,小鹏汽车的估值依然具备较好的支撑。如果EBITDA可以超过资本支出(即自由现金流转正),那么在创新业务的支撑下,其股价还有进一步上行的空间。
对投资者而言,当下做预判并不容易,更可靠的做法依然是持续跟踪销量、锂电材料价格变化,再做出投资决策。
*免责声明:
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看法 。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在任何情况下,本文中的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见均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在决定投资前,如有需要,投资者务必向专业人士咨询并谨慎决策。我们无意为交易各方提供承销服务或任何需持有特定资质或牌照方可从事的服务。
点击图片即可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