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保护荣昌猪种到年产值超40亿元,林其鑫用一场全产业链实践证明了“一块猪肉”也能飞出风口。
作者/徐徐 来源/商界重庆

琪金集团创始人林其鑫,全国人大代表、全国十佳农民、全国十大乡村振兴人物、中国肉类食品行业先进个人、重庆市总商会副会长、重庆市富民兴渝贡献奖、重庆市首届杰出英才奖
“在商言商,但是企业家也有自己的社会责任,我靠猪发家,保护荣昌猪是我应该尽到的责任和义务。”当被问及自筹数亿元保护荣昌猪是否值得的时候,林其鑫没有丝毫犹豫。
从“猪中贵族”到“西部种芯”
荣昌猪,世界八大名猪、中国三大地方猪种之首,品牌价值评估达55.95亿元。在生猪产业这个传统领域,林其鑫看到了差异化竞争的机会。
“商品分为高、中、低三个等级,荣昌猪定位就是猪中贵族。”据中国养猪网等行业数据显示,中国整体高端猪肉市场年均增速约7%-9%,有机猪肉、地方特色猪种等细分领域可达15%以上,这为荣昌猪的溢价策略提供了市场基础。
“七年来,荣昌猪价格基本稳定,几乎不受猪周期影响。”林其鑫透露。这一数据在当下持续的猪肉“寒冬”中显得尤为珍贵。
2018年,当林其鑫决定投入荣昌猪全产业链时,业内普遍持怀疑态度。当时中国正经历剧烈的猪周期波动,非洲猪瘟疫情更让行业雪上加霜。然而,他看到了更深层的商业逻辑:“在产能过剩的背景下,唯有品质和品牌才能建立持续的竞争优势。”
他坦言,在2019-2023年间,琪金集团在荣昌猪养殖板块确实承受了亏损压力。但在他看来,这是战略性投入的必要代价。“保种是公益性事业,也是企业的长期投资。”在保种选育环节,琪金集团投入巨资建设了西南地区唯一的高标准、智能化荣昌猪资源保护场。
回顾17年创业历程,林其鑫将成功归因于“责任”二字。“保住名贵猪种是国家的重要战略资源。”在他的规划中,到2035年,荣昌猪出栏规模将达到300万头,成为中国地方猪种的标杆企业。这个目标背后,是一个企业家对产业发展的深刻思考,更是一个人大代表对乡村振兴的使命担当。
垂直整合的艺术
据林挺、朱增勇等学者在《中国生猪产业链垂直整合发展特征、驱动机理及建议》中的研究,我国生猪产业链整合程度正稳步提升,且整合方向出现关键转折——2021年起,行业重心从后向整合逐步转向前向整合,标志着企业正从“掌控资源”迈向“贴近用户”。
在这一趋势下,龙大美食通过“聚焦大消费”模式,构建起以屠宰精加工和肉制品为核心、养殖与进口贸易为两翼的产业格局;圣农发展则在“十四五”规划中明确提出从养殖加工企业向食品企业的战略转型。而林其鑫领导的琪金集团,选择了一条更具雄心的道路,打造覆盖保种选育、养殖、屠宰加工到销售配送的全链路闭环。

(琪金·荣昌猪资源保护场)
在保种端,琪金投资建设了西南地区唯一的高标准智能化荣昌猪资源保护场,设计规模饲养能繁母猪600头,年产仔猪13000头,并于2022年获评“国家生猪核心育种场”。

在养殖端,集团在荣昌、武隆、綦江等地自建11个纯土猪养殖基地,通过现代化管理实现年产荣昌猪31万头;同时在成渝沿线发展多个代养基地,计划打造200个联合养猪示范村。与此同时,企业创新推行“六统一”模式,与农户结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实现风险共担、收益共享,既有效扩大了产能,又切实带动了农户增收。

(琪金集团总部璧山工厂)
在加工端,依托两家A级屠宰场,年产生猪白条超过50000吨。在配送端,自建冷链物流体系确保产品“从牧场到餐桌”的品质如一。
如今,琪金集团已建立起从保种选育、生态养殖、屠宰加工到冷链配送、终端销售的全产业链体系。于重庆猪肉零售行业,琪金已呈“三分天下有其一”之势,不仅坐拥数量最多的专卖店体系,更连续稳坐市场销量头把交椅。林其鑫表示,“这种全链条控制赋予我们在成本管理上的独特优势。”财务数据显示,通过自建养殖与加工网络,琪金实现了对核心成本环节的精准把控。
更具智慧的是其“以商养种”的资金策略,通过璧山工厂与琪泰食品科技产业园屠宰与精深加工项目产生的稳定现金流,持续反哺荣昌猪的保种育种工作。“这不是简单的业务组合,而是短期现金流与长期价值的战略平衡。”林其鑫总结道。
全渠道时代的品牌破局之路
认识到单纯依靠鲜肉销售的局限性,林其鑫大力推动深加工转型。这一决策符合行业发展趋势,据双汇、雨润等头部企业财务统计,其深加工产品毛利率普遍在25%-35%,而鲜肉毛利率通常低于5%,差值稳定在20-30个百分点。
“我们聚焦饺子、包子、午餐肉和香肠四大品类,打造爆款产品。”林其鑫介绍。“更关键的是,我们建立了从牧场到餐桌的全程可追溯体系,”他强调,“让每一块猪肉都拥有自己的‘数字身份证’,确保消费者吃得明明白白。”这一体系成为品牌信任的重要基石。
面对多元且分化的消费市场,林其鑫没有采取单一渠道的粗暴扩张,而是绘制了一幅精准的“全场景渠道地图”。他的策略核心在于客群细分与场景互补,以此构筑一个彼此协同、互不内耗的销售闭环。

他将消费者划分为两大主流人群:追求品质与体验的白领流向山姆等会员制商店,而主导家庭餐桌的“阿姨”们则极度依赖社区的便捷性。
因此,进驻盒马、山姆及本地重百、新世纪等连锁商超,意义远超销售本身。这既是品牌实力的展示,也是对高品质目标客群的直接触达,是与年轻家庭建立信任的关键一步。正如他所说,“我们不会放弃这种市场”,这确保了品牌在主流消费场域的存在感。
与商超渠道形成战略互补的是遍布社区周边的专卖店。它们精准解决了“一日三餐”食材的即时性需求,以“家门口”的便捷性牢牢锁住注重效率的日常消费客群。这种选址策略巧妙地避开了与商超的正面竞争,实现了“商超做品牌声量与用户教育,社区做高频转化与便民服务”的良性互动。
线下网络解决“买得到”的问题,线上渠道则承担了“认知-认可-购买”的完整闭环。林其鑫明确提到了京东、天猫、抖音三大核心阵地,并计划持续扩展。
未来布局淘宝闪购的规划,则显示出其对即时零售趋势的跟进,意在满足更高阶的“随时随地”消费需求,进一步完善其线上矩阵的完整性。
这套立体网络,不仅最大化覆盖了潜在客群,更在波动的市场环境中构建了稳定的销售基本盘,为其品牌溢价与长期发展铺设了坚实的通路。
在研发层面,林其鑫采取“自主+合作”的双轨模式。既自建研发团队,又与重庆市畜牧科学院、国家生猪技术创新中心等单位共建“琪金・荣昌猪全产业发展研究院”,引入表型测定、基因检测等技术,突破种猪生长性能与肉质协同改良的技术壁垒。
尽管取得显著成就,林其鑫也清晰认识到面临的挑战。“酒香也怕巷子深。我们的产品有口皆碑,但品牌的‘知名度’与‘美誉度’尚未完全匹配。”为此,琪金集团决心打破这道屏障,计划在营销上重拳出击,一方面深耕数字媒体进行精准渗透,另一方面则瞄准央视这一国民级平台,旨在实现品牌影响力从区域到全国的跨越。
成本控制也是未来十年内的关键课题。“目标是在2035年将荣昌猪与外来白猪的单位养殖成本差距控制在15%以内。”林其鑫表示,这将通过育种改良和运营优化实现。
从30年前与猪肉结缘,到如今成为全国人大代表、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掌舵人,林其鑫的创业史,某种程度上也是一部中国本土猪种的产业振兴史。
他不满足于只做一个“农民企业家”。他想打造的是“猪中的华为”,一个有技术含量、有品牌价值、有市场话语权的民族猪业标杆。“我们不做大众市场的追随者,我们要做的是土猪品类中的Number One。”
这条路并不轻松。但在他看来,把荣昌猪从“叫好不叫座”的地方瑰宝,变成消费者“吃得起的贵族猪肉”,不仅是一门生意,更是一场关于传承与突破的产业实践。
“这条路,我们必须走通。”
图/琪金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