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赵云帆
宇树机器人的IPO进入加速度阶段。
11月15日,中国证监会披露辅导更新信息,宇树科技辅导券商中信证券递交了辅导工作完成报告,公司辅导状态被标注为“辅导验收”状态。
这也意味着,宇树科技已经完成了递交IPO招股书前的准备工作——按照官方透露的10月到12月正式递交IPO招股书的计划,公司的IPO项目推进节奏无疑非常顺利。
而对于已经辅导验收的公司来说,长则数月,短则数周,公司便可以向交易所递交IPO注册申请并获得受理。
纵观A股历史,拟IPO公司之中,很少有如宇树科技一般,一举一动均引市场瞩目。
今年上半年,在春晚零点压轴节目后红透华夏的宇树科技被频传正推进国内IPO计划,导致公司原始股LP份额被一级市场流转和疯抢,转让与居间价格高企。
7月,宇树科技正式开启IPO辅导,市场普遍看好宇树科技在2025年年终之前完成IPO注册申请。132天之后,宇树科技光速获得浙江证监局辅导验收,辅导工作速度几乎创下A股新纪录。
宇树科技已然是资本市场上的“顶流”。而在宇树之外,人形机器人头部企业对资本化的诉求同样强烈——如乐聚机器人已经递交境外上市申请;智元机器人除拿下科创板“壳”上纬新材之外,其赴港IPO计划更被流传接近半年。
然而,当这些资本市场的科技新贵们纷纷完成资本化,迎接他们的大考可能才刚刚开始。
根据中信证券向证监会递交的辅导工作完成报告,中信证券完成了宇树科技关于股份制改造、募投计划方向、公司治理、激励和财务架构、董事会独立董事和专门委员会等内容。
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为快速帮助宇树科技完成IPO前辅导,中信证券出动了合计24位辅导人员的“豪华阵容”,帮助公司快速完成辅导工作。
(部分辅导工作报告签字人员,来源:证监会)
宇树科技完成辅导工作,早在10月末便有消息透出。
企查查信息显示,10月23日,宇树科技完成了一轮董事变更,秦诗春、王其鑫和赵永政三人卸任公司董事,改由李宗彦、倪晨凯、宋华盛三人担任公司董事。
其中,李宗彦现任浙江财经大学会计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倪晨凯是复旦大学管理学院会计系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自然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宋华盛为浙江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际经济研究所执行所长。三人均有担任上市公司独立董事经历。
因此,以上变更也被认为是宇树科技完成辅导工作中新董事会架构设立完善的关键步骤。
回顾过去一年,从2月被风传上市到老股疯抢,到5月完成股改,7月进行辅导,宇树科技的上市节奏可谓“飞速”。
从7月7日到11月10日,宇树科技仅用132天便完成IPO辅导,远快于平均6-12个月的辅导时长。而纵观A股上市公司历史,除未来材料因有过两次辅导经验在两个月内完成辅导工作,仅品驰医疗耗费辅导时长不足4个月,与宇树科技相仿。
从年初破圈到年底递交招股书,宇树科技似乎即将完成A股历史上科技股IPO进度的一个奇迹。而与智元、乐聚等筹备港股上市,或积极“买壳”不同,宇树科技得以直接上市,且无其他“第一股”竞争对手,主要还是由于宇树科技更满足A股上市门槛。
根据科创板上市规则,除了第五套标准,即便满足科创企业要求,未盈利企业最低营收标准仍需达到2亿元以上。
而今年6月,宇树科技创始人王兴兴透露公司年营收已超10亿元,这意味着他们已经满足A股上市的基本条件。
天时地利人和,都预演了宇树科技可能创下A股IPO的一骑绝尘。
另一方面,与A股向来欢迎成熟企业不同,相比高企的估值,人形机器人企业的营业收入和利润水平仍普遍处在初创企业阶段。
随之而来的问题是,人形机器人企业在成为公众公司之后,到底是追求盈利,还是追求加大资本开支。
“一方面你要提振报表数据,让资本市场对公司保持信心;但另一方面,机器人企业又要追求通用具身智能,需要持续投入算力资源,可这样做又会让报表‘难看’,影响到资本市场的信心,这是他们的两难。”某机器人行业咨询机构人士向记者表示。
而类似人形机器人企业上市之后可能“暴露”的情况,如教育类,展览类人形机器人的销售在2025年热潮过后可能会陷入瓶颈;而工业场景的人形机器人在市场开拓上,可能面临良率不足,交付不及预期,产能无法释放等问题。
另一方面,在各家机器人公司都在尝试“攻克”的工业类场景下,“遥操”和“端到端”也是业内争论不休的问题。
比如,“端到端”高算力人形机器人当下面临节拍不足,幻觉较多的问题。而除了前期具身智能训练需要耗费大量算力成本,向客户销售的人形机器人在被客户买断之后,其“端到端”工况之下,仍然需要客户承担持续工作消耗的算力成本。
加上电池、高算力芯片等成本都需要客户“买单”,“端到端”人形机器人在工业场景的推动,可能会在某些节点“不及市场预期”。
而“遥操”,即固定算法的工业人形机器人,虽然在工作节拍、稳定性等问题上优于“端到端”,但程序化,标准化的工序让通用人形机器人相比传统工业机器人的优势无法体现,也可能让市场对通用人形机器人的想象力大打折扣。
当然,对于通用人形机器人本体销量不足的情况,各家也有各家的打法。宇树科技就曾披露,其过往销售主力为四足——而非双足通用人形机器人;而在港股的优必选也主要以相对传统的消费级家用机器人市场,如扫地机器人等作为营收主力。
而届时,资本市场到底是会更认可人形机器人厂商在AI领域的资本开支、传统消费级机器人的放量、还是更看好人形机器人的产量和交付?这也将是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问题。
王兴兴曾表示,IPO对于宇树科技来说是一场“高考”,也是对自己公司发展和投资者的一个“交代”。若成为公众公司,宇树科技要真正进化成为一家符合市场期待的A股之光,仍有许多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