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记者 赵毅 广州报道
11月17日,小鹏汽车发布第三季度业绩报告,报告显示,第三季度实现营收203.8亿元,同比增长101.8%,第三季度净亏损为人民币3.8亿元,虽然仍为负值,但却是小鹏汽车五年来最小的季度净亏损。每股亏损为人民币0.16元,研发费用增至人民币24.3亿元,较上年增长48.7%。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小鹏汽车董事长何小鹏曾透露,2025年在AI上投入接近50亿元人民币。
此外,销售、一般及行政费用也实现增长,总计人民币24.9亿元,同比增长52.6%。从流动性状况来看,尽管未达到盈利目标,但截至2025年9月30日,小鹏汽车公布的现金、现金等价物、短期投资和定期存款总额为人民币483.3亿元。充裕的流动性使其能够灵活应对竞争压力,并继续投资于电动汽车技术的研发。
小鹏汽车预计第四季度交付量为12.5万辆至13.2万辆,这意味着年增长率约为36.6%至44.3%。预计总收入将在人民币215亿元至人民币230亿元之间,同比增长约33.5%至42.8%。
回顾2024年,小鹏汽车总收入408亿元,毛利率14.3%,净亏损从103.8亿元缩减至57.9亿元。2021—2024年净亏损分别为49亿元、91亿元、103.8亿元、57.9亿元。何小鹏笑称走到了“ICU门口”。
小鹏汽车的奇迹翻身离不开内部反腐,2023年10月9日,小鹏汽车展开内部供应链反腐,采购部门负责人李丰停职并被警方带走,多名员工配合调查。早在同年年初,长城汽车原总经理王凤英出任总裁,王凤英加入后,小鹏内部展开一系列改革,其中就包括缩减预算、抓查腐败问题。
同时,小鹏汽车也经历了巨大的人事变动,上市之初的12位高管目前只剩下两位。夏衍、何涛、杨春雷三位创始人全部退出小鹏汽车核心管理层,何小鹏、王凤英、顾宏地组成新“铁三角”,主导公司运营。
过去两年,小鹏汽车在成本控制、产能爬坡、渠道变革做出改善,更为重要的是,小鹏汽车的低价策略。小鹏汽车推出11.98万元起售的MONAM03,将高阶智驾下放到15万级车型上,通过极具竞争力的价格切入主流市场,此外,G7在发布前展示了如自研图灵芯片、与华为联合开发的AR-HUD等多项高技术配置,正式发布时起售价定为19.58万元,顶配版也未超过23万元。
何小鹏透露:“2025年是小鹏的换代大年,2026年跟2027年是新产品大年,从10万以上到200万元以下的产品线都会有布局,也包含全尺寸的SUV。”
从造车到造机器人,这几年小鹏汽车向外界传递其向科技公司转型的信号。业务延伸范围也在向特斯拉看齐,11月5日,在“2025小鹏科技日”上,小鹏汽车宣布将在2026年正式推出三款Robotaxi车型。何小鹏表示,整车厂自己投入做Robotaxi,更有利于推动该产业的规模化与商业化,同时小鹏将自研软件、自制硬件、开放SDK等。
除了Robotaxi以外,小鹏汽车IRON人形机器人刚刚亮相,飞行汽车业务也在持续推进。对于业务的多元化,何小鹏强调市场需求和同源性,他所给出的理由是,小鹏汽车在未来出行领域的布局非常有平台化的逻辑,汽车和机器人存在技术同源性。这意味着,在“技术同源”的框架下,把智能化的能力复用到机器人和飞行汽车上,把研发投入的效益最大化。
值得关注的是,尽管Robotaxi和飞行汽车商业前景广阔,但国内相关法律法规尚未完善,对于这类业务来说仍面临着政策不确定性及商业落地的问题,产品安全也受到公众关注。
(编辑:童海华 审核:李正豪 校对:翟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