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场席卷全国的抗议浪潮,一位流亡海外的前总理,以及一纸震惊世界的死刑判决,勾勒出孟加拉前所未有的政治变局。
当地时间2025年11月17日,孟加拉首都达卡的法庭内座无虚席,法官戈拉姆·莫图扎·莫祖姆达尔当庭宣读了对前总理谢赫·哈西娜的死刑判决。法庭认定78岁的哈西娜在2024年镇压全国性大规模抗议活动期间犯下反人类罪,三项核心罪名——煽动、下令杀人及未阻止暴行全部成立。与她一同获刑的还有前内政部长阿萨杜扎曼·汗·卡迈尔,而主动认罪的前警察局长乔杜里·阿卜杜拉·阿尔-马蒙则获刑五年。

谢赫·哈西娜 图源:网络
目前,哈西娜滞留印度,缺席了这场审判。这位78岁的政治家,曾是这个南亚国家任职时间最长的总理,在去年政坛剧变中被迫流亡印度,如今在缺席审判中被认定需对2024年暴力镇压抗议事件负责。判决公布后她迅速发表声明痛斥审判是“带有政治偏见的操纵闹剧”。这场判决也让本就动荡的孟加拉陷入到更猛烈的舆论漩涡之中。
谢赫·哈西娜生于1947年,是孟加拉开国总统谢赫·穆吉布·拉赫曼的长女。她的政治生涯从一开始就充满了戏剧性与悲剧色彩。
1975年,在一场军事政变中,她的大部分家人惨遭杀害,包括她的父亲。时年28岁的哈西娜因与丈夫在德国度假而侥幸逃过一劫。这场家族悲剧迫使哈西娜开始了长达六年的流亡生活,她在印度获得政治庇护,直到1981年才返回孟加拉。

哈西娜与父亲 图源:网络
1981年2月,哈西娜结束流亡回国,正式接任孟加拉人民联盟主席一职,自此开启了她长达四十余年的政治生涯。次年她牵头组建“十五党联盟”,成为反对军政府统治的核心力量。1990年,她与竞争对手卡莉达·齐亚领导的政党联盟合作,成功击败艾尔沙德政府,虽未能直接执政,但也为后续掌权奠定了基础。
1996年,哈西娜首次当选孟加拉总理,上台后她立刻着手追究1975年政变主谋的责任,最终12名相关责任人被判处死刑——兑现了为家人讨回血债的心愿。

图源:网络
在此后的二十余年里,哈西娜在政治上经历了多次沉浮。2001年她在选举中失利,人民联盟沦为在野党;2007年又因腐败罪指控被捕,直至2008年获假释后前往美国治病。但她并未退出政治舞台,也从未放弃过自己的政治生命。2009年,她卷土重来,再次当选总理,开启了长期执政的历程。2014年、2019年她连续赢得选举,2024年1月更是第五次当选孟加拉总理,创下了该国政坛的执政纪录。

图源:网络
长达15年的连续执政期间,哈西娜被外界称为孟加拉“铁娘子”。她推行以经济发展为核心的施政方针,推动孟加拉制衣业快速发展,使其成为全球重要的制衣出口中心,同时引入大量外资,让该国人均GDP年均增长率连续多年超过6%,贫困率大幅下降。外交层面,她坚持独立外交政策,不仅推动孟加拉加入国际刑事法院,还积极收容罗兴亚难民,2016年更是推动本国加入中国“一带一路”倡议,获得了大量基础设施投资。
2018年,哈西娜入选了《时代周刊》全球最具影响力人物,这意味着其执政成就获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

图源:网络
2024年初,哈西娜赢得第五个总理任期,她的政党人民联盟获得了议会300个席位中的224席,但低投票率和反对党的抵制给她的新任期蒙上了阴影,批评声音指责她日益走向威权统治。
2024年,一场政治风暴席卷孟加拉。引发风暴的导火索是一项关于公务员配额制度的判决。该制度自1971年孟加拉独立后设立,原本用于保障解放战争老兵及其后代的权益,为他们保留30%的政府工作岗位。2018年,因国内失业率上升引发民众不满,哈西娜政府废除了这一制度。但2024年6月,孟加拉法院突然恢复配额制,这一举措瞬间点燃了社会矛盾。
当时孟加拉国内经济形势正饱受困扰,失业率居高不下,民众对就业公平的诉求尤为强烈。7月1日,达卡大学学生率先发起抗议,指责配额制滋生腐败现象,剥夺了普通家庭子女的就业机会。这场示威迅速蔓延至全国数十所高校,进而演变为跨阶层的反政府运动,愈演愈烈,抗议者的诉求也逐渐演变为要求哈西娜政府下台。

图源:网络
眼看局势就要脱离自己的掌控,哈西娜下令动用武力镇压抗议者,在全国各地酿成了多起严重的流血事件。联合国数据显示,2024年7月15日至8月5日抗议期间,安全部队的镇压行动造成多达1400人死亡,数千人受伤,这是该国自1971年独立战争以来最严重的暴力事件。
面对不断升级的抗议浪潮,哈西娜被迫于2024年8月5日辞职,再次流亡印度。8月8日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穆罕默德·尤努斯领导的临时政府正式接管国家。临时政府上台后,迅速启动了对此次血腥镇压事件的调查。检方最终对哈西娜提出了五项指控,聚焦于她下令动用致命武力镇压抗议者、未能阻止暴行等行为,将她送上了法庭。
庭审的过程充满争议。哈西娜的团队拒绝认可法庭的公正性,她本人亦未返回孟加拉应诉,仅由政府指定的律师代理辩护。其阵营声称辩护团队严重缺乏资源,无法充分举证质证,严重影响了审判的公平公正。临时政府则无视了哈西娜支持者的反对声音,坚持认为审判是合理合法的。2025年11月17日,法庭经过数月审理,认定哈西娜三项罪名成立,包括煽动、下令杀人和未阻止暴行,最终在她缺席的情况下作出死刑判决。
对于这一结果,流亡印度的哈西娜在书面声明中予以强烈驳斥,称审判由“无民主授权的未选举政府主导”,目的是“消除她的政治存在,瓦解人民联盟”。她还罗列了执政期间的人权成就,包括收容难民、推动经济发展等,以此反驳反人类罪的指控,并声称已向国际刑事法院提出申请,要求将案件移交海牙审理。
而她的儿子萨吉布·瓦泽德也已明确表态,除非人民联盟重新执政,否则不会接受此次判决并提出上诉。与此同时,孟加拉临时政府已正式要求印度引渡哈西娜,而印度外交部仅表示已“注意到”这一判决,并“致力于孟加拉人民的最大利益”,未直接回应引渡请求。联合国人权事务高级专员办事处则对死刑判决表示遗憾,并重申反对在任何情况下使用死刑的立场。

萨吉布·瓦泽德 图源:网络
这一判决也引发了关于孟加拉政治未来的深刻担忧。随着2026年2月议会选举的临近,这一判决极有可能加剧本已剑拔弩张的政治局势。判决公布后,达卡等主要城市的安全部队进入高度戒备状态,严防抗议或冲突事件发生。哈西娜领导的人民联盟作为孟加拉的老牌政党,拥有庞大的支持者群体,此次死刑判决极有可能激化其支持者与临时政府的矛盾。孟加拉1.7亿人口中,不少人曾受益于哈西娜时期的经济政策,判决带来的政治分裂也可能影响国内经济秩序,国内局势的稳定和发展亦将面临挑战。
不过,对于哈西娜个人而言,此次死刑判决即便生效,执行难度也极大。只要她继续流亡海外,孟加拉临时政府就难以将死刑付诸实施。而她若始终坚持通过国际司法途径维权,也将长期占据舆论焦点,持续发挥她的政治影响力,从而在海外制衡临时政府,延续她的政治生命。
哈西娜的命运,恰如这个国家一样,在民主与暴力、变革与传承之间不断寻找着自己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