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个消费的时代。
很多生存非必需品,成了生活必需品。
最典型的例子,手机。
早期的手机只有打电话发短信功能,娱乐功能顶多能玩几个贪吃蛇游戏。所以那个时代,以千元机为主。
变革从乔布斯给iPhone加上了陀螺仪开始,陀螺仪是导弹惯性导航用的,加到手机上干什么?
它可以让玩游戏更有趣,让导航更精准。
然后一发不可收拾。
现在的手机塞进去了超过90%和电话、短信毫无关系的硬件配置。
把千元机干到了4000、5000甚至上万。
消费热潮拉动了生产,生产是一种再分配的过程,各行各业有钱赚,又带动了消费。
由于人民生活水平不尽相同,大家热衷消费的产品也不尽相同。
需要注意的是,消费一定是面向全民的。像劳斯莱斯手工打造的奢侈品,并不是真正的消费,所以被多次卖身濒临破产。
对于普通人来说,千元上下是手机;万元上下是电脑;十万元上下是汽车;百万元上下是房产... ...
总有一款,让你上套。
众所周知的原因,现在房产不太好卖了。
这个赛道其实滋养了几十个行业,尽管汽车业吸纳了很多房地产业的人员,但依然很难做到完全接棒。
需要更多的类似汽车业的行业来带动消费。
这个行业的产品一定是面向全民的,家家户户刚需,这个行业的产品还有点小贵... ...
具身智能横空出世。
在丁克、单身不婚的年轻人越来越多的时候,他们的养老问题提上日程,而解决这个问题的终极答案不是养老院,而是机器人。
老年人老去后最需要的是什么?
尊严。
然而现在的养老院是没有尊严的。

机器人能给老人尊严。
所以,养老机器人一定是一个增长点。
都能够养老了,那么这种机器人也肯定能够做一些家务活。
细分一下,养老机器人、家务机器人、炒菜机器人,甚至女仆(男仆)机器人都会步入市场。

当然了,中国菜的菜系比较多,炒菜机器人可能要细分。
在B端,打螺丝的工人机器人,也会普及。
这就到了现在争论的要点:打螺丝的机器人有必要非得做成人形吗?做成生产线式的工业机器人不行嘛?
其实这是两条路线:
一是替代机床的特制工业机器人,这类工业机器人针对不同的生产线定制,可以大幅降低生产线作业成本;
二是替代工厂里的工人,由于现在绝大多数工厂的设备都是按照人类操作习惯设计的,全部改造成工业机器人是不现实的,所以人形机器人就有其必要性。
工业机器人的技术和成本已经迭代到企业可以承受的水平,人形机器人还在快速发展中。
但后者一旦突破,就能够大范围的替代人类,实现绝大多数场景的自动化操作。

有些具身智能厂家已经实现了机器人手指拧螺丝,距离具身智能的DeepSeek时刻,指日可待。

一家公司将AI摄像头绑在2000多名工人身上,记录他们在产线上的一举一动,形成10000多小时的视频,用于训练AI系统。画面上的每一个小方块都是工人工作的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