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记者 张漫游 北京报道
上证指数在3960点附近震荡,银行板块再度展现“压舱石”本色。截至11月4日收盘,A股42只银行股集体上涨41家,其中厦门银行涨幅接近6%。与此同时,Wind数据显示,银行ETF(512800)昨日获资金大举净流入6.78亿元,一改此前连续6个交易日净流出的态势。
这一轮银行股行情回暖,既得益于三季报盈利改善的基本面支撑,也与《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提出的“加快建设金融强国”战略方向形成共振。多位分析人士指出,随着银行业经营模式从“顺周期”向“弱周期”转变,高股息特性正成为资金在经济增长放缓期的重要配置逻辑,保险、AMC等长期资金的持续流入进一步巩固了板块的防御价值。
银行股基本面持续改善
《中国经营报》记者梳理发现,2025年10月24日至10月31日6个交易日期间,银行ETF持续资金净流出。
银行股近期表现亮眼,背后是业绩改善与资金涌入的共同推动。从三季报数据看,银行业盈利韧性持续凸显。华泰证券研究报告显示,2025年前三季度上市银行营收、净利润同比分别增长0.9%和1.5%,增速较上半年有所提升。盈利改善主要得益于息差边际趋稳和财富管理业务的发力。前三季度上市银行测算累计净息差为1.41%,较上半年基本持平,净利息收入同比降幅收窄至0.6%。
同时,华泰证券研报表示,展望2026年,友好的政策环境有望支撑银行业绩筑底回升,构筑价值投资基本盘。当前货币政策在保持宽松的同时高度重视银行息差稳定性,财政积极发力以改善经济活力,为银行创造了近年来相对友好的政策组合。预计2026年上市银行息差有望企稳、中收持续修复,带动业绩筑底回升。
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协同发力,进一步巩固了银行业经营环境。中国人民银行数据显示,9月末贷款同比增长6.6%,社融增速稳定在8.7%,银行业扩表稳定性好于贷款增长。光大证券研究所副所长王一峰强调,四季度5000亿元政策性金融工具对项目资本金的撬动、城投债务清欠带来的贷款置换需求,以及政府债券发行节奏,将共同支撑年末信贷增速稳定在6.6%附近,为银行资产端扩张提供保障。
业内人士提出,《建议》明确提出“加快建设金融强国”,这一战略定位为包括银行业在内的整个金融体系提供了长期发展的政策锚点,与短期的业绩改善形成共振,共同构筑了板块估值修复的坚实基础。
长期资金加速布局防御资产
如果说业绩与政策是银行股上涨的“基本面”,那么投资逻辑的转变与资金配置的切换则是行情延续的“催化剂”。
中泰证券银行业首席分析师戴志峰分析指出,银行股经营模式和投资逻辑从“顺周期”到“弱周期”:市场强时,银行股短期偏弱;但经济偏平淡期间,银行股高股息持续会具有吸引力,继续看好银行股稳健性和持续性。
这一逻辑已得到资金面的充分验证。王一峰指出,保险、AMC等长期资金对高股息资产天然具有较强配置诉求,部分追求绝对收益的产业资本亦对高股息且基本面稳健的优质上市银行有投资诉求。2025年三季度以来,银行板块走势虽然持续承压,但这些资金仍在陆续增持:险资方面,平安集团连续增持港股招商银行、农业银行、邮储银行,弘康人寿增持港股郑州银行;AMC方面,中信金融资产继续增持港股中国银行,长城资产增持港股建设银行,东方资产增持浦发银行股票及可转债;产业资本方面,青岛国信、南京高科、苏州国发、成都产业资本控股等分别对属地上市城商行进行了增持。后续看,在宏观经济增速中枢下行、广谱利率仍处于下行通道背景下,保险资金增配高股息、AMC举牌低估值公司,此类事件不排除仍有进一步发酵可能。未来,保费收入将再度迎来“开门红”,特别是考虑到绝大多数非上市险企将于2026年年初开始实施新会计准则,险资通过OCI账户增配包括银行在内的高股息标的需求预估具有持续性。
从历史数据看,银行板块年末行情同样值得期待。王一峰,复盘近十年银行板块走势看,2015至2024年11—12月,银行板块共7次跑出绝对收益,上涨概率70%。次年1月,银行板块胜率(即在一定时间内,盈利的交易次数占交易总次数的比例)更高,2016—2025年1月银行板块跑出绝对、相对收益概率均为80%。胜率在各行业板块中位居首位;平均涨幅为2.6%,涨幅同样在各行业板块中位居首位。
(编辑:杨井鑫 审核:何莎莎 校对:翟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