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工智能浪潮席卷全球、硬科技投资进入深水区的关键节点,来自深圳的知名VC紫金港资本宣布品牌升级,启用全新名称——“海愿资本”。
2014年,几位从浙大走出的资深金融和专业人士共同创立紫金港资本,并以母校校园的名称为自己命名。十一年来,紫金港资本发扬浙大“求是创新”的精神,带着“推动科学家创业、陪伴企业家前行”的初心,在杭州湾和粤港澳大湾区这两片中国的创新热土扎下深根。
而此番从“紫金港”到“海愿”,不仅仅是品牌名称的更换,更是这家以“学院派”底蕴著称的投资机构,朝着立足中国创新沃土、面向全球创新视野的战略进阶。
硬科技投资国际化,海愿资本已率先出发。

2025年,中国硬科技走向世界
2025年,中国硬科技赛道的关键词已不是“内卷”,而是出海。
德勤在最新发布的《2025年中国经济与行业展望》报告中披露,中国2024年有超60个本土研发创新资产在2024年成功授权出海,有4家中国本土创新药企业被跨国大药企收购。海外市场对于中国创新资产的认可度持续提高并加速获得中国原创性优质资产,未来预期更多企业积极出海,以寻求更广阔的市场空间。
埃森哲的《2025中国企业数字化转型指数》报告也指出,37%的中国大型企业2024年海外收入占比已超五分之一。与过去产品出口为主不同,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正积极推动品牌建设和技术创新,完成从“产品出海”向“品牌出海”和“技术出海”的战略转型。
2025年的“硬科技出海”,标志着中国全球化模式的根本性转变——从过去以消费互联网和产品出口为主导,转向以资本密集、知识产权密集、标准引领的产业生态系统输出。这是中国在全球经济和技术版图中,从规则的被动接受者向主动塑造者转变的关键一步。其成功与否,将深刻影响未来十年的全球产业格局和技术标准走向。
经过数十年的持续投入和产业升级,中国在多个硬科技领域已经完成了从追赶到并跑,甚至在局部实现领跑的跨越。在新能源、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中国已具备成熟的技术和强大的供应链优势。以创新作为突围之道,并加速全球化进程,“开创竞争新前沿”已成为企业重塑能力的首要任务。
拿新能源产业举例,中国企业不仅在技术上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更重要的是建立了一个全球范围内成本最低、规模最大、配套最完善的产业链体系。从上游的锂电池原材料,到中游的电池制造,再到下游的系统集成,中国企业在全球储能系统集成商排名前五中占据三席,展现出强大的国际竞争力。
这种全产业链的掌控力,赋予了中国硬科技企业无与伦比的成本优势和规模化生产能力,为其在全球市场竞争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中国硬科技走向世界,不仅是一种企业策略,更是时代的大势所趋。
中国硬科技国际化的排头兵
海愿资本的投资组合企业们,早已是中国硬科技国际化的排头兵。
♦港交所上市的连连数字,在全球持有60余张支付牌照,业务覆盖100多个国家。
♦生物科技公司微泰医疗、和铂医药,面向全球开展临床试验与商业化。恒瑞源正是“国际同步”的免疫治疗企业,研发管线对标国际前沿。
♦汽车应急启动电源领域企业华思旭在美国、加拿大设有办事处,并在印尼推进建厂事宜,自主品牌“卡儿酷”产品已销往美洲、欧洲、中东、东南亚等多个区域,营销服务网络覆盖全球五十多个国家及地区,2024年海外营收占比达22%,且仍在快速增长。
♦杰普特是中国知名光纤激光器生产制造商,在日本、美国、新加坡等地均拥有子公司。
♦大象声科是全球首家利用深度学习技术实现芯片级语音实时提取的人工智能公司,已获得全球科技巨头高通创投的战略投资。
♦玉汝成坚持“技术出海+本土化运营”战略,其营销和服务网络遍及全球197个国家及地区,并通过FDA/CE/MDSAP等多项国际认证。以欧洲、美洲为核心的海外市场占公司营收比例已超过70%。
在海愿资本的投资组合中,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概括而言,海愿资本的投资组合公司实现国际化的途径有三种。
一是利用港交所这个资本市场门户,获取全球资本、市场信誉及运营扩张的动力。典型案例包括连连数字、微泰医疗及和铂医药。
二是通过建立直销渠道和部署实体分支机构,达成深度全球化,并已实现高比例的海外营收。玉汝成和杰普特光电是此路径的杰出代表。
还有一类是处于国际化早期阶段的企业,拥有符合全球标准的研发体系,并引入具备全球影响力的战略投资者。
由此也能看出,海愿资本的被投企业们在全球舞台上获得成功并非偶然。这背后是海愿资本长期以来坚持推动国内外技术协同与市场对接,助力被投企业“技术出海+本土化运营”的战略结出的硕果。
深耕十一载打造独特全球创新生态
海愿资本之“海”,首先象征着全球视野。对海愿资本来说,此时提出硬科技投资国际化战略是一件水到渠成之事。
十一年来,海愿资本不仅通过海外基金布局国际硬科技投资,还与海外顶尖院校及校友圈建立深度合作,精心构建起一个由全球顶级学术和产业机构组成的合作网络,高质量、高效率的全球项目源和创新生态是海愿资本的独特优势。
在新加坡,海愿资本是新加坡国立大学GRIP项目在中国境内的独家合作机构,双方共同孵化该校的深度科技项目,并推动其在中国深圳实现产业化落地。
在加拿大,海愿资本与中加国际创新中心合作,共同推动多伦多大学、滑铁卢大学等大学的优质创业项目落地深圳并提供一揽子孵化服务。
在日本,海愿资本与日本Quantum Leaps Capital Partners建立了深度合作关系。该机构由索尼和花旗银行日本区前负责人等资深人士掌舵,致力于将日本处于成长期、技术领先的硬科技项目引入中国市场。
在英国,通过举办创新创业活动和接待高层访问,海愿资本与帝国理工学院和剑桥大学等英国顶尖学府建立了联系,从而接入英国世界级的科技人才库。
在北美,2024年海愿资本作为联合支持方,受邀参加了由麻省理工学院教授们及MIT的校友们主要组织的“分子前沿研讨会”国际年会。此次大会有四位诺奖得主、多位国际顶尖分子科学家出席演讲。会上举办的大中华区首届“科学新知的前沿”研讨会,吸引了超过来自高校、生物科技与生物医学领域的专家和业界代表1500名嘉宾参与。海愿资本创始合伙人陈军毕业于麻省理工学院斯隆商学院,亦是MIT校友。他在大会晚宴上致辞,分享了海愿资本团队在全球例如深圳、新加坡、波士顿、多伦多、东京等一些最具创新性的城市孵化和连接创新和企业家精神的经验。
海愿资本的这张国际化大网覆盖了材料科学、人工智能、生物技术和高端制造等全球创新高地,精准对标海愿资本所聚焦的“硬科技”领域。海愿资本的海外布局并非简单地进行财务投资,而是利用其对中国庞大市场需求、完善产业链和强大制造能力的深刻理解,成为吸引全球顶尖技术资源的“引力场”。
从2014年至今,海愿资本在半导体、人工智能、新能源新材料、生命健康等前沿领域深耕细作,累计管理规模攀升至70亿元,成功投资120余家创新企业,其中杰普特、连连数字、和铂医药等8家企业已顺利上市,更有十余家企业正在步入IPO进程。
尤其是在中国的两大科创中心——杭州湾和粤港澳大湾区,海愿资本已形成深入的资本和生态布局。
而展望未来,海愿资本将把“双湾战略”中链接的产业资源、高校智慧与资本力量,将更广泛地整合全球创新要素。正如海愿资本所宣示的:“中国硬科技的创新活力终将在全球舞台绽放,而海愿资本愿成为连接中国创新与世界市场的桥梁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