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尹倩芸 夏宾
当Meta、苹果等国际科技巨头纷纷押注智能眼镜赛道,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正在发生:中国企业正以超出预期的速度抢占先机。
IDC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全球智能眼镜出货量达406.5万台,同比增长64.2%,预计到2029年将突破4000万台。中国市场的五年复合增长率预计达55.6%,增速位居全球第一。更引人注目的是,中国企业已占据全球智能眼镜市场约80%的份额。
从谷歌眼镜的早产夭折,到Magic Leap的高开低走,智能眼镜行业在过去十年间历经起伏。如今,随着AI大模型技术的成熟,这一赛道再度升温。而中国供应链企业,正以创新突破、协同作战的方式,在这场全球竞逐中确立优势地位。
创新突破:在毫米与纳米之间较量
11月27日,阿里巴巴发布夸克AI眼镜S1和G1,总计6款单品。这个看似简单的数字背后,是多家中国供应链企业在技术"无人区"的突围。

27日,阿里巴巴在北京正式发布夸克AI眼镜S1。(供图)
在合肥,JBD(Jade Bird Display)交付了全球量产最小的AR光引擎——体积仅0.15立方厘米,较上一代缩小50%。“阿里提出的小型化需求极具挑战性,我们历经40版设计迭代,重新优化封装与光学结构才达成目标。”JBD首席运营官徐慧文说。
作为全球唯一批量生产MicroLED微显示屏的企业,JBD用十年时间打通了一条跨越三代半导体的技术链条——从第一代半导体的硅,到第二代的砷化镓,再到第三代的氮化镓。其中,红光效率的突破尤为艰难。“红光是MicroLED最大的瓶颈,我们花了60%到70%的时间,才把红光的效率做上去。”徐慧文说。
在浙江湖州,至格科技研发的衍射光波导片厚度仅0.7毫米,重量不足4克,却能实现4000尼特以上入眼亮度。“我们通过二维光栅技术攻克漏光难题,社交距离下几乎看不到镜片内的光学结构。”至格科技CEO孟祥峰介绍。
这家脱胎于清华大学的科技企业,打破了国外在光波导领域的技术垄断。为解决困扰行业已久的彩虹纹问题,至格团队从光栅设计的底层入手,测试了20多种镀膜方案,最终实现95%以上场景无彩虹纹的效果。

在上海,康耐特光学首创的一体化贴合技术,将近视镜片、光波导、显示模组无缝融合。“这款镜片实现视光与显示功能一体化,光学精度达纳米级,透光率超98%。”康耐特董事长费铮翔说。
这家拥有近30年历史、产品销往全球90多个国家的光学企业,为夸克眼镜定制了数百万个SKU的个性化方案。“目前全球能做一体化贴合加个性化定制的,不超过三家。”费铮翔说。
在昆山,嘉联益为夸克眼镜定制了七层柔性电路板。“3.3毫米厚的镜框内要实现AR光引擎、传感器、电池等多组件的信号互联,传统刚性电路板根本无法适配。”嘉联益总经理陈其宏介绍,这款FPC采用高密度布线,线宽线距小于0.1毫米,良率超过99.2%。
协同优势:长三角两小时产业圈
单点突破固然重要,但中国智能眼镜产业的真正优势,在于供应链的高效协同。
“不出长三角,就能完成所有核心部件采购与测试。”孟祥峰说。这种地理集聚效应,让中国企业的研发迭代速度较海外企业快3倍。嘉联益依托长三角产业链集群优势,实现从样品到量产的周期压缩至45天,较行业平均水平缩短50%。
与传统的甲方乙方模式不同,这一次AI眼镜的研发采用了“联合创新”模式。品牌方与供应商不再是单向的需求传递,而是组成联合团队共同攻关。
“阿里的产品经理、算法工程师、光学专家,每周都会到我们实验室,和我们的工程师一起讨论技术路线、测试样品、优化参数。”孟祥峰回忆,“传统供应链模式是‘串行’的,一次迭代周期至少3至6个月。但这种'并行'模式下,一次迭代周期压缩到2至3天。”
JBD与阿里的合作始于2021年。“当时我们已有微显示技术雏形,但合作过程中的产品定义让我们明确了优化方向。”徐慧文说,针对轻量化需求,JBD团队将光引擎功耗控制在100毫瓦以内,较行业平均水平降低40%。
这种深度协同,也让传统制造企业找到新的增长点。康耐特为适配智能眼镜需求,加速研发数字化加工技术,实现了凸镜、凹镜、光波导的一体成型。“传统镜片制造无法满足智能眼镜复合功能需求。”费铮翔说。
立讯精密董事长王来春将这种合作模式形容为“梦幻组合”。“一个比较好的大模型平台是基础。如果没有大模型平台,光有端的产品,这个品牌是很难起来的。”在她看来,AI眼镜的竞争,本质上是“大模型加生态”的竞争。“阿里的生态和平台,加上我们的智能制造、垂直整合的优势,是非常有机会打造一款比较领先的产品的。”
发展潜力:行业正在逼近爆发临界点
当硬件轻量化、续航能力与AI功能融合,行业正在逼近爆发的临界点。
“单一产品百万台销量,1至2年就能实现。”徐慧文的信心来源于订单变化——JBD今年收到的AI眼镜相关订单较去年增长5倍。孟祥峰给出更具体的预期:“从几千套到几万套,再到10万套以上订单,明年市场规模预计翻数倍。”
成本下降正成为重要推手。通过规模化生产,夸克供应链的核心部件成本较研发初期下降30%。目前全球近50款AR眼镜都在使用JBD的光引擎,规模效应正在显现。
但多位业内人士也保持清醒。“从百万级到十亿级,大概需要十年,这与手机普及路径相似。”徐慧文认为当前处于“iPhone时刻前一代”,技术与生态尚需成熟。孟祥峰表示,成为必需品需解决AI生态丰富度与成本控制问题,“5年才能形成稳定格局”。
王来春的判断更为审慎:“AI眼镜距离非常成熟,时间还比较长。但在这个机会里面,无论是阿里也好,还是我们也好,都应该很好地去抓住这些未来的机会——现在先去做卡位、锻炼、打磨的开始。”
行业观察人士朱殿荣认为,智能眼镜的核心突破在于平衡技术性能与用户体验。“生态建设不能只靠硬件厂商单打独斗,需要联合互联网平台构建开放生态,尤其是社交、办公软件等高频应用的适配,将直接决定智能眼镜的用户粘性。”
业界普遍认为,当技术迭代与生态完善形成合力,智能眼镜有望成为继智能手机之后,人机交互的新入口。
“海外巨头研发周期长,协同性不足。”徐慧文说。孟祥峰则强调“设计加制造”的垂直整合优势:“6个月完成从0到1研发交付,这是海外企业无法比拟的。”
从光学镜片到微显示芯片,从柔性电路到精密制造,一条完整的智能眼镜产业链已在中国成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