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初,当一个名为“IRON”的人形机器人迈着流畅的“猫步”走上舞台时,小鹏汽车的股价应声而起。

这场科技日之后,何小鹏亲自下场“辟谣”机器人非真人扮演的视频,甚至引来了马斯克的点赞,他评论道:“特斯拉和中国公司将主导市场,我非常尊重中国的竞争对手。”
这句看似客套的评价,却精准点出了一个业界早已默认的事实——在众多中国新势力中,小鹏汽车正沿着一条与特斯拉高度相似的道路狂奔。
从纯视觉自动驾驶,到人形机器人,再到Robotaxi(自动驾驶出租车),小鹏的每一步,似乎都在复刻特斯拉的“宏图计划”。
然而,当我们将聚光灯从华丽的技术演示移开,审视其商业现实时,一个更复杂的问题浮出水面:形似特斯拉的小鹏,能否拥有神似特斯拉的未来?

一样的野心,不一样的棋局
相似,首先体现在战略的“同构”。
特斯拉早已不是一家单纯的汽车公司。马斯克将其定义为一个由AI、机器人和自动驾驶驱动的庞大商业帝国,汽车只是其AI技术落地的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现金奶牛”。
今天的何小鹏,正在讲述一个几乎完全相同的故事。
在科技日上,他将小鹏的定位升级为“物理AI世界的出行探索者”,并一口气亮出了四大业务矩阵:智能汽车、Robotaxi、人形机器人和飞行汽车。
这与特斯拉的业务版图形成了惊人的对齐:
AI大脑:特斯拉有FSD和Dojo超算中心,小鹏则推出了第二代VLA大模型和自研的图灵AI芯片。
智能载体:特斯拉有Optimus机器人,小鹏推出了IRON机器人。
出行网络:特斯拉在推进Robotaxi网络,小鹏也宣布将与高德等伙伴共建Robotaxi生态。
两家公司的核心逻辑如出一辙,都是用统一的AI技术栈,驱动不同形态的智能硬件,最终构建一个覆盖“海陆空”(特斯拉甚至包括太空)的物理AI生态。
这种顶层设计上的高度一致,是小鹏被称为“中国特斯拉”的根本原因。它意味着,小鹏的野心不止于卖车,而是要成为一家平台级的AI公司。


特斯拉向左,小鹏向右
战略相似,但实现路径却出现了分野。
在核心技术上,特斯拉是“闭环”的坚定信徒。从芯片(Dojo)到算法(FSD),再到算力基础设施,马斯克致力于打造一个外人无法染指的垂直整合体系,以此构筑深不见底的护城河。
小鹏则选择了一条更灵活的“闭环+开源”路线。
一方面,小鹏坚持在芯片、操作系统、大模型等核心环节全栈自研,保证技术底座的自主可控。
另一方面,它又展现出惊人的开放姿态。科技日上,何小鹏宣布将第二代VLA大模型向全球商业伙伴开源,第一个“尝鲜”的竟是全球汽车巨头——大众汽车。
这笔交易意义重大。它不仅为小鹏的AI技术带来了顶级玩家的商业背书,更开辟了一条全新的“技术变现”路径。小鹏不再仅仅是to C的汽车制造商,更可以成为to B的技术供应商,向传统车企“出售”自己的AI大脑。
这种差异也体现在商业化节奏上。面对人形机器人这一前沿领域,特斯拉计划让Optimus率先进入自家工厂“拧螺丝”,以解决劳动力成本问题。
何小鹏对此却公开“唱反调”。他认为,当前机器人的灵巧手成本高、损耗快,进厂“打螺丝”在经济上并不划算。因此,小鹏为IRON机器人选择了一条“绕路”策略:先进驻门店、展厅等商业服务场景,担任导购、接待等角色。
这些任务对灵巧手操作要求低,却能充分发挥其AI大脑在视觉感知、导航和交互上的能力,从而用一条成本更可控、风险更低的路径,率先探索商业化。
从技术生态到商业落地,小鹏没有全盘照搬,而是根据自身禀赋和市场环境,做出了更务实的选择。


理想丰满,现实骨感
技术叙事再宏大,终究要回归商业的本质——赚钱。
而这,正是小鹏与特斯拉之间最刺眼的鸿沟。
首先是盈利的冰山。特斯拉早在2020年便已实现全年盈利,成为一台高效的“印钞机”。反观小鹏,尽管创始人何小鹏定下了“2025年四季度实现单季度盈亏平衡”的目标,但至今仍在亏损的泥潭中挣扎。
根据财报,2024年上半年小鹏净亏损26.5亿元,2025年上半年虽收窄至11.4亿元,但对于一家要同时支撑汽车、机器人、飞行汽车等多条战线的公司而言,资金压力不言而喻。
其次是销量的天堑。2025年前三季度,特斯拉全球销量高达121.78万辆。小鹏同期交付虽也达到31.32万辆,但在其销量构成中,售价在10-15万元区间的MONA M03一度占据半壁江山。
“冲量靠低价”的策略,虽然换来了漂亮的交付数据,却也严重侵蚀了利润空间和品牌价值,这与特斯拉Model 3/Y长期稳居高端市场的打法,形成了鲜明对比。
同时,小鹏的多款车型还面临“高开低走”的尴尬。从P7+到G7,都曾有过上市即火爆的辉煌,但未能维持稳定的高位销量。
资本市场用市值给出了最直接的反馈。截至近期,特斯拉市值稳定在万亿美元级别,而小鹏的市值在大涨16%过后,仍旧停留在250+亿美元级别。
巨大的差距说明,市场认可小鹏的技术故事,但更看重特斯拉已经兑现的商业价值。对于小鹏而言,在仰望星空之前,必须先解决好脚下的“面包”问题。


结语
模仿,是走向伟大的第一步,但绝不是终点。
小鹏与特斯拉的竞争,早已超越了简单的“模仿”与“被模仿”,演变为一场关乎“物理世界AI”落地规则的较量。
小鹏的战略布局,让它成为了中国车企中,唯一一家敢于在特斯拉最核心的战场上,与其进行全方位对标的公司。其开放、务实的商业策略,又展现出独特的中国式智慧。
然而,再前瞻的布局,也需要坚实的商业基本盘来支撑。对于何小鹏和他的小鹏汽车而言,当务之急,是在2026年各项前沿技术全面落地之前,先向市场证明:
自己不仅能造出最聪明的车,更能造出最好卖、最赚钱的车。
这既是“中国特斯拉”故事能否讲通的关键,也是一家科技企业穿越周期、走向伟大的必经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