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赛道还在继续升温。根据不完全统计,10月20日至今,国内具身智能及其上下游又有四家企业披露融资,合计金额超过20亿元。融资覆盖了从高自由度灵巧手等核心零部件,到人形机器人整机,再到具身智能平台的完整链条,资本正加速拉通全链路下注。
今年以来,具身智能机器人赛道无疑是炙手可热的投资项目。从投资结构看,国资背景资金的参与度显著上升,产业基金与地方政府平台频繁现身;从被投企业看,投资人愈发关注商业化能力、量产进度与单位经济模型,价格带也迅速下探至万元级。
资本与产业正共同推动具身智能从“实验室”走向“工厂线”,但路径能否贯通、商业化能否自洽,仍是接下来市场检验的关键。
国资重金布局,贯穿从“脑”到“手”
在具身智能这条赛道上,越来越多的“国家队”正在集结。
10月27日,具身智能领域的央企代表“五八智能”宣布近日完成约5亿元首轮战略融资,成为近期最受关注的一笔国资押注。这家成立不久、隶属兵器工业体系的企业,由国新基金与浙江产投联合领投,背后还汇聚了中国国有企业混改基金、浙江省科创母基金等多家国资力量。融资将主要用于加速中试基地建设、攻克具身机器人关键核心技术,并拓展大安全与大工业场景应用。
在民营企业中,国资也已成为当前机器人领域最活跃的“资本推手”之一。
松延动力在10月26日宣布完成近3亿元Pre-B轮融资,其中中车转型升级基金、央视融媒体基金等国资力量赫然在列。这家由清华与中科院背景团队创立的公司,于2023年9月成立于中国北京。公司核心创始人员来自于清华大学与中科院等多所知名院校。公司致力于通用人工智能本体,机器人仿生,以及具身操作系统等多个方向的研发。
10月22日,乐聚机器人完成近15亿元Pre-IPO轮融资,投资方名单中不仅有深投控资本、深圳龙华资本、石景山产业基金等地方国资平台,也有中信金石、中证投资等金融央企的资本力量。这种由国资、产业资本和市场化基金共同出手的格局,正成为当下机器人产业投资的主旋律。
短短一周之内,国资资金在具身智能产业链的核心环节贯穿从“脑”到“手”的连线布局。
在具身智能上游的灵巧手环节,灵心巧手也于10月24日获得数亿元A轮融资,主导投资方同样不乏国资身影。由京国瑞管理公司和博佳资本领投,国中资本、帝奥微、紫峰资本、山证投资、江金卓越基金、弘颐基金等知名机构联合投资,老股东蚂蚁集团继续加注。
国资的频频出手,背后离不开政策的有力支撑。在2025年3月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具身智能”首次被提及,并纳入未来产业培育体系,明确通过“人工智能+”行动和建立投入增长机制,为产业发展构建长效机制。显然,国资实力强悍,已经成为多数企业首选。
随着头部企业的融资轮次往后走,单笔能拿的出上亿资金的财务投资人名单急剧缩减,产业方和国资成为企业融资的主要对象。这些资方能提供的也不只是钱,前者能帮助机器人企业订单落地,后者可帮助企业资本化以及获取政府资源、行业资源。
大单涌现,价格打到万元以内
从企业端来看,具身智能行业正进入一个从技术验证走向商业验证的关键阶段。下半年以来,多数企业已陆续迈入需要证明营收与盈利模型的B轮、C轮阶段,资本市场也开始聚焦那些能够真正实现量产交付、跑通商业闭环的企业。
比如,短短半年时间,松延动力已经完成了第四次融资。在最新一轮融资公布的同时,松延动力还发布了全球首款定价万元以内的人形机器人——“Bumi小布米”,售价仅为9998元。
据官方介绍,小布米被定位为一款兼具情绪价值与教育启蒙功能的家庭伙伴,旨在陪伴儿童成长、激发创造力,并作为连接两代人情感的科技媒介。松延动力创始人姜哲源在近期的媒体沟通会上直言,人形机器人的价格并非高不可攀。“人形机器人本质是塑料、铝、铁、铜线、磁铁加芯片,它本身不该那么贵。”
2025年被业内普遍视为人形机器人规模化量产的元年。宇树、智元、Figure、1X、优必选等企业进展频频,头部整机厂的年出货量已突破千台。行业正在从实验室的演示阶段,走向真实的场景落地与批量交付。
资本持续涌入的背景下,行业竞争焦点正从“讲故事”转向“拼量产”,各种“大单”现象频现。9月3日,优必选宣布获得某国内知名企业2.5亿元的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产品及解决方案采购合同,这被认为是目前全球规模最大的人形机器人订单。而就在两个月前,优必选还中标了觅亿(上海)汽车科技有限公司9051万元 的机器人设备采购项目,显示其在工业应用场景的落地速度正在加快。
然而,在亮眼数字背后,行业内部也不乏理性声音。多位业内人士指出,所谓“超大订单”中不排除存在一定的“虚火”。
有人表示,机器人满足需求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下子爆这么多单、有这么大的市场需求量。另外机器人能力现在也不足以满足这么多需求,这里面可能有浮夸的成分,但每个企业都有各自的策略。智元机器人合伙人、高级副总裁、具身业务部总裁姚卯青也表达了类似看法。他认为,当前一些大额订单的真实性“可能虚虚实实”。
“从目前行业发展现状来看,让全尺寸人形机器人去做高负载、持续续航、高节拍的工作,概念成分会更多。”姚卯青举例称,几个月前很流行双足机器人在车厂里面搬箱子,如果有实地进行行业调研、了解客户需求,就会发现这是一个不太合适的方案,因为它的续航稳定性、速度等都很难胜任工厂高强度要求。另外还有一些室外场景,对人形机器人的IP防护等级比较有挑战,目前人形机器人还是更适合在室内环境做更明确的任务。”
在行业热度与质疑并存的背景下,具身智能尽管现阶段靠量产提速、价格下降打开了新的商业空间,但技术成熟度与场景契合度仍是决定行业能否真正“落地生根”的关键考题。
多家灵巧手企业宣布融资,直达“最后一厘米”
作为机器人与物理世界交互的关键执行单元,灵巧手被视作具身智能落地的“最后一厘米”。它的技术成熟度,直接决定了智能体在现实环境中的适应能力与精细操作水平。
“要造出一只像人手一样灵巧又干练的手,是一件极其困难的事。”特斯拉CEO埃隆·马斯克曾如此形容。特斯拉在半个月前已基本确定了灵巧手的技术路线,但仍面临大量工程难题。以其Optimus人形机器人为例,目前的灵巧手已属行业最精密结构之一,但在训练快递分拣任务中,单只手的寿命只有约六周,且成本高达6000美元。再加上其他易损部件,不算电费,一台机器人若全年维持运行,仅更换零件的成本就接近10万美元,这个价格足以在美国雇佣两名汽车装配工人。
与特斯拉还在攻坚阶段的局面不同,国内灵巧手企业近期迎来了密集融资潮。 和灵心巧手公布融资消息差不多的时间,深圳星际光年科技有限公司宣布完成Pre-A轮融资,由赛纳资本、普华资本领投,柯熙创投跟投,深渡资本担任财务顾问。资金将主要用于灵巧操作底层技术攻关、灵巧手操作系统(小脑模型)研发及核心团队扩张。
而作为国内灵巧手领域的头部玩家,灵心巧手在10月24日完成数亿元A轮融资后,也公布了更为详细的商业化进展。据投中网从企业处了解,其产品已实现量产与市场化应用,来自产业界、科研机构和具身智能企业的订单量已突破千台,成为目前全球唯一实现高自由度灵巧手千台量产的公司。
灵心巧手已建立针对不同应用场景的完整产品谱系。其最新型号Linker Hand O6被称为“全球最轻的量产灵巧手”,仅重370克,可无缝适配主流人形机器人与机械臂。公司内部甚至购置了包括宇树在内的多款机器人进行场景化测试,验证产品在实际应用中的稳定性与兼容性。
在技术层面,灵心巧手的高自由度灵巧手已覆盖连杆、腱绳、直驱等等全部的驱动设计路线,适配多种细分场景。公司从最基础的材料入手,广泛使用自重轻、性能佳、寿命长的新型材料,并全面自研关键零部件,比如微型电机、电缸、减速器、指节模组,以保证高自由度灵巧手量产效率、性能表现和使用寿命的最佳平衡。 灵心巧手透露,其产品已通过多维度的性能、寿命、抗性测试,整体表现领先于同业。此次融资将推动灵心巧手进一步提升量产能力、加快全场景技术研发与全球化布局。未来将持续投入新技术、新材料与新产品的研发,不断攀登具身智能产业的技术高峰。
从上游灵巧手到中游整机厂,再到下游场景应用,具身智能产业链正逐步清晰。不过,行业仍处在早期阶段,技术成熟度、应用场景匹配度以及成本控制仍是关键挑战。部分项目的商业模式和真实订单还需时间验证。可以确定的是,具身智能正从概念走向工程,从实验室迈向产业化,其发展速度与可持续性,将成为未来一年内最受关注的观察指标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