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园:年度策略——2026年经济展望 熊园:年度策略——2026年经济展望
创始人
2025-11-25 18:21:52
0

熊园、张浩、刘新宇、穆仁文、朱慧、薛舒宁(熊园 系国盛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



我们此前已经发布2026年度报告《乘势而上—2026年经济与资产展望》,总篇幅较长(64页pdf、89张图表、近6万字),现将报告的3个主体部分(政策面、基本面、配置面)分别发送,本篇为2026年国内经济基本面展望。

核心结论:预计2026年GDP目标仍定为5%左右偏高水平,政策有望继续加码下,消费、投资弱修复,出口韧性仍强,物价温和回升。

1、全球看,预计全球经济延续弱复苏,区域分化趋于收敛。2025年全球经济实现小幅反弹,预计2026年将延续这一趋势,上行支撑主要源于“资产负债表修复+宽货币+宽财政+AI投资浪潮”,但受制于“利率仍高+关税影响+难以共振”,上行动能依然偏弱。此外,2025年全球经济区域分化明显,预计2026年将更为均衡。

2、国内看,内需温和修复、出口韧性仍强;GDP增速前高后低,有望继续“保5%”。展望2026年,预计出口韧性仍强;政策有望继续加码、内需温和修复;GDP目标可能仍定为5%左右,增速前高后低,Q1-Q4当季增速分别为5.2%、5.0%、5.1%、4.9%,名义GDP增速有望回升。

3、结构看,消费、投资弱修复,出口韧性仍强,物价温和回升,政策力度是关键变量。

1)内需弱修复,预计在政策支持下,消费有望温和回升、基建小幅反弹,整体修复幅度取决于政策力度,地产可能继续下行。

2)出口保持韧性,基准情形下,2026年我国出口增速约为5%,主要支撑有三:一是关税下调后,对美出口可能有所修复;二是“一带一路”持续推进+新三样等产品优势,新兴市场中的份额有望继续提升;三是AI浪潮带来数字基建投资需求,我国受益更深。受国产替代和油价下行影响,2026年我国进口预计仍偏弱,增速在1%左右。

3)国内物价温和修复,CPI、PPI大概率同步回升,PPI、GDP平减指数2026年转正的可能性明显增大(最快年中):CPI方面,2026年中枢预计约0.5%,Q1-Q4各为0.1%、0.6%、0.5%、0.6%,核心CPI同比中枢约为0.6%,关注猪价、油价和房租等影响因素;PPI方面,2026年中枢预计约为-0.4%,Q1-Q4各为-1.6%、-0.5%、0.2%、0.2%,重点关注“煤炭、螺纹钢、原油、铜、碳酸锂、生猪”六类商品价格走势。



正文如下:

基本面:内需弱修复、出口韧性强,全年有望“保5%”,紧盯政策、地产

1、全球看,预计经济修复仍有空间、但上行动能不强、弱复苏,区域分化趋于收敛

回顾2025年,全球经济温和修复,但区域分化明显。年初以来,全球制造业PMI围绕荣枯线上下波动,整体表现略好于2024年底。分国别来看,发达经济体PMI大多处在荣枯线以下,其中欧洲PMI持续回升至荣枯线以上,表现最佳;新兴经济体中,印度、越南等东南亚国家表现较好,巴西表现较差。

前期报告《》中,我们曾指出2025年可能迎来全球经济上行的拐点,其中欧洲经济拐点可能在年初,美国经济拐点可能在年底,目前欧洲经济拐点已得到验证,美国经济拐点预计也不远。



展望2026年,我们认为全球经济仍具备进一步修复的动力,主要支撑因素包括“资产负债表修复+宽货币+宽财政+AI投资浪潮”,但与此同时,全球经济上行动能依然不强,主要拖累因素在于“利率仍高+关税影响+难以共振”。综合来看,预计2026年全球经济将延续弱复苏,这种复苏更多体现在环比好转,同比受基数影响可能难有明显提升,同时区域间的分化程度可能有所收敛。



2、国内看,预计内需修复、出口韧性;GDP目标有望继续“保5%”、增速前低后高

回顾2025年,上半年经济韧性较强,下半年经济边际走弱,关税、政策是主要扰动。

>整体看,2025年上半年经济韧性较强, 2025Q1、2025Q2的GDP增速分别为5.4%、5.2%;三季度开始,在地产景气再度回落、“反内卷”收缩效应等影响下,三季度GDP增速降至4.8%。四季度,政策有望逐步加码,推动经济企稳反弹。

>结构看,1-9月工业增加值、出口、社零、投资累计同比分别为6.2%、6.1%、4.5%、-0.5%,供给明显强于需求,外需整体强于内需,内需不足的问题仍然凸显。

>原因看,关税扰动(4月大幅提升、5月超预期缓和)+政策发力节奏(二季度降准降息落地、三季度以来未进一步宽松)等是影响经济波动节奏的主因。



展望四季度至2026年,预计出口韧性仍强;政策有望继续加码、内需温和修复;GDP增速前低后高,全年GDP目标可能继续定为5%左右。

>外需看,2025年以来,虽然美国对我国关税大幅提升,但出口持续超预期,除了转出口、抢出口等因素影响,更根本的是我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优势较强,叠加海外经济复苏,预计将继续支撑我国未来一段时期的出口。

>内需看,地产仍在下行通道,对投资、消费的拖累可能仍然显著,内需不足的问题持续凸显。为完成仍较高的GDP增速目标,政策应会继续发力,推动消费、投资温和修复。GDP目标方面,参考此前报告《“十五五”GDP目标:怎么定、定多少?—“十五五”规划系列三》的分析,2026年GDP目标可能继续定为5%左右。

>节奏看,25年Q3以来经济边际走弱,经济有一定下行压力,考虑“十五五”开门红和扭转下行压力,预计2026年政策基调维持积极扩张,预计2026年Q1-Q4实际GDP当季增速有望达到5.2%、5.0%、5.1%、4.9%,全年GDP实际增速5.0%左右。通胀水平低位温和回升,全年平减指数同比0.1%左右,名义GDP增速为5.1%左右。



3、结构看,预计消费、投资弱修复,出口韧性仍强,物价温和回升,政策力度是关键

(1)内需链:预计消费温和修复、地产跌幅收窄、基建小幅反弹,整体内需弱修复

消费:内生动力仍偏弱,政策加码推动消费温和回升

2025年上半年消费小幅回升,下半年再度走弱,以旧换新拉动显著。上半年,消费增速中枢小幅回升,社零增速由2024Q4的3.8%提升至2025H1的5.0%,但三季度随着以旧换新政策效果减退,社零增速再度降至3.4%左右。结构看,1-9月以旧换新政策支持的家电、家具、通讯器材(手机)、文化办公用品消费增速均接近或超过20%;乘用车销量增速也有13.7%,但由于价格下降,汽车零售额增速仅有0.6%。

四季度至2026年,消费有望保持温和回升态势,预计2026年有望社零同比增长4.5%

>后疫情及后地产时代,疤痕效应及负财富效应的压制逐步降低,对消费的扰动也逐步下降,预计2026年在“去地产化”逐步走弱和股市稳中有升的背景下,有助于整体消费温和回升。

>考虑名义GDP温和回升和“十五五”规划强调优化分配机制的影响,预计2026年居民收入增速温和回升,有助于推动消费温和回升。

>宏观环境的稳定和稳就业政策对就业呵护,有助于稳定收入预期和消费倾向,有助于推动消费温和回升。

>以旧换新及消费券等政策预计会加码扩围,拓展到服务消费及To B领域,有助于未来需求的前置释放。

政策看,2026年以旧换新有望延续、更侧重服务消费。根据发改委数据,2025年1-8月,全国共有3.3亿人次申领消费品以旧换新补贴,带动相关商品销售额超2万亿元;9月底全年3000亿中央资金已全部下达。2026年,考虑到消费内生动力可能仍弱,以旧换新政策有望延续,预计规模应至少会有3000亿、并更侧重服务消费;参考前期报告《我国服务消费:现状、国际比较与发力方向》的分析,可能有4大发力方向:给居民针对性增收(消费券、生育补贴等);减负(加大保障房、公共教育投入等);吸引外需(入境游,文娱产品出口等);优化供给(升级传统服务消费、培育新型服务消费等)。



地产投资:2026年可能延续低位增长,地产政策有望进一步放松

2025年一季度地产销售“小阳春”,二季度后再度回落,房价、投资跌幅扩大。销售方面,1-9月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5.5%,较上半年的-3.5%的跌幅再度扩大。房价方面,三季度70城二手房价环比跌幅由上半年的-0.4%扩大至-0.6%。投资方面,1-9月地产投资同比-13.9%,创近年来新低。

四季度至2026年,地产投资跌幅维持低位,政策有望进一步放松。如我们前期报告《四大维度:地产何时能见底?》所述,从“地产供给、地产需求、居民债务、住房价格”四大维度分析,目前我国存量住房已足够、库存也在高位,房地产市场从增量时代进入存量时代,新增投资、新开工、新房销售等受到影响,值得关注的是近两年已出台的一系列地产政策正在逐步发挥作用,销售等降幅有所收敛,“去地产化”对整体房地产的利空在逐步,对宏观经济的整体拖累在逐步下降,距离“止跌回稳”的目标已经不远,预计2026年房地产政策有望进一步放松,亟待持续用力推动地产止跌回稳,如降低房贷利率和购房税费负担、优化收储、进一步“保主体”等。





基建投资:政策发力可能推动基建反弹,实物工作量仍偏低

2025年上半年基建增速高增,三季度大幅回落。1-9月广义基建投资同比3.3%,9月当月同比-8.0%,较上半年的8.9%大幅回落,主因财政发力节奏偏慢、地产下行加剧地方财政紧张等。沥青、水泥等实物工作量指标略有好转、整体也仍在低位。

四季度至2026年,政策发力可能推动基建增速温和反弹。一方面,四季度至2026年出口增速可能略有回落,叠加地产可能进一步下行,作为逆周期政策的关键抓手,基建投资可能进一步发力,对冲经济压力。实际上,近期中央财政已经出台一系列政策稳定投资增速,如国发委9月29日明确,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规模共5000亿元,全部用于补充项目资本金,将抓紧投放到具体项目。截至10月下旬,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已投放近3000亿元,预计可拉动项目总投资超过4万亿元。

但另一方面,考虑到地产下行对地方财政的制约、以及我国由投资驱动向消费驱动转型的大趋势,预计基建投资反弹力度可能较为温和。



(2)外需链:预计出口韧性仍强、制造业投资企稳小升,工业生产延续高增,整体外需链略有回落、仍然较强

制造业投资:“反内卷”制约仍存,可能企稳小升

2025年上半年制造业投资高位略有放缓、三季度加速下行。1-9月制造业投资同比4.0%,较上半年的7.5%明显回落,主因“反内卷”政策的短期收缩效应、出口回落预期拖累等。

四季度至2026年,制造业投资可能企稳小幅回升。一方面,出口韧性、企业盈利回升、设备更新政策等可能支持制造业投资逐步企稳回升。另一方面,“反内卷”政策带动行业竞争格局改变,随着竞争格局的改善,企业有望进一步拓展资本开支。另外,外商直接投资同比也已经在2025年触底,开始逐步改善,也有助于制造业投资提升。



生产与库存:预计工业生产延续高增,库存低位小升。

工业生产方面,1-9月工业增加值同比6.2%,较2024年的5.8%进一步走高,应和出口韧性较强的支撑有关。四季度至2026年,考虑到出口韧性仍强,消费、投资等内需可能温和修复,工业稳增长对电力装备、钢铁、轻工、建材、有色金属、石化化工、汽车等行业做出要求,预计2026年整体工业生产增速将延续高增。



库存方面,1-9月工业企业产成品存货同比2.8%,较2024年的3.3%略有回落,维持低位,主因内需较为低迷,企业补库动力不足。四季度至2026年,从PPI、地产销售等领先指标看,库存可能在内需修复推动下低位小升。



出口:2026年预计仍有韧性,增速在5%左右,仍是经济的有力支撑。

回顾2025年,我国前三季度出口显著强于预期,进口显著弱于预期。

具体看,出口方面:前三季度我国出口金额累计同比增6.1%,显著强于2024年底预期的0%,原因有三:一是全球出口量价均好于预期,根据荷兰分析局数据,2025年1-8月全球出口量同比增4.1%(年初预期3%-3.4%),全球出口价格同比增1.5%(年初预期-0.3%),主要受益于外需韧性和工业金属、贵金属等商品价格上涨。二是我国在新兴市场中的份额提升,抵消了特朗普关税影响。2025年1-7月,我国占美国进口份额为9.4%,较2024年下降4个百分点,但对非洲、中东、拉美等地区出口大增,全年我国出口占全球份额仍达14.7%左右,与2024年基本维持在同一水平。

进口方面:前三季度我国进口金额累计同比降1.1%,弱于2024年底预期的2%,原因有三:一是国产替代持续推进,汽车等优势商品进口减少;二是国际油价大跌,带动进口价格下降;三是国内经济仍有压力、内需仍偏弱。



展望2026年,我国出口预计仍有韧性,中性情形下出口增速约为5.0%左右。

首先,从量、价两个维度考察全球贸易:量的方面看,全球央行降息、通胀下行有助于需求改善,但关税对经济的负面效应仍待观察,按照WTO、世界银行、IMF等国际机构预测,2026年全球贸易量增速在0.5%-2.4%之间,不同机构预测差距较大。价的方面看,全球商品出口价格跟CRB现货指数高度正相关,根据商品期货价格曲线预测2026年主要商品价格,并根据CRB指数编制规则进行加权,可得2026年出口价格同比增速在1%左右。换言之,考虑量、价两方面,如果中国占全球出口份额保持稳定,那么2026年我国出口的基础增速在1.5-3.4%左右。



接着考察我国出口份额可能的变化,有三点支撑:一是对美出口额可能趋于稳定,占美国进口份额下降空间不大;二是在新兴市场中的份额有望继续提升;三是AI产业投资推动相关产品贸易,我国受益更深。

>对美出口额可能趋于稳定。对等关税宣布以来,我国对美出口同比降幅接近三成。10月30日,中美最高领导人会晤,特朗普将针对中国的关税下调10%,下调后美国对我国关税税率降至37.4%左右,2025年新增部分约26.5%,与越南、印尼等国新增关税基本相当,后续我国对美出口可能有所修复,2026年Q2起对美出口同比读数可能回正。



>“一带一路”持续推进+新三样等产品优势,我国在新兴市场中的份额有望继续提升。2025年前三季度,我国出口累计同比增6.1%,其中集成电路(1.1%)、蓄电池(0.4%)、机械设备(1%)、汽车(0.6%)、船舶(0.4%)、低值简易通关商品(0.8%)等是最主要拉动(括号内为不同商品对总出口的拉动点数)。AI浪潮推动集成电路出口高增(具体分析见后文);我国在电动汽车和锂离子电池领域具备产业优势,国内技术迭代与成本优势领先全球,未来出口份额可能继续提升。进一步拆分地区,以非洲为例,作为“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方向之一,我国在当地投资催生基建、机械、电力等需求,同时港口建设催生船舶需求,订单大多由国内厂商承接,拉动我国出口增长。



三是AI产业投资推动相关产品贸易,北美和亚洲受益更深。2025年上半年,AI相关产品贡献了近一半的全球贸易增长,尽管占全球商品贸易的比重不到十分之一;分地区看,北美和亚洲AI相关产品贸易增速远高于其他地区,整体受益更深。AI作为当今产业趋势,代表着数字基础设施投资的长期结构性浪潮。受全球经济波动和政策变化的影响较小,因此相关产品贸易也更加稳定,对我国机电出口形成有力支撑。



进口方面,2026年可能小幅增长,基准情形全年进口增速可能在1%左右。参考前文对于国内经济的分析,预计2026年我国GDP目标可能仍定5.0%左右(底线应是4.5%以上),尤其促消费、稳基建、松地产相关政策可能进一步出台,推动内需温和修复,稳内需政策可能对2026年进口有一定支撑;2026年进口面临两点制约:一是国际油价预计进一步下跌,拖累进口价格;二是国产替代持续推进,可能拖累进口增速。

服务贸易方面,近两年服务贸易逆差有所收窄,运输服务贸易逆差大幅收窄,其他商业服务和数字服务贸易顺差扩大。2023年,我国服务贸易逆差约1.62万亿元,到2024年,服务贸易逆差收窄至1.56万亿元,2025年可能进一步收窄至1.48万亿元。分行业看,运输服务贸易逆差大幅收窄,核心驱动是我国本土船队运力的提升与跨境电商的规模化出海;数字服务贸易顺差持续走阔,则得益于我国科技产业竞争力提升带来的软件、云计算及信息外包出口加速放量。



2026年我国商品贸易顺差预计超9万亿元,服务贸易逆差可能继续收窄,商品和服务贸易顺差同比预计增16.0%,净出口仍将是经济重要支撑。根据彭博最新预测,2026年人民币可能小幅升值至7.07左右,在出口、进口增速分别为5%、1%的假设下(均为美元计价),计算可得2026年我国商品贸易顺差约为9.4万亿元;服务贸易逆差可能继续收窄,按照近两年趋势,服务贸易逆差可能收窄0.07万亿元;2026年商品和服务贸易差额同比增速约16.0%(2025年约为24.8%),净出口预计仍将是经济重要支撑。

军贸可能成为2026年我国出口的潜在亮点。据Geopolitical Economy,2020–2024年中国武器出口额占全球份额约5.9%,排名第四,远低于美国的43%。从产品类型来看,中国军贸已完成由“卖装备”向“卖体系”的跃迁:早期以单一平台装备出口为主,近年来则能提供包含多种作战要素的整套系统解决方案;从出口对象来看,巴基斯坦是我国最大的武器进口国,近年来东南亚、中东和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也开始进口我国武器装备。整体看,军贸出口占比较小但增速较高,可能成为2026年我国出口的潜在亮点。

(3)物价:中美通胀有望温和上行。美国物价:预计先升后降,绝对水平仍偏高,中国物价:2026年CPI、PPI大概率同步回升,PPI年中可能转正

1)美国物价:预计先升后降,绝对水平仍偏高。回顾2025年,美国通胀整体震荡走平,关税影响弱于市场预期。前三个季度,美国PCE通胀和核心PCE通胀整体呈震荡走势,中枢分别为2.6%、2.8%,与2024年相比变化不大,仍明显高于美联储2%的目标。分项看,核心商品和食品通胀有所抬升,主要是受关税影响;但核心服务通胀持续回落,主要反映了经济和就业的下行,也在很大程度上对冲了商品通胀的上行。

前期报告中我们曾指出,关税对美国通胀的影响之所以不明显,主要原因在于目前关税大部分由美国企业承担,尚未转嫁给消费者,这背后的根本原因是需求放缓。往后看,随着美国经济边际改善,关税对通胀的影响仍会逐步显现,只是幅度不会太大。再考虑基数效应,预计2026上半年美国通胀仍会小幅抬升,下半年再度小幅回落,全年中枢与2025相比大致接近,仍高于美联储2%的政策目标。



2)中国物价:2026年CPI、PPI大概率同步回升,PPI、GDP平减指数转正的可能性大增(最快年中)。

回顾2025年,CPI、PPI中枢均显著低于2024年底的预期,需求不足是核心约束。

CPI方面:1-9月CPI同比均值约为-0.1%;由于基数回落,四季度CPI读数可能小幅回升,预计全年中枢约为0%左右,显著低于2024年底0.7%的预期。预期出现偏差的原因在于:1)食品价格低于预期,1-9月CPI食品分项同比中枢为-1.7%,跌幅较2024年加深,其中猪肉、鲜菜价格均低于预期;2)油价低于预期,2025年OPEC+增产幅度超预期,导致原油供应过剩,油价录得两位数跌幅。

PPI方面:1-9月PPI同比均值约为-2.8%;四季度PPI可能延续低位震荡,全年同比中枢约为-2.7%,同样显著低于2024年底-1.5%预期。预期出现偏差的核心原因在于:房地产销售、投资进一步下行,基建实物工作量持续低于预期,导致国内需求不足,煤炭、钢铁、建材等价格超预期下跌,叠加国际油价不及预期等,导致PPI走势跟2024年底的判断出现偏离。

展望2026年,中国CPI、PPI可能同步回升,PPI、GDP平减指数均可能转正,具体看:

CPI方面:基准情形下,2026年CPI同比中枢约为0.5%,其中Q1-Q4分别为0.1%、0.6%、0.5%、0.6%;2026年核心CPI同比中枢约为0.6%。根据驱动逻辑的不同,CPI一般可拆解为食品、能源和核心CPI三项,由于食品、能源项波动较大且易受供给端因素影响,因此需要单独分析。相比之下,核心CPI读数更稳定且能更好反映需求变化:例如房地产销售与投资影响房价、进而影响房租价格,消费需求强弱则影响交通工具、通信工具、家用器具等核心商品价格,因此更加值得市场关注。我们将核心CPI分为核心商品和核心服务两大类,其中核心商品又可分为耐用品和非耐用品,核心服务可分为周期性服务和非周期性服务,连同已经剔除的食品和能源分项,我们将CPI一共分为六大部分,建立“六分法”分析框架。



首先分析预测食品、能源分项,分别与猪肉价格和油价相关,具体看:

>猪周期目前处在筑底阶段,2026年猪价可能温和回升。历史经验看,能繁母猪存栏同比与猪肉价格呈显著负相关关系,且领先猪肉价格6-10个月左右。2025年4月,能繁母猪存栏同比见顶,意味着2025年底至2026年年初猪肉价格可能开始回升。当前生猪价格为11.5元/千克,中性情形下,2026年底预计温和上涨至13.5元/千克。

>OPEC+增产节奏和美国能源政策将决定2026年原油价格走势。OPEC+原本从2023年起削减原油产量以稳定油价,但由于美国、巴西、圭亚那等非OPEC+国家持续增产争夺市场份额,OPEC+从2024年底开始逐步取消生产限制。2025年原油供应过剩的现象加剧,带动油价下行。根据IEA的预测,2025年全球原油过剩供给约为228万桶/天,到2026年将进一步升至400万桶/天。当前布伦特原油约为64.0美元/桶,中性情形下,2026年原油价格将在低位震荡,维持在63-64美元/桶附近。



接着分析核心CPI:CPI房租分项与百城住宅平均租金显著正相关,近一年来百城住宅平均租金同比下跌4%左右,假设2026年以同等幅度下跌,则预计带动CPI房租分项下跌0.3%左右。其余多数分项环比有一定的季节性规律,因此可在季节性均值的基础上做调整:如家用器具、通信工具等受以旧换新政策影响,价格可能略强于季节性。计算得,2026年核心CPI同比中枢约为0.6%左右,与2025年基本持平。

按照权重汇总不同分项CPI增速,可得2026年CPI同比中枢约为0.5%,较2025年温和回升,但离2%的通胀目标仍有差距。



PPI方面:基准情形下,2026年PPI同比中枢约为-0.4%,其中Q1-Q4分别为-1.6%、-0.5、0.2%、0.2%。由于PPI环比增速并没有明显的季节规律,且覆盖行业众多,自上而下难以确定其变动幅度和节奏,自下而上又很难对不同行业价格进行逐个跟踪,因此我们构建了一个新的PPI分析框架,帮助市场更好地跟踪和预测PPI走势并理解其内部驱动逻辑:首先基于波动率和权重两个维度,筛选出对PPI影响较大的工业行业,接着将上述核心行业PPI变动与六类大宗商品价格变动联系在一起,进而可以通过分析预测六类核心商品的供需特征和价格表现来判断2026年PPI走势。

具体看,六类商品包括:1)煤炭:主要影响PPI煤炭采选、电力燃气及水的供应业;2)原油:主要影响PPI石油开采、石油加工、化工化纤;3)螺纹钢:主要影响PPI黑色采选、黑色冶炼、汽车制造、电气机械、计算机通信电子制造、金属制品、通用设备、专用设备;4)铜:主要影响PPI有色采选、有色冶炼、电气机械、金属制品、通用设备、专用设备;5)碳酸锂:主要影响PPI汽车制造、计算机通信电子制造;6)生猪:主要影响PPI农副食品加工。



展望2026年,影响PPI的主要因素包括以下几方面:

>反内卷政策的实施力度和落地效果,将决定煤炭、螺纹钢和碳酸锂的价格走势。中性情形下,我们以当前(2025年10月)商品期货价格曲线来预测商品价格:1)当前焦煤价格约为1200元/吨,2026年底预计上行至1440元/吨;2)当前螺纹钢价格约为3100元/吨,2026年底预计小幅上行至3200元/吨;3)当前碳酸锂价格约为8万元/吨,预计2026年基本维持这一水平。

>海外铜矿减产幅度和全球工业需求强弱将决定铜价走势。近期,印尼、秘鲁、智利等全球主要铜矿产地因事故、社会动荡等原因减产,可能导致2026年铜矿供应短缺,推动铜价上涨;此外,特朗普“TACO”程度超预期,2026年全球宏观经济环境可能好于预期,电网、AI数据中心、再工业化等需求可能推升铜价。当前LME铜价约为10700美元/吨,中性情形下,2026年底预计小幅上行至10800-10900美元/吨。

>原油价格主要受供给端压制。如CPI部分所述,中性情形下,2026年原油价格将在低位震荡,维持在63-64美元/桶附近。

>猪周期目前处在筑底阶段,2026年猪价可能温和回升。如CPI部分所述,当前生猪价格为11.5元/千克,中性情形下,2026年底预计温和上涨至13.5元/千克。



计算主要行业PPI变动的商品价格弹性(即商品价格变动1%,对应行业PPI变动多少),用商品价格预测值环比×价格弹性×对应行业在PPI中所占权重,即可得到该商品对PPI环比的拉动/拖累点数,汇总后即可计算PPI环比和同比增速。中性情形下,2026年PPI同比中枢约为-0.4%,年中左右PPI同比有望转正。

乐观情形下,假设供需格局优化取得积极进展,25Q4至26Q4上述六类商品价格中枢较中性情形上浮5%,那么2026年PPI同比中枢约为-0.2%,二季度PPI同比有望转正。

悲观情形下,假设政策效果相对有限,25Q4至26Q4上述六类商品价格中枢较中性情形下浮5%,那么2026年PPI同比中枢约为-0.7%,四季度PPI同比有望转正。



GDP平减指数:如果按照2026全年CPI中枢0.5%、PPI中枢-0.4%计算,则2026年GDP平减指数预计约为0.1%左右,应为2023年来首次转正;换言之,如果2025年实际GDP同比实现5.0%左右,那么名义GDP同比约为5.1%左右。节奏看,GDP平减指数的最快转正时点在2026年二季度。

风险提示:地产、消费超预期变化;海外经济环境变化超预期;地缘冲突演化等超预期。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读懂IPO|恒运昌董秘入股合理... 本文来源:时代商业研究院 作者:陆烁宜 来源丨时代商业研究院作者丨陆烁宜编辑丨郑琳上交所官网显示,1...
聚力发声,洞见未来:ICIS专... 本文来源:时代商业研究院 作者:孙华秋 来源|时代商业研究院作者|孙华秋编辑|韩迅2026年作为“十...
又一批A股公司被立案或处罚,*... 针对上市公司的强监管持续进行,又有一批A股公司被立案或吃罚单。11月24日晚间,龙佰集团(00260...
去年亏损1亿元,国药控股6.3... 近日,北京市产权交易所最新挂出的股权转让项目显示,医药流通巨头国药控股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国药控股”...
金龙鱼子公司一审被判合同诈骗罪...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卢陶然、李德尚玉 北京报道A股ESG评级创历史新高,26%上市公司评级上调“在2...
董事实名举报董事长、董秘涉嫌合... 老牌家纺巨头梦洁股份(002397.SZ),正陷入“多事之秋”。11月22日,梦洁股份第七届董事会董...
V观财报|毕得医药实控人戴岚拟... 【V观财报|毕得医药实控人戴岚拟减持不超0.16%公司股份】毕得医药公告,公司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兼...
11月25日沪深两市强势个股与... 一、强势个股截至11月25日收盘,上证综指上涨0.87%,收于3870.02点,深证成指上涨1.53...
新能源汽车正进入下行周期 新能... 文 | 清和 智本社社长10月份,中国新能源汽车迎来历史性时刻,其渗透率升至51%——首次超过燃油...
V观财报|朗鸿科技:刘伟拟减持... 【V观财报|朗鸿科技:刘伟拟减持不超2%公司股份】朗鸿科技公告,持有公司股份2473.73万股(占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