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几乎可以确定,头部三家险企的行业集中度将继续上升。
中国保险业的监管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穿透全业务链条,在相继重塑了车险与寿险市场后,终于指向了非车险领域。
11 月上旬,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财险司正式下发《加强非车险业务监管有关工作指引》。
作为 10 月 10 日 36 号文的细化落实文件,该指引明确了非车险 “报行合一” 的产品备案时间表、保费管理规则及刚性监管要求,标志着这项制度性变革从 11 月 1 日新规实施的启动阶段全面落地。

在该指引中,不仅划定了企财险、安责险等重点险种的分阶段备案时间线,更以 “见费出单”高管问责甚至停业等硬核条款,补上了非车险费用治理的最后一块拼图。
“非车险报行合一”在今年初已有预期。保险公司普遍意识到,新一轮以费用端为核心的系统性治理,已经从车险与寿险延伸至非车险业务的全域,且力度超过此前市场想象。
业内人士认为,这项改革对非车险定价体系、渠道成本结构、经营边界的穿透程度,与五年前车险综合改革带给行业的结构重塑几乎同样深刻。
非车险在过去三年间快速膨胀,但增长与盈利的背离越来越大。
2025年上半年,非车险保费收入达5140亿元,同比增长5.6%,增速略高于车险,但行业经营压力仍存。
从成本表现来看,财险业整体COR(综合成本率)降至96.61%,创近五年同期最低,但非车险内部细分险种分化明显:责任险综合成本率为103.6%,虽较此前小幅改善仍处于亏损区间;雇主责任险在建筑、化工等高危领域赔付压力突出,叠加一次性工亡补助金上调、医疗费用通胀等因素,部分高风险业务出现保费与赔付“倒挂”;工程险则呈现保费增速下滑、赔款高增的态势,承保亏损问题持续显现,成为非车险中经营压力较大的业务线。
此前非车险费用率长期处于高位,部分激进险种费用率曾超40%;同时极端天气频发、产业事故增多,叠加医疗费用通胀、赔偿标准提高等因素,导致赔付波动难以控制。
换句话说,非车险在规模扩张的表象下,已经呈现出无法忽视的结构性失衡。
第三次“报行合一”,由此成为必然选择。
若把车险综合改革视为保险业费用治理与价格体系重建的起点,那么非车险的报行合一,意味着监管对财险公司全业务链的费用、定价、渠道的统一化约束已经完成三角闭环。
其核心机制,与车险综合改革与寿险报行合一一脉相承,要求均为保险公司报备的费率、手续费、佣金必须与实际执行完全一致,严禁“报低行高”、变相返佣,以及通过虚列费用、特别约定等方式分拆费用、突破备案标准。同时,手续费上限已按公司规模差异化明确细化,进一步压实合规底线。
监管对违规行为的约束已无模糊空间,违规成本显著提高,处罚措施涵盖暂停相关业务、高额罚款、高管问责等,形成多层次、强刚性的监管震慑,推动行业从“高费用换规模”向合规经营、价值增长转型。
头部险企对这一轮改革的准备动作,几乎在文件发布前就已经启动。
人保(601319.SH)对外表示,公司已将落实非车险“报行合一”作为2025年重要工作任务。在公司层面,成立非车险“报行合一”工作专班,建立集团指导、子公司总部统筹、分支机构协同的工作机制,专项推进该项工作;行业层面,在中国保险行业协会指导下,协同主要主体在山东、云南等区域推进“见费出单”。

预先启动非车险产品改造中,中国人保对现有非车险产品和条款进行全面梳理和系统性评估,率先启动企财险、雇主责任险和安责险产品改造与定价模型升级,从源头保障符合“报行合一”的政策要求。
和平安、太保在同一时期开展的动作类似,三家公司的调整节奏明显快于行业平均水平。
车险改革的核心在于费用压降、费率浮动范围调整以及价格体系重建,而这一次非车险改革,同样落点在统一费用约束与费率规则的重新确立,只不过涉及险种更广、渠道依赖度更强、赔付结构更复杂。
新规要求主险精算报告和附加险备案材料应明确列示预定附加费率、平均手续费率和逐单手续费率上限,工作指引进一步明确在预定附加费率方面,大公司和中小公司分别设置30%和35%的上限;在平均手续费率、逐单手续费率方面,大公司(非车险行业前三)、中型公司(4-8名)和小公司(8名之后)分别设置14%、16%、18%的上限。其中,由于安责险需考虑事故预防服务费,预定附加费率可适当上浮。
手续费上限按公司规模进行分层,有助于平缓市场转型冲击,但对头部公司的影响明显更具正向性。
此前非车险市场,长期存在中小公司靠高手续费“以价换量”抢业务的乱象,若直接统一设置低手续费上限,大量依赖高佣金获客的中小公司可能瞬间失去业务支撑,引发保费大幅下滑、机构退场等剧烈波动。
而分层规则,给了中小公司更高的手续费缓冲空间,使其能逐步调整获客模式,避免因成本约束突然收紧而集中退出市场。同时,共保业务“就低不就高”的补充原则,进一步防范了部分公司钻空子恶性竞争,保障了市场过渡的平稳性,最大程度减少全行业转型的震荡。
2025年前三季度人保、太保(601601.SH)、平安(601318.SH)三家非车险保费已达到57.1%,其中,人保今年前三季度非车险保费为2230.63亿元,同比增长3.8%。

未来一年,CR3的行业集中度继续上升几乎可以确定。这是因为,头部三家依托直销渠道、大客户资源和定价模型优势,在费用透明化后,品牌和服务竞争力进一步凸显;而监管构建的综合费用率等四项指标监管体系,会进一步挤压中小公司的违规空间。叠加中小公司目前的被动收缩态势,未来一年非车险市场“强者恒强”的格局会加剧。
若仅从市场份额讨论行业演变,这一轮改革的深度并不充分。更关键的变量在于利润弹性。费用端的下降,能够为头部公司带来的利润改善极为可观,尤其在人保、太保这样非车险业务占比高、规模大的公司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
人保财险总裁于泽在2024年业绩发布会上提到,从车险报行合一经验来看,费用率会明显下降。2024年,车险综合费用率(旧准则)同比下降4.3个百分点。如果非车险报行合一顺利推进,预计先期能推动费用率降低1个百分点左右。
综合费用率是衡量财险公司渠道、管理等运营成本的核心指标,其高低直接影响综合成本率,进而关联业务盈利空间。
假设非车险报行合一能够让承保亏损的主要险种扭亏为盈,有券商分析师测算,人保财险、太保财险和平安财险基于2024年的整体综合成本率,分别有望下降0.9、0.8和0.2个百分点,整体承保利润有望提高76%、58%和16%,税前利润有望提高11%、16%和5%。
对比看,人保财险和太保财险相对来说受益或较大。企财险和责任险是财险业务中盈利能力较差、保费占比较高的险种,2024年人保和太保的企财险和责任险均处于亏损状态,而平安的企财险在过去几年常年保持盈利,因此平安财险受非车险报行合一的影响或相对较小。
若考虑本轮改革可能带来明显的综合下降幅度,这一弹性将倍数放大。结合车险综合改革后的经验,商车险产品附加费用率上限从35%下调至25%,带来综合成本率改善4个-5个百分点,已足够扭转行业局面。
改革前,车险市场因“高手续费、高定价”的无序竞争,长期处于承保微亏或盈亏平衡的边缘。改革后,费用端的压降对冲了赔付率的波动,头部险企车险业务率先实现稳定承保盈利,随后全行业逐步进入盈利常态化阶段,2024年人保、平安、太保三家财险公司的车险综合成本率均实现承保盈利。
监管第三次实施“报行合一”,由此成为行业重新洗牌的分水岭。2026年非车险利润能否触底回升,行业集中度将走到何种程度,中小险企是否能够在新规则下找到生存路径,仍需时间检验。
但可以确定的是,行业已经无法回到依赖费用驱动增长的时代,而头部公司在提前进入第二增长曲线的布局中,也把握住了新一轮竞争格局形成的关键窗口。(阿尔法工场金融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