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IC
晚上8点,北京三元基因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即“三元基因”)位于北京大兴经济开发区研发中心大楼里,依旧灯火通明,生产线也在满负荷运转中。这家北交所医药企业,用五年时间实现了一次从“单一产品药企”到“平台型创新药企”的跨越。
入驻中关村更为核心地段的北京海天瑞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即“海天瑞声”),工程师们此时也在优化多模态训练数据平台,这家科创板上市公司,当前已然成长为AI模型落地的“数据底座”。
在海天瑞声东北方向,另一家京籍科创公司的研发团队也在忙碌中——北京海博思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即“海博思创”)这家从海淀区起家的“海归创业公司”,如今成为科创板“储能集成第一股”。
“十四五”期间,北京市独角兽企业数量连续四年位列全球城市第三;R&D(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保持在6%左右,位居全球创新城市前列,其中基础研究经费占比保持在16%左右,比肩创新领先国家水平。
2025年11月26日,北京“十五五”规划建议正式发布,在北京这片创新热土,一批批硬科技企业从实验室步入资本市场“快车道”。
创新DNA“动了”,“小巨人”登上敲钟台
海天瑞声、三元基因和海博思创三家企业分属于信息技术、医药生物和电力设备不同行业,但它们有一个共同身份——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在“十四五”时期,它们完成了登陆资本市场的华丽转身。
“我们最大的变化,就是从‘做数据的公司’成长为‘用数据帮助AI模型落地和演进的基础设施企业’。”海天瑞声董事长贺琳告诉记者,在过去的五年里,公司资产规模从5亿元增至近9亿元,营收连续保持24%以上增速。但比数字更重要的,是公司“智能化平台建设”与“公司战略升级”——从数据供应商升级为端到端解决方案伙伴,从项目驱动走向平台化、产品化,“北京创新+全球供给”格局逐步形成。登陆科创板,成为海天瑞声发展的里程碑,为公司长期发展打下制度基础。
在三元基因,一场深刻的变革同样悄然发生。2021年11月15日,北交所开市。三元基因董事长程永庆作为唯一受邀的上市公司企业家,代表首批登陆北交所的81家企业在开市仪式上致辞。
程永庆脑海中还记得,三元基因上市前营收徘徊在1.5亿元左右,产品覆盖2000余家医院且公司融资渠道单一、只能依赖间接融资。而几年之后,三元基因研发投入在销售收入占比连续四年超20%,专利数从28项增至52项,集采中选29个省份、实现6000余家等级医院终端准入,经营性现金流净额2024年同比增长63.23%,核心管线RSV雾化吸入剂完成全球首个Ⅲ期临床,填补了儿科抗病毒新制剂空白,乙肝功能性治愈药物也进入关键临床阶段。
三元基因借助北京生物医药全产业链开放政策红利,还成功拓展消费医疗赛道,包括人源胶原蛋白产品等,未来将形成新的收入增长极。“我们从‘单一产品药企’成长为‘平台型创新药企’。”这成为程永庆眼中三元基因在“十四五”时期最大的变化。
在2025年初,海博思创登陆科创板,其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张剑辉早年曾赴美深造并加入美国国家半导体公司。他告诉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公司从2011年海淀区一张营业执照起步,而之所以选择在北京创业,既有情怀的牵引,也出于现实的考量。
2010年初的北京中关村,已形成“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紧密协同的创新生态。这里汇聚了清华、北大、中国科学院等顶尖机构,人才密集度全国领先,为海博思创提供了宝贵的技术与团队基础。同时,北京也为海归创业提供了包括办公场地、税收减免、启动资金等在内的多项政策支持。2012年,海博思创入选北京市“海聚工程”,不仅获得了重要的启动资金,更赢得了政府层面的背书,助力企业获得更多企业订单。此外,当时中关村的创新创业资本极为活跃,清控银杏、启迪创投等机构对硬科技项目支持力度大。海博思创成立仅半年,就获得1500万元的天使轮融资,为其早期发展注入了关键动力。
近期,北京举行了“十四五”规划高质量收官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一组组数据让外界看到许多如海天瑞声、三元基因及海博思创一样的京籍科创企业身影。“十四五”期间,它们身处的这个城市每天有300多家科技企业新设立,密度超越了硅谷;截至2024年底,全市独角兽企业已达115家,累计认定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035家,两项数据均居全国首位;“十四五”期间,北京实现直接融资超5.6万亿元、居全国首位,新增境内外上市公司200家。
科创企业跨过“死亡之谷”,把“硬科技”种进资本市场
“北京的成功经验,可归结为‘筑巢引凤’与‘育苗造林’相结合的系统工程”。对于北京培育“硬科技”公司,提升上市公司科创含量,北京市人民政府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北京市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振兴国际智库理事长李志起如是说。
事实上,在他的印象中,从“十二五”时期到“十四五”时期,北京始终如一地聚焦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一张蓝图绘到底。李志起认为,恰恰是这种持续的战略定力,给了市场明确的预期,引导资本和人才长期投向硬科技领域。
北京的支持政策覆盖了从种子期、初创期到成长期、成熟期的各个环节。“例如,通过‘专精特新’企业培育体系,进行分层、精准的扶持;出台科技专项、首台套政策等”。这些举措,从他调研的情况看,帮助众多科创企业成功跨越从单纯技术到产品和市场的“死亡之谷”。
另外,北京作为超大型城市,在智慧城市、数字经济、医药健康等领域拥有丰富的应用场景,同时首都活跃的创投氛围、多层次资本市场服务(北交所的设立是关键一环)、庞大的高端人才库,共同构成了北京难以复制的创新生态。
春江水暖鸭先知。北京科创企业们的亲身感觉更深。
程永庆告诉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三元基因在上市过程中享受到全程政策解读、审核指导等精准服务,让公司通过股权融资获得了研发急需资金;北京市的设备租赁补贴、创新药临床阶段资金支持,以及中关村科学城的开放创新平台,也让公司在基因治疗领域的研发投入更有底气。
贺琳同样感受了政策春风。从公司的“小巨人”认定到科创板辅导,再到研发、人才和知识产权保护,北京的政策组合拳让海天瑞声在关键阶段实现“轻装快跑”。而北京提供的“一网通办、一站式服务”,也让海天瑞声在资质申报、合规咨询等方面的成本大幅降低,时间效率显著提升。
一组数据揭示了北京上市公司持续增长的科创底色:截至2025年9月底,北京辖区沪深上市公司达453家,其中注册制下上市的近130家企业聚集于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等北京市支柱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占比超七成,超55%的企业属于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同时,“十四五”期间,北京也在持续推动提升上市公司质量和投资价值,实体经济融资成本明显下行。中国人民银行北京市分行统计数据显示,2025年9月北京地区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2.52%,较2020年末下降138个基点。“十四五”时期,北京市科技型企业贷款余额每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全市金融机构普惠小微贷款户数较2021年初增长近5倍,专精特新企业获贷率达六成。
“搬不走、压不垮”的竞争力
北京聚集了全国近一半的人工智能(AI)企业,也被称为“人工智能第一城”。作为我国最早从事AI训练数据解决方案提供商之一的海天瑞声,未来发展目标已经明确——到“十五五”期末,海天瑞声不仅是北京AI产业集群中的重要一员,更是多个重点产业数字化升级中的“数据底座”和“可信伙伴”。
“我们在这里运营多年,最深的感受就是——北京的创新能力、政策体系和营商环境,确实能让一家科技公司成长得更快、更稳。”贺琳感叹道。
三元基因未来五年的目标也已锁定。程永庆告诉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到“十五五”末,三元基因预计实现年营收突破15亿元,成为基因工程领域先锋企业,同时推动中国基因工程药物品牌产品走向国际。
2025年11月26日,中共北京市委《关于制定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简称“北京‘十五五’规划建议”)正式发布。其中,明确提出,实施产业创新工程,推动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大规模应用,加快集成电路、机器人和智能制造、智能网联汽车、空天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同时,推动重点产业提质升级,扩大新一代信息技术、医药健康等产业集群优势,培育人工智能、绿色先进能源和低碳环保等一批新产业集群。
相比北京“十四五”规划建议,机器人和智能制造等在“十五五”时期,将与集成电路、空天技术等一道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而“十四五”时期,被纳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医药健康等,在“十五五”时期将与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一起扩大“集群优势”。此外,人工智能产业与绿色先进能源和低碳环保等一批新产业集群则需要精心“培育”。
李志起认为,从“十四五”到“十五五”规划建议表述的变化,清晰地揭示了北京高精尖产业发展战略的深化与成熟,体现了从“谋篇布局”到“精耕细作”的战略演进。规划调整反映了首都科创产业成熟度的跃升。
“将机器人、空天技术等从‘未来产业’或更宽泛的科研范畴,明确提升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意味着这些领域在北京已经度过了技术探索和模式验证的初期阶段,具备了规模化、集群化发展的坚实基础。”在李志起看来,这表明北京的产业创新生态更加务实,聚焦于已形成比较优势的赛道进行重点突破。
“十五五”时期,北京关于“产业集群”的调整,似乎更具战略意义。
据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党组书记、主任张继红介绍,北京当前已形成新一代信息技术、科技服务业、医药健康三个万亿级规模的产业集群,以及智能制造和装备、人工智能等七个千亿级产业集群,重点培育商业航天、生物制造等二十三个未来产业。
据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北京监管局(即“北京金融监管局”)披露的信息,北京建设金融综合服务网,运行近6年来,累计服务包含医药健康、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中小微企业近2000万家次,聚力解决“不敢贷”“不能贷”难题。
对于产业集群的形成意义,张继红认为,将让科创企业能够快速对接上下游资源,降低创新成本,加速技术迭代和应用落地。
李志起认为,强调“产业集群”成为北京科创竞争力的关键。对医药健康、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产业提出“扩大产业集群优势”,意味着北京的发展重点将从追求单个企业、单个技术的“点”的突破,转向构建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深度融合的“面”的生态。
“这将促使政策资源从‘撒胡椒面’式的普惠支持,转向更有针对性地弥补产业链短板、强化链条协同,从而形成‘搬不走、压不垮’的产业综合竞争力。”李志起解释道。
北京“十五五”规划建议做出的调整,对京籍科创企业的影响尤其深远。李志起认为,“十五五”时期,京籍科创企业的发展路径将更清晰,在集群生态中,企业间协同机遇将大增,这将有利于企业降低创新成本,加速技术迭代和应用落地,但同时也对企业融入生态的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单打独斗’的模式将面临更大挑战,企业需要更具开放性和协同性。”从生物医药与人工智能产业领域出发,程永庆、贺琳与李志起上述的观点不谋而合。
“我们投资7亿余元建设的智能化新厂区,实现年产能扩增的规模效应,就是希望能与上下游企业形成配套联动”。程永庆认为,如果从整个北京生物医药产业去思考“提质升级”“扩大产业集群优势”的问题,企业自身要强化创新策源能力,聚焦临床未满足需求,加大原创药研发投入。从更宏观的视角则需要完善产业链集群生态,依托北京大兴生物医药基地等载体,推动“研发—临床—制造—服务”全链条协同。
贺琳也认为,北京人工智能产业要实现“提质升级”,关键体现在“多手抓”。
“北京已经拥有全国近一半的AI企业了,下一步要更多从‘项目支持’升级为‘生态设计’,从‘产业集聚’走向‘链群融合’。”她说。
以后者为例,贺琳提出,在北京已有AI企业集聚优势基础上,更系统地对接集成电路、机器人和智能制造、智能网联汽车、空天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让“AI产业集群”变成“AI赋能的产业群落”。同时推动跨园区、跨区域协同布局,“比如中关村科创资源与北京亦庄的智能制造场景联动,让AI不只聚在写字楼,更深入到产线、车间和城市基础设施中。”她举例道。
啃下“硬骨头”,北京的努力方向
从中关村的“电子一条街”到“人工智能第一城”,从单一企业创新到产业集群协同,从资本市场补充到科创企业主导,北京用五年时间完成了一次华丽蜕变。不过,北京未来产业布局谋篇也面临挑战。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通过Wind统计A股、港股及美股等主要市场数据看到,2021年以来北京地区每年合计新增上市公司的数量,呈现出逐年递减态势(截至2025年11月23日)。按照2022年发布的《北京市“十四五”时期金融业发展规划》,到2025年北京辖区境内外上市公司的数量将达到1000家左右。截至2025年11月26日,Wind显示,在A股、港股及美股等主要市场京籍上市公司总数为782家。

图/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根据Wind数据制图
Wind显示,截至2025年11月26日,“十四五”期间(即2021年至2025年),北京市新增A股和港股上市公司数量为176家。
截至2025年11月26日,按所属战略性新兴产业(一级行业)划分,在477家京籍A股上市公司中,生物产业35家(占比约为7.31%)、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27家(占比约为5.64%),新能源汽车产业只有3家(占比约为0.63%)。

图/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根据Wind数据制图
作为“中国独角兽第一城”,在北京这座城市里拥有着大量有技术、有估值却没上市的科技公司。
以大模型公司为例,豆包、智谱、Kimi等标杆大模型企业均在北京,但最早“出生”于北京海淀的DeepSeek,现在更为人熟知的身份是其随后成立的杭州公司。
在“十五五”时期,从实验室到交易所,北京如何成就科创企业、铺就独角兽们的上市路?
一个月前,北京在2025金融街论坛年会期间发布了《关于助力并购重组促进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即“并购19条”)。李志起注意到,其中规定,北京将“服务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依法收购上市公司,注入优质资产,提升上市公司质量……服务支持拟上市企业自主选择通过IPO或并购重组上市,借助资本市场实现跨越式发展。”
“北京‘并购19条’中关于‘反向收购’(借壳上市)的导向,对于北京未来产业布局具有重塑资本市场路径、加速产业整合的实质性意义。”李志起解读。
他认为,面对IPO节奏调整或市场波动,一些符合上市标准但等待时间较长的硬科技企业,可能会选择迁址或失去发展最佳机遇。在“并购19条”的支持之下,北京有望为科技独角兽提供上市“快速通道”。
北京通过出台“并购19条”等新政,也意在推动存量上市公司质量提升和产业升级。
“北京拥有一批传统行业的上市公司,其市值和融资能力未能充分发挥。鼓励其并购整合未上市的硬科技企业,可以实现‘双赢’:传统上市公司注入新动能,实现业务转型和估值重塑;科技企业获得上市平台和资金支持,加速发展。”他解释道。
随着“十五五”规划建议的正式出台,北京也将踏上全新征程。作为科创公司,三元基因、海天瑞声及海博思创也有所期待。
程永庆建议,要依托大兴生物医药基地等载体,打通“研发—临床—制造—服务”全链条。贺琳则强调,北京应进一步推动“算力+算法+数据+场景”系统布局,让数据要素成为显性优势。在储能领域,张剑辉呼吁,通过试点示范、分级开放市场,推动储能技术在安全可控前提下规模化应用。
对于即将开启的全新五年,在李志起看来,北京的核心任务是从“创新资源高地”迈向“创新生态高峰”。“通过系统性的改革与优化,让创新的种子不仅能破土而出,更能长成参天大树,形成茂密的森林”。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黄鑫宇 朱玥怡
编辑 王进雨
校对 薛京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