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曙系青岛银行首席经济学家 、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习惯于将时间进行简单的线性加总,比如10年等于 40 个季度,等于 120 个月。这种时间的线性叠加让我们容易产生一种错觉,经济领域也是如此,以为不断地通过短期刺激措施来推动经济的成长,就可以实现长期的繁荣。君若不信,看看今日的学界也好、业界也罢,遇上经济景气度一下行就呼吁政府出台刺激政策,并且出谋划策,指点江山。经济景气度刚改善就以为是自己的功劳,果然是要刺激的。等刺激的劲头一过,景气度再下行,又开始新的刺激呼吁。在他们的眼里,刺激既然短期里有效,那就不停地刺激,岂不是实现了长期的有效了吗?但现实并非如此,在经济学领域,短期与长期的关系远比这种简单的线性叠加复杂得多,短期的加总并不等于长期。
一、短期生产要素的调整受限
在短期内,生产要素的调整能力是有限的。以一家制造业企业为例,它在短期内无法迅速扩大厂房规模或购置大量新的大型设备,这些固定资产的调整需要时间来规划、建设和投入。企业只能通过增加劳动力加班时间、调整原材料采购等可变要素来应对需求的变化。这种调整方式在短期内或许能一定程度上提高产量,但随着加班时间的延长,员工的疲劳度增加,工作效率下降,边际产出递减,成本上升。而且,过度依赖劳动力加班还可能带来员工流失等问题,对企业长期发展不利。
二、短期刺激无法突破边际效应递减的困境
任何短期刺激措施都难以摆脱边际效应递减的束缚。以财政刺激为例,政府在短期内加大公共支出,修建基础设施、推动大型项目,确实能迅速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创造大量就业机会,拉动经济增长。但随着刺激政策持续推进,可用于开发的优质项目逐渐减少,后续投入的资金只能流向效益相对较低的领域,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随之减弱。
在货币刺激方面,央行通过降息、量化宽松等手段向市场注入大量流动性,初期能有效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刺激投资和消费。但长期过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会导致市场利率长期处于低位,资金大量涌入房地产、金融市场等非生产性领域,催生资产泡沫,而非实质性的经济增长动力。当资产泡沫破裂时,反而会引发金融危机,对经济造成长期伤害。
三、短期刺激难以改变长期经济结构
经济的长期繁荣取决于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技术创新以及人力资本的积累等深层次因素。然而,短期刺激措施往往只能在表面拉动经济增长,难以深入触及这些关键要素。
短期刺激通常聚焦于需求侧,通过增加政府支出、鼓励消费等方式刺激总需求,带动经济增长。但若产业结构老化、技术停滞不前,仅靠需求侧的短期刺激,难以推动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例如,在一些传统产业占主导的地区,单纯依赖财政补贴维持产业运转,而不进行技术改造和创新,最终只会导致产业竞争力持续下滑,经济陷入长期低迷。
从人力资本角度看,长期经济增长离不开教育、培训等人力资本投资。但短期刺激政策往往无法在短期内显著提升劳动力素质和技能水平。相反,过度依赖短期刺激可能导致企业减少对员工培训的投入,劳动者自身也缺乏提升技能的动力,从长期看,不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四、短期刺激会扭曲市场预期与经济主体行为
短期刺激措施会干扰市场正常的价格信号和资源配置机制。政府的大规模财政支出和货币宽松政策,会使企业和消费者产生对政策的过度依赖,扭曲其决策行为。
在企业层面,长期过度的财政补贴可能使一些本应淘汰的低效企业得以存活,占据市场资源,阻碍新企业的进入和创新企业的成长。这些 “僵尸企业” 不仅消耗大量资源,还降低了整个经济的效率和活力。
从消费者角度看,货币刺激带来的财富幻觉可能促使消费者过度消费或提前消费,透支未来购买力,导致储蓄率下降。当刺激政策退出后,消费者可能面临债务压力,减少消费,进而对经济增长产生负面影响。
五、短期刺激还会积累长期债务风险
短期刺激政策往往需要政府大幅增加债务规模来筹集资金。长期过度依赖债务融资实施短期刺激,会导致政府债务不断累积,债务风险逐渐上升。当债务规模达到一定程度后,政府需要将大量资金用于债务利息支付,挤压了其他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的财政支出空间。而且,过高的债务水平还会引发市场对政府偿债能力的担忧,导致投资者信心下降,提高政府融资成本,进一步加重债务负担,形成恶性循环。最终可能引发债务危机,对经济造成长期严重的冲击。
六、短期刺激与长期繁荣的案例印证
日本 “失去的三十年” 深刻诠释了短期刺激难以换来长期繁荣。20 世纪 90 年代初,日本房地产和股市泡沫破裂后,政府实施了大规模财政刺激和货币宽松政策,试图重振经济。然而,大量资金被投入到低效的公共工程和僵尸企业中,未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市场预期也未得到根本改善,经济陷入长期停滞,公共债务却不断膨胀。
欧债危机同样是有力例证。希腊等国长期依赖财政赤字和外部借贷来维持经济增长,实施各种短期刺激措施。但这种模式未解决经济结构失衡、竞争力不足等问题,最终在欧债危机中爆发,经济陷入长期衰退,财政状况极其困难,复苏之路漫长且艰难。
七、长期繁荣的关键在于结构性改革
事实上,在经济学中,短期和长期的定义与日常生活的理解有所不同。短期是指在一时期内,至少有一种生产要素是固定的,而其他要素可以变动。例如,一家工厂在短期内无法迅速扩大厂房,但可以增加工人加班时间或调整原材料采购。长期则是指所有生产要素都可以调整的时期。在长期内,企业可以新建厂房、引进新技术、增加资本投入等。这种差异导致了短期和长期经济行为的不同。短期行为受到现有资源和约束条件的限制,而长期行为则有更多的调整空间和灵活性。
因此,真正的长期繁荣离不开深层次的结构性改革。政府应将重点放在优化营商环境、推动技术创新、加强教育和人才培养等能够提升经济内生增长动力的领域。通过降低企业税负、简化行政审批流程等举措,激发企业活力和创造力,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推动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同时,加大对教育和职业培训的投入,提高劳动力素质,为经济长期发展提供坚实的人力支撑。
总之,短期的加总绝非等于长期,不断通过短期刺激来推动经济增长,无法实现真正的长期繁荣。只有摒弃对短期刺激的过度依赖,着眼于经济的长期结构性改革和发展,才能为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