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合规第一
一桩因“串货”引发的案件,正在触动医药行业的神经。
高某等人从青海“串了”羚锐制药等药企的货前往安徽、江苏等地销售。过程中,羚锐制药青海经销商突然联系要求回购,在约定加价回购并签订合同后,几人被羚锐所在地河南新县警方以涉嫌敲诈为由带走调查。
当商业的潜规则撞上刑事的红线,不再是灰色地带的游戏,而是一场没有赢家的对决。
一场常见的商业“串货”行为,为何会演变为刑事案件?
所谓串货,就是违背厂家要求,对相关产品进行跨区域、跨渠道的售卖。和普通人生活最接近的串货行为,集中在烟酒和水饮上。
目前,异地倒卖香烟涉嫌非法经营罪,此类案件各地时有发生,本质就是利用香烟不同区域的定价差牟利,低买高卖。
除了香烟这类受国家专营管制的商品外,绝大多数行业的“串货”纠纷,通常由厂家依据经销合同,通过罚款、取消资格等民事手段解决。
然而,医药行业因其独特的定价和渠道体系,“串货”行为往往潜藏着更复杂的利益冲突和更高的法律风险。
对于串货,很多厂家也不完全是打击,也可能采取默许的态度。
在某些情况下,串货的出现和厂家的扩张策略有直接关系。有时,经销渠道被动承接厂家扩张的产能,在真实消费需求一时无法消化的情况下,处于回笼现金的目的,向其他渠道释放低价商品,以达到去库存的目的。

一场“改写”医药潜规则的案件
串货,本是渠道与厂家之间的“猫鼠游戏”;但当一方掀翻棋盘,游戏便成了案件。
上述串货引发的刑事案件之所以引起行业人士关注,因类似案件在医药行业极为罕见。
前面说过,厂家对串货的打击,一般伴随对经销渠道的整顿,大体上属于民事范畴,很少有厂商会将此类纠纷提高到刑事范畴。
但药品自有其特点。
首先就是院内院外渠道两条线。在集采推出之前,院内院外的推广区别不大,院内可以医保报销,所以终端消费价格可能存在一定差异。
但在当前的集采政策下,院内渠道已经没有了营销的空间,市场竞争更多集中在院外。
有市场人士表示,一些药品不同区域因医保政策、经济水平、物流成本差异,药品定价不同,价差可达20%-30%。
“打击‘串货’的本质还是企业想维持区域垄断,因为价低向加高区域流动会影响企业的销售体系,而会发生这个现象其实是企业自身管理上的问题,比如某些药企的高返点模式,就会有企业内部人员将药品搞出来卖掉,那就催生了专业的‘串货’人。”
所以,医药行业内一般认为串货属于经济行为,错不至罪。一旦此次案件开了先例,或将改变医药经销和代理的行业规则。
既往,实在卖不完的货,还可以考虑往其他渠道投放,如今,这种做法可能招致刑事风险,无疑会使得经销商在进货时更加谨慎。
不过,也有业内人士认为,医药串货之风是该好好刹刹了。他们认为,现在市面上存在专门的团伙,恶意窜货医药公司,然后挂网,威胁控销产品厂家,迫使厂家以零售价回收,大大破坏了行业生态。

羚锐制药作何感想
此次涉案的,除了串货方,另一方就是药企羚锐制药。
羚锐制药是中药里的细分龙头,治疗骨科的主要产品包括通络祛痛膏、活血消痛酊、壮骨麝香止痛膏、伤湿止痛膏、关节止痛膏、吲哚美辛贴片、丹鹿通督片等;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慢性病的主要产品包括培元通脑胶囊、参芪降糖胶囊、丹玉通脉颗粒等;治疗儿科疾病的主要产品包括舒腹贴膏、小儿氨酚黄那敏颗粒、小儿咳喘灵颗粒、蒙脱石散、医用退热贴等;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的主要产品包括青石颗粒、咳宁胶囊、小柴胡片等;麻醉类产品为芬太尼透皮贴剂。核心产品就是通络祛痛膏、两只老虎系列两个"双十亿"品类。
因为羚锐制药的主要消费群体是有慢性病的中老年人,现在65岁以上人口占比已经超过了14%,进到深度老龄化社会。
而骨科疾病、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与年龄有高度相关性,所以患者的基数持续增加。
这给羚锐制药的贴膏以及胶囊市场提供长期确定性的增长来源。因而羚锐制药也被不少投资者视为银发经济的受益者。
今年羚锐制药收购了银谷制药,获得了例如必立汀等创新药,着力培育第二增长曲线。
今年前三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30.41亿元,同比增长10.23%;归母净利润6.51亿元,同比增长13.43%;扣非净利润6.05亿元,同比增长11.77%。
尽管账面上仍然维持着可观的增长,但业绩的质量值得考究。
期末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余额4.597亿,同比下滑40.49%,应收票据及应收账款7.044亿,同比上升14.55%。同时,这两项指标已数年维持该走势。
换言之,羚锐制药近年来面临着现金持续流出、应收账款高企的经营压力。在这种背景下,任何可能扰乱其价格体系、影响现金回笼的“串货”行为,都变得难以容忍。
另一方面,羚锐制药与所在地河南新县的关系密不可分。 2024年,新县税收收入5.39亿元,而据新县广播电视台报道同年羚锐纳税突破6亿元。这意味着,保障羚锐制药的稳健经营,直接关系到地方财政收入。 企业自身的经营压力与地方政府的财政关切在此交汇,或与此次案件的发生有着一定的关系。

结语
这起发生在河南新县的刑事案件,就像一枚投入医药行业平静湖面的石子,激起的涟漪远超案件本身。它模糊了长期存在的商业潜规则与刑事犯罪之间的边界。
对于高某等“串货”方而言,这或许是一场利用市场价差牟利的寻常生意,直至身陷囹圄。对于行业观察者,此举开创了一个先例,可能迫使经销商在未来更加束手束脚,深刻改变医药代理的行业生态。
而对于身处风暴眼的羚锐制药,在亮眼财报与现金流压力的背后,在作为地方经济支柱的责任与维护自身价格体系的迫切需求之下,其以反击“串货”,似乎又成了一种可被理解的商业逻辑。
医药行业如何行稳致远,有待所有从业者思考。
免责声明
(上下滑动查看全部)
任何在本文出现的信息(包括但不限于个股、评论、预测、图表、指标、理论、任何形式的表述等)均只作为参考,投资人须对任何自主决定的投资行为负责。另,本文中的任何观点、分析及预测不构成对阅读者任何形式的投资建议,亦不对因使用本文内容所引发的直接或间接损失负任何责任。投资有风险,过往业绩不预示未来表现。财经下午茶力求文章所载内容及观点客观公正,但不保证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等。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