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今年以来,全球主要资产标的表现排名如下:

更新时间:2025.10.30
现货白银(+64.31%)和现货黄金(+50.75%)的涨幅遥遥领先。
紧随其后的是香港恒生指数(+31.11%)和深证成指(+28.3%),表现明显强于标普500(+16.66%)等美股指数。
加密货币(比特币+18.58%)和工业金属(沪铜+19.44%)也取得了稳健的涨幅。
因此,今年在黄金、白银或A股、港股市场布局的“赢家”们,账面应该相当可观。
但这种赚钱效应似乎并未带来安全感,反而在资产配置上,大家的焦虑和迷茫反而更重了。
这种情绪主要来源于两大不确定性:
第一,中美之间的博弈日趋激烈,形势多变
中美竞争已深入到产业链、技术标准乃至金融等全方位领域。今年以来,双方在经贸问题上的博弈持续,尽管近期的会谈取得了一定进展,但这种多变的态势仍给市场带来不确定性。
第二,驱动这轮上涨的内在逻辑能否持续
黄金、白银价格创下历史新高,上证指数创十年新高,美股三大指数也创出历史新高……但正因为如此,大家才更加焦虑:这些资产是否已严重透支了未来的预期,随时面临着回调的风险?现在还敢大资金买入吗?
现在市场最关心的问题是:下一波机会,在哪里?
01
机会在楼市
从主要投资品价格涨幅看,房价与黄金、股票等资产已经呈现明显分化,其它在峰值,而地产在谷底,如下图所示:

再看一个数据,截至2025年6月,中国一线城市平均租金回报率(1.93%)罕见超越30年期国债收益率(1.86%)7个BP,意味着一线城市房产的现金流价值开始首次跑赢了无风险收益。

因此,从机会上看,投资房产的风险已经被充分释放,经过4年的调整,中国楼市已经基本触底。
但不代表现在这个时点就适合投资房地产,还必须满足下述的条件:
第一、城市分化将持续加大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明确我国城市发展已从“增量扩张”转向“存量提质”,城市格局已定,城市分化将持续加大。在全国范围内看,只有一线和强二线城市才具备长期投资价值。
这一点在日本早有先例。
数据显示,在过去20年里,东京23区核心地段的房价不仅完全修复了跌幅,还创下了历史新高。

2025年上半年,东京23区新房均价高达1.3亿日元,同比上涨20.4%,较三年前累计上涨47%。
这说明,在房地产泡沫破裂后的“失去的三十年”里,日本房价并非普跌。相反,越是经济调整期,人口和资源反而越会加速涌向最强的大都市圈。
如下面数据所示,日本的房地产市场复苏完全由东京圈拉动。全国平均地价(红色线)的走势基本被东京圈(蓝色线)所主导,而地方圈(中小城市和乡村)的地价则长期处于停滞或下跌状态,复苏动力严重不足。

第二、穿越周期的两类房产
看清了城市,还要看清城市内部的逻辑。在特大城市内部,投资逻辑也十分清晰,主要集中在两个地方:
一是绝对的核心区拥有核心资源的地方。
这些地方拥有城市顶级的核心资源,如深圳的深圳湾、香蜜湖、华侨城。这类资产的门槛较高,房价也较贵,它们是资产的“压舱石”,但未必是投资回报率和成长性最高的。
二是创新区,也可以俗称为大厂周边。
产业和高薪岗位才是支撑房价的根本。纵观全球,硅谷苹果总部周边、东京的主要产业节点、韩国三星周边的房子,都不是城市里房价最高的,但其增长率和投资回报率却遥遥领先。
以韩国为例,三星电子的核心工厂和研发中心位于京畿道南部,涵盖龙仁市、华城市和水原市。过去五年,水原市房价涨幅高达25.5%,龙仁市上涨了22.8%,华城市上涨了15.9%,而同期的首都圈平均涨幅仅为11.1%。
在美国硅谷,汇聚了以苹果、谷歌、英伟达等为代表的全球顶尖科技企业,无论是08年次贷危机还是三年疫情,都没能阻止硅谷房价上涨。

对应在深圳,华为、腾讯、大疆等创新集群的周边,显然就属于这一类值得重点关注的片区。
第三、“自用+投资”才是购买的第一逻辑
过去,追求资产价格的快速上涨是唯一的购买逻辑。而未来,“使用需求”与“资产回报”并重,才是购买的第一逻辑。
很多人没意识到,高品质的生活本身就是家庭财富的一部分。
虽然短期内难以量化,但长期看它会转化为更少的时间成本、更高的工作效率、更好的亲子关系、更好地孝敬父母以及更好地享受生命,这也是为何精英阶层绝大部分选择买房而不是租房。
现在房产金融属性减弱,居住属性增强,使用需求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这意味着生活和生意的距离、街区品质、社区品质、以及学区、会所等服务于生活的配套变得更加重要了,甚至超越了房子本身。
这种使用需求也决定了购买时机,我们明确现在是底部,但何时走出底部谁也无法预测。但对于有真实需求、希望改善生活质量的家庭,在当下出手买房是值得的。
毕竟,一个资产周期动辄十年二十年,对于生命而言占比极大,及时享受是经济周期给富裕人群的重要提示。
第四、熊市往往是布局和调仓的黄金期
资产具有周期性,美国(2008年)和中国香港(1998年)都曾在金融危机中暴跌,但最终都创下历史新高。从危机低谷跌幅60-70%之后,经历十几二十年左右的时间,又涨了 5~8倍。
房价是货币现象,1935年,上海静安一套211㎡别墅的交易价格为950两黄金,折合每平米169克黄金;90年后的今天,这栋别墅成交价约12.9万元/㎡,按现在金价折算,其价值依然锚定在每平米163克黄金。
很多时候,不是房子更值钱了,而是钱不值钱了。今年9月,美联储再次开启降息周期,预示着通胀的到来。
富人为什么在熊市买豪宅?他们是在用这种方式,抵御自己的财富被稀释、被掠夺。
熊市往往是布局和调仓的黄金期,今年上半年30个重点城市总价1000万元以上各价格段高端住宅成交中,无论是新房还是二手房,成交规模同比较去年上半年几乎全线上涨。

看懂了以上四大逻辑,你就会发现,现在的问题已经不是“能不能买”,而是“应该买哪里”和“买什么”。
02
谁是国运级资产
近期闭幕的二十届四中全会,为“十五五”规划定调,科技创新无疑是未来发展的主旋律。
在中美博弈日趋白热化的今天,哪里是中国科技突围的最前线,哪里就是未来价值的最高地。
而这一轮突围的信号枪,恰恰在深圳打响。
就在10月15日,一个重磅事件震动了科技界:深圳一家国资背景企业,在被“卡脖子”的芯片领域发布了新产品——全国产EDA工业软件和90GHz超高速实时示波器。
而这家企业总部,就位于坂田-平湖科创走廊。
作为该走廊的核心引擎,坂田街道的年地区生产总值达2300亿元,占龙岗区GDP的46%,仅次于第一街道粤海。
这里聚集了华为、康冠科技、神舟电脑等国内外知名企业,拥有上市公司12家、规模以上企业超1400家,千亿元级企业1家、百亿元级企业3家,pct国际专利数量深圳第一。
再看平湖,这里正构建一个“产、学、研”一体化的科创高地。
南方科技大学半导体学院不仅落户于此,更迅速升级为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2024年首批就招收了近百名博士生和150余名硕士生。
鹏芯微、鹏进高科、宏电、豪鹏科技等半导体、ICT产业链企业相继落户,计划将平湖打造为全国半导体第三极。
从坂田到平湖,一条“顶尖产业集群+高密度科创人才”的价值逻辑已经跃然纸上。
这套逻辑,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已得到反复验证。无论是韩国三星总部所在的京畿道,还是美苹果总部所在的硅谷,高密度的创新集群和高薪人才,始终是区域资产价值最坚实的支撑。
在中美博弈的大背景下,以坂田-平湖为核心的深圳中轴,凭借其强大的科创能力和战略定位,正显现出一个高潜力价值板块的特质。
看懂这个逻辑,就看懂了深圳楼市的未来。在分化的市场中,真正能穿越周期的,必然是那些与城市核心产业、与国家发展战略同频共振的优质资产。
03
一个匹配时代的居住答案
长期以来,坂田面临一个尴尬:这里有世界级的企业集群,是深圳GDP仅次于粤海的经济重镇,但区域居住品质,却远远落后于其产业地位。
这也带来一个突出的痛点,大量在坂田工作的企业高管和科技精英,宁愿忍受每日数小时的极端通勤,也要把家安在南山、福田。
原因并非坂田房价便宜,而是这里长期缺少真正意义上的“好房子”
谁最先洞察了这种痛点?是华为。
为了留住全球顶尖人才,华为在“秋叶湖”畔打造了其最高规格的人才配套社区——秋港花园。据内部人士透露,社区里一栋200-300㎡的纯大户型,只为顶级专家预留,宁可空着也绝不租满,只为确保全球人才随时拎包入住。
如果说“秋港花园”是华为从企业内部给出的答案,那么谁能从城市运营的维度,为整个片区提供一个更开放、更完整的解决方案?
答案是天安。
作为在坂田深耕超过15年的城市运营商,天安并非一个简单的开发商。它打造的“天安云谷”,早已成为全国产城融合的典范,为包括华为在内的数千家企业、数十万科技人才提供着生产和生活的土壤。
这种长期的深度参与,让天安得以深刻理解这片土地的产业逻辑,更懂得科技人才的真实需求。
如今,就在“秋港花园”的同一片湖畔——秋叶湖旁,天安带来了自己的回应——天安1号。
项目秉持“好房子服务好产业好人才”的理念,从产业逻辑出发,为创新人才、城市奋斗者构筑高品质的居住空间。
它所代表的,不仅是一个住宅产品,更是科技创富时代的资产答案与生活案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