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万科,曾经是房地产的“优等生”,同时也是A股市场的优秀白马股,如今却深陷股债齐跌局面。短短几年时间,万科从辉煌时刻跌至了困局危机。
2018年,在房地产市场仍然处于繁荣发展的阶段,万科却提出了“活下去”的战略口号。在当时看来,万科的这一战略调整引起很多人的不解,但时隔数年之后,大家才明白了当时万科提出“活下去”的用意。
2018年万科提出了“活下去”战略,本来具有很强的前瞻性。然而,当房地产市场从上行周期变成了下行周期之后,即使提前做好充分准备的万科,也难逃房地产下行周期的冲击影响。
其中,从万科的经营性现金流量净额分析,从2018年至2020年,万科的经营性现金流量净额仍然保持稳健增长的态势。但是,到了2021年,万科的经营性现金流量净额却突然大幅下滑,仅录得41.13亿元的数据,同比减少了92.27%。虽然当年的经营性现金流仍然为正数,却较2018年至2020年的数据大幅缩水,2021年成为了万科发展的重要转折点。
再从净负债率指标分析,2021年之前万科的净负债率保持比较稳定的水平。但是,从2022年以后,万科的净负债率却持续上升。到了2024年末,万科的资产负债率为73.66%,但净负债率却大幅攀升至80.60%。到了2025年上半年,万科的净负债率进一步攀升。在万科净负债率大幅攀升的背后,与资产价值大幅下降有关,特别是投资性房产公允价值重估的大幅下降。
在房地产市场处于上升周期的时候,很多问题容易被市场忽略。但是,当房地产市场处于下行周期的时候,市场却无限放大它的问题。
当务之急,在于解决万科的债务压力,化债成为了2025年和2026年万科的主要挑战。
以2025年12月为例,万科有两笔中票将要到期。其中,一笔是涉及20亿元的“22万科MTN004”,将于12月16日到期。另一笔是涉及37亿元的“22万科MTN005”,将于12月28日到期。
按照这两笔债券的规模体量计算,约为57亿元。按照一年内到期的债券规模计算,约为157.53亿元。
面对沉重的化债压力,非常考验万科的财务承受能力,万科中短期的偿债压力依然很大。对万科而言,一方面要加快处置资产,变现更多的现金,以减轻偿债的压力;另一方面要继续降负债、降杠杆,不断改善自身的财务结构。
通过万科的困局事件,给我们带来了不少的警示。哪怕曾经是多么优秀的企业,但面对行业下行周期的压力,几乎任何企业都无法避开周期下行的风险。然而,优秀企业与平庸企业最大的区别是,优秀企业可以提前做好充分的风险管理,并且在下行周期到来之前,最大限度降低自身的杠杆风险与负债水平,保留足够多的现金来应对风险。当上行周期即将到来之际,企业又会提前做好布局,迎接新一轮上涨周期的到来。
在行业处于下行周期的阶段,对企业的冲击影响是显著的。
从融资层面分析,下行周期会影响企业的融资效率,融资效果也会较上行周期大打折扣。
从销售层面分析,下行周期会严重影响企业的销售情况,甚至出现销售回款大幅放缓的问题。对负债高企的行业来说,一旦销售回款大幅放缓,无法及时应对当期的偿债压力,那么对高负债的企业而言,将会带来沉重的冲击影响。
从股东层面分析,下行周期会从一定程度上削弱公司的分红能力,股东回报预期将会大打折扣。一旦企业深陷经营困境,那么可能会出现连续多年零分红的情况。
与万科等房企相比,香港本土的房企在风险管理方面,会显得更加成熟。
例如,在负债层面上,内地房企会采取较为激进的经营策略,净负债率普遍较高。但是,对香港本土的房企而言,它们的净负债率长期保持在20%至30%的水平,更有部分房企的净负债率不足20%。
此外,与内地房企热衷于高周转的经营方式不同,香港本土房企具有很强的风控理念,更愿意通过“开发与持有收租”的模式进行经营,从最大程度上降低经营风险,提升自身的抗风险能力。
面对房地产市场的周期波动,内地房企可能对顺周期扩张的模式过度依赖,一旦房地产市场开始出现下行周期,那么房企的高杠杆、高负债风险会随之暴露。但是,对香港本土的房企而言,它们经历了多轮房地产周期的考验,更擅长逆周期投资,擅长利用周期规律进行高抛低吸,以不断强化自身的竞争优势。
由此可见,经历了这一轮房地产调整周期之后,对房企们来说,未来的经营理念与经营战略也需要不断调整。是否提前做好风险管理、是否提前预判周期拐点,将会是判断房企优等生的关键指标。
上一篇:外卖大战“中场战事”:从“烧钱”抢人到提效,阿里换招冲万亿
下一篇:梁建章有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