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大火,一段心酸往事
创始人
2025-11-28 15:03:46
0



*此图由AI生成,非现场图

作者| 史大郎&猫哥

来源| 是史大郎&大猫财经Pro

1997年,董建华成为香港特首,父亲董浩云,东方船运主席,和包玉刚并称“船王”,董建华承继父产,生活优渥,但他当政之后,振聋发聩的声音是,“不能再让这种不人道的现象在香港存在下去”,他指的,就是香港笼屋。

香港弹丸之地,在97前人口已达680多万,寸土寸金。



英国人之前立志要埋雷,限制土地出售,在几大家族助力下,香港房价迅猛起飞。最普通的私人商品房,每平米售价已高达4万,50平米住宅价格超过200万,虽然香港号称多金,但蓝领、工人,服务人员,月收入8000到1万,普通公务员、一般白领,月收入也就1万到1.5万,大学毕业生和刚考上警察的起薪点是8000块。

这就是香港的低收入阶层。

在上个世纪末,内地认为这绝对是高工资,但香港消费非常高,每天交通费超30元,一餐饭可超百元,其他日常必开支至少2500块,月薪过万,其实完全无法过得宽松,如果加上住房,基本入不敷出,看过过去20年的港剧,都很清楚这一点。

买房只是奢望,绝大多数人只能租房,但租金很贵,一个10平米的单间月租是3000,50平米的小套间月租是6000左右。只有几千元收入的单身人士,租单间很困难。1.5万左右的低收入的小家庭,租一个小套间要花掉收入的三分之一以上。

香港有住房福利,也称“廉租屋”,这是给低收入家庭的福利,奈何房少人多,每年只有两万套公屋,提出申请的人,最低得排队七年,有时要等上十二三年。

1983年9月开始,香港新界大埔的宏福苑开始交楼办理入住,它是八幢31层的高楼,可以容纳1984户居民,这些人当时被视为幸运儿,虽然楼层超高,但是寸土寸金的香港,土地难得,只能向天空要面积。谁能想到42年之后会有大火不期而至?

大多数底层只能租房,租不起怎么办?

于是,“笼屋”就应运而生了。



房东把单间改造,放三四个双层铁架床,用铁网将床围好,租给十来个人,每人收取四百到五百元的租金,真的是像关鸽子的笼一样,每人只有那两平方米不到的空间。在香港几个繁华市区,九龙的油麻地、旺角、深水埗、官塘,香港岛的铜锣湾、北角、鲗鱼涌、筲箕湾十分普遍。

董建华所说的不人道,就是他在走访笼屋居民后的反应。

他的应对是什么?

就是大名鼎鼎的“八万五”房屋政策。

以前每年香港修建公屋2万套,“八万五”就是每年修8.5万套,让排队时间缩减到3年,目标就是彻底拆掉笼屋,他说这是香港的耻辱!

具体手段,就是限制把土地出售给私人发展商,以前公私比例是1:4,现在要倒过来,变成 4:1。为了推动“八万五”,他还提出了无息贷款政策,鼓励那些有点钱的家庭贷款置业。

于是,这就出大事了。

八九十年代香港繁盛,主要是因为金融和房地产的财富效应,现在天量公屋入市,房价就有大跌预期,结果1997年有亚洲金融危机,香港股灾,以房地产和股市支撑的泡沫经济爆破,2000年又遇互联网泡沫,香港楼价一落千丈,私人房产五年多的时间内好的贬值5成,差的贬值7成,很多中产阶级花光积蓄购置的房产,成了负资产。

怨气在积累,而地产大亨在这一过程中受挫极大,不仅游说政府救市,同时利用媒体攻击“八万五”,而这个计划的直接受益者,底层老百姓并没什么话语权。

在房价和连续金融危机的打击下,到2000年,董建华公开表示,已经没有机会实施“八万五”政策了。

2002年,随着房屋及规划地政局局长孙明扬推出“孙九招”开始救市,停止主动卖地和兴建公屋,“八万五”计划完全失败。

之后香港住房供应重回偏紧轨道,房价又开始节节走高,远超1997年的高点。



经此一役,地产大亨不能接受任何可能打击香港楼市的政策,关键就是控制土地出售,细水长流,他们才能财源滚滚。

这时候出面的,就是各种环保、生态协会,死守各种地块,订立生态红线,能不卖就不卖,之后政府都有不少住房远景计划,但24个郊野公园打死不能动,相当于50%地块基本锁死,谁是最大获利者,不言自明。

这也逼着所有的楼都要建成超高,所有的老房子,只能修修补补。

1983年交楼的宏福苑,光维修经费就超过了3亿,这些钱分摊到1984户业主,每家要付16-18万,对于一套400万的房子来说,这是很大的一笔开支。



本来计划修一年,结果工程队中间还出现了变化,新公司介入,工期生生被推后了半年,同时又发现,外墙窗眉必须重建,钢筋不足需要补救,这些额外的费用到底多少还没算账。

而香港房地产的食利阶层,不仅有大亨,还有底层的从业者。

宏福苑有31层,绝对的超高层建筑,最怕失火,因为消防水龙够不到。

而整体的修缮,用的是竹鹰架而不是铁制脚手架,为了刷漆,他们还把所有人的窗户都贴上了发泡胶。

也就是说,脚手架、保护网、防水帆布、塑胶布,不仅没有任何一个是防火的,同时还是很好的助燃剂。

为什么不用金属脚手架?

因为香港拥有竹棚职业资格证的工人,大概有4000多人,一名竹棚师傅的日薪可以高达3000港元。而金属棚架工人,只有1300-1500港元,相差一倍多。

政府要想推广金属架,他们是最坚定的反对者,软的说要保住传统手艺,推崇匠人精神,硬的就直接上街喊话要维权。

市场的参与者,都在强调自己的利益,而老百姓的利益甚至生命,他们好像真的没咋关注过。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硅基智能冲IPO:腾讯背书,盈... 文|海山来源|博望财经硅基智能向“港股数字人第一股”发起冲击。近期,南京硅基智能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天普股份:股价严重偏离基本面,... 新京报贝壳财经讯 11月27日,天普股份发布公告称,公司股票价格自2025年8月22日至9月23日连...
香港大火,一段心酸往事 *此图由AI生成,非现场图作者| 史大郎&猫哥来源| 是史大郎&大猫财经Pro1997年,董建华成为...
竟然不是国货!日本饮料潜伏中国... 谁曾想,这家深植中国市场四十余载、被消费者们誉为“国民茶饮”的品牌,竟是“日本籍”。它便是三得利株式...
股东会前的这些细节和环节,茅台... 今年的茅台股东会备受投资者、市场和行业关注。冬日暖阳中“归家”的茅台股东们,在感受到茅台精心营造的温...
重庆又一车企赴港交所IPO!阿... 本文来源:时代周报 作者:武凯11月27日深夜,阿维塔科技(重庆)股份有限公司(下称“阿维塔”)正式...
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不能靠标题... 来源 | 长江朱建华今天晚上刷手机,有两个标题想说一下。第一个,某媒体公众号推送的《罕见!七胞胎在浙...
中源协和副总经理、财务总监陈轶...   中新经纬11月28日电 (王玉玲)27日晚间,中源协和发布公告称,陈轶青因个人原因提出辞去副总经...
银行密集发布股东高管增持公告 记者丨叶麦穗编辑丨肖嘉当市场还在纠结3000点能否守住的时候,银行的大股东们已经用真金白银把股价托出...
多地出台政策强化对企业金融支持... 近期,陕西、广东、云南、广西等地密集出台相关举措,引导和支持企业更好地运用多层次资本市场,提升金融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