凭借“if椰子水”风靡中国市场的IFBH Limited,在港交所上市不到五个月便遭遇资本市场的“寒流”。
11月21日,if椰子水母公司IFBH Limited股价低开低走,盘中创下上市以来新低:17.8港元/股。这一价格较招股价27.8港元/股已跌超30%;比7月的高点48.8港元/股已大跌超过60%。
截至发稿,IFBH报18.09港元/股,下跌3.93%,总市值为48.24亿港元,相比发行价市值接近“腰斩”。股价连日下挫背后,或反映市场对其过度依赖单一产品、轻资产运营模式的可持续性,以及原料与生产高度集中风险的担忧。
股价连续几日大跌
上半年净利润下滑
据了解,IFBH成立于2013年,由泰国饮料制造商General Beverage分拆国际业务而来,总部设于新加坡,并将if即饮天然椰子水引入中国内地市场。公司的核心品牌为if及Innococo。

自2024年6月30日以27.8港元/股风光登陆港交所以来,IFBH的股价走势仿佛坐上“过山车”。在首日高开近58%的短暂辉煌后,股价于7月触及48.8港元/股的高点便一路下行。截至11月21日,其股价盘中创下17.8港元/股的历史新低,较发行价暴跌超过30%,较7月高点更是重挫逾60%。
值得关注的是,IFBH已经连续多日股价大跌:11月17日收盘,其股价下跌7.59%;11月18日轻微回调后,19-21日又出现连续三日股价下跌。
从业绩表现来看,该公司2024年收益约11.58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80.32%;净利润约2.42亿元,同比增长94.12%。但其2025半年报则显示,公司上半年实现营收9446万美元,同比增长31.5%;净调整溢利净额为1890万美元,同比增长13.9%;归母净利润为1497.6万美元,同比降低4.9%。
从去年的净利大涨到今年上半年的净利下滑,IFBH解释称,净利润同比减少主要是由于报告期内产生上市相关专业费用。
但资本市场似乎对此并不买账。截至发稿,IFBH报18.09港元/股,下跌3.93%,总市值为48.24亿港元,较发行时市值已接近“腰斩”。
46名员工撑起11亿营收背后
轻资产模式成双刃剑
此前,IFBH的招股书披露了一组数据:截至2024年底,公司全球仅有46名全职员工,却创造了超过11亿元的营收规模。这种“极致轻资产”模式在带来高效率的同时,也埋下了诸多隐患。
首先是高度依赖代工模式,供应链风险集中。IFBH将所有产品制造外包给代工厂商,且生产基地高度集中于泰国。2024年,公司共有12家代工厂商,全部位于泰国。这种地域集中性使得公司面临显著的地缘政治风险、自然灾害风险以及供应链中断风险。
值得关注的是,IFBH与控股股东General Beverage存在深度绑定关系。General Beverage既是公司的主要代工厂商之一,又供应所有椰子水原料。这种双重依赖使得IFBH在原料采购和成本控制上缺乏自主权。公司在招股书中坦承了这一风险,并表示计划在2025年底将General Beverage的原料供给量降至70%以下,但转型成效尚待观察。
其次是产品与市场单一化隐忧。IFBH的收入结构呈现出高度集中的特点:2024年,椰子水产品贡献了95.6%的收入,中国内地市场更是占据了92.4%的营收比例。这种“将所有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的业务模式,使得公司对中国消费市场的波动和消费者偏好的变化异常敏感。
尽管if品牌在中国内地椰子水市场以约34%的市占率稳居第一,远超第二大竞争对手七倍以上,但该市场的竞争正在加剧。随着更多品牌进入和现有竞争对手的发力,IFBH能否维持其市场领导地位面临挑战。公司于2024年6月签约肖战为全球代言人,但这一重大营销投入的长期效果仍需市场检验。
此外,IFBH凭借46名员工管理全球业务的模式虽是“轻装上阵”,但随着业务规模的持续扩张,这种极度精简的组织结构是否能够支撑公司的长期发展,已成为投资者关注的焦点。其中,该公司的产品研发团队仅5人,在快速变化的消费品市场中,这样的研发配置能否持续推出有竞争力的产品,显然需要给投资者更多的回应。
分析人士指出,IFBH的股价大跌,表面上是资本市场的正常波动,实则反映了投资者对其商业模式可持续性的质疑。在业绩高增长的背后,过度依赖单一产品与市场、供应链集中风险、以及轻资产模式的长期韧性等问题,都构成了IFBH必须面对的经营挑战。
采写:南都·湾财社记者 王静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