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源 | 地产密探(ID:real-estate-spy)
“风起于青萍之末。”
刚刚,某第三方产权交易平台对外发布了一则关于“西安华宜置地有限公司100%股权及相关债权”的预披露消息,底价暂未公布。
粗看起来,这跟其他产权出售消息并无特别之处。但熟悉行业的人士,迅速就看出了里面的“门道”,这并非一笔简单的产权转让交易。
西安华宜置地前身是西安华侨城置地,成立于2015年底,注册资本9000万美元,经营范围主要是物业管理、租赁服务,唯一股东是港名有限公司,为国有控股企业。从该笔交易的审批看,背后是华侨城。
实际上,西安华宜置地就是华侨城在西安市中心重点开发的“华侨城长安国际中心”大型商业项目的持有主体。

该项目地处西安市中心的钟楼商业区,具体坐落于古都长安中轴迎宾道,毗邻省人大、永宁门城市会客厅,附近有SKP、王府井百货、合生汇等,包括长安国际中心2号楼、3号楼等高端商办物业及部分停车位。

彼时,执掌华侨城集团的就是“知名大佬”段先念,早期就在西安工作,历任西安理工大学教师、西安高科核心高管,以及西安曲江新区管委会主任等,成功打造了著名的“曲江模式”,2008年4月成为西安市副市长。
2014年,段先念被“空降”至华侨城集团任党委副书记、总经理,迅速将“曲江模式”复制过来,要求华侨城未来要成为“中国文化旅游业航空母舰”。3年后,段先念成为华侨城集团董事长、总经理。随着当时楼市起飞,火爆的华侨城模式进入“高光时刻”。
2018年中期,华侨城集团宣布重仓西安,计划5年投入2380亿元,成为段先念执掌华侨城之后推出的最大一项投资计划。彼时,段先念曾对外说,“我始终热爱西安、关注西安。华侨城投资西安决心从未改变,力度只增不减,将全力加快项目建设,拓展更多合作领域”。
在此期间的2015年10月,“定位于商业开发运营”的华侨城亚洲曾公告斥资15.9亿元从长安控股集团收购了其持有“西安长安国际中心”项目,顺便解决其对东亚银行的欠款问题。

彼时,西安“长安国际中心”项目包含二号楼C座、D座一层,三号楼(不包括一层)及270个停车位,总建面约7.45万方。华侨城计划收购后将二号楼继续作为办公出租,三号楼升级改造后也改做高档办公出租,以获取较高回报率。
从时间点看,2015年底,亚桥城亚洲成立附属公司西安华侨城置地,对应就是上述收购的资产包。
2020年底,华侨城亚洲玩了一出“金融藏身术”,即由开曼基金斥资20.37亿港元收购港名有限公司进而收购西安华侨城置地,而开曼基金由华侨城亚洲和HNW Investment Fund以“49:51”比例出资成立。
这么一运作下来,西安华侨城置地从华侨城亚洲的账面上“出表”了,但其又透过持有开曼基金49%权益而间接实际控制着它及其手上资产包。
为此,华侨城亚洲还签了“对赌协议”,承诺西安华侨城置地2021年、2023年及2025年的年租金收入(不含税)将分别不少于8500万元、9300万元及1亿元,若相应年份的年租金收入低于业绩目标,将触发购回机制。

另据悉,2018年至2020年7月底,西安华侨城置地按年取得收入分别是7796万元、8970.8万元和5350.21万元。这意味着华侨城亚洲此次对赌压力并不大,但业内人士对此指出关键看后续运营如何。
很遗憾,西安华侨城置地此前已变身为西安华宜置地,据公开披露其2024年实现营收6782.4万元,营业利润亏损近1600万元,净利润亏损近1460万元;今年前三季度实现营收5156.27万元,营业利润亏损1239万元,净利润亏损1447.27万元。

从以上实际数据看,华侨城亚洲2025年完成对赌协议要求“压力很大”,否则将触发赎回机制,其也将面临很大的资金压力。
就华侨城亚洲来看,华侨城亚洲2025年上半年实现营收约2.61亿元,同比下降约56.4%;归母净利润亏损约1.91亿元。去年全年,华侨城亚洲实现营收9.83亿元,同比下降23.84%;归母净利润亏损1.73亿元。
截至今年6月底,华侨城亚洲旗下共有8支基金,涉及2支主动管理基金,对应规模13亿元,管理及参股基金规模41.72亿元。
该期末,华侨城亚洲的账上涉及银行存款及库存现金1.44亿元,但一年内到期的银行及其他贷款高达15.4亿元、关联方及非控股股东权益贷款19.24亿元,可见其短期偿债压力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