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数据来源:紫金矿业业绩会说明会
本报记者 张蓓 见习记者 黄指南 深圳报道
2025年第三季度,金价走势强劲,在全球通胀与地缘不确定性持续发酵的大背景下,贵金属作为避险资产持续获得资金青睐。
然而,与金价的高歌猛进形成对照的是,紫金矿业(601899.SH)交出的盈利答卷却显得复杂而多面。
根据10月22日公司在业绩说明会上披露的数据,紫金矿业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2541.99亿元,同比增长10.33%;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378.64亿元,同比增长55.45%。乍看之下,净利增幅远超营收增速,利润释放幅度可观,但细究其背后增长逻辑,却并非单一的价格驱动。
紫金矿业则指出,期内财务指标同比增幅均实现大幅增长,主要得益于矿产金、铜产量分别同比增长20%、5%;同时依托投资并购整合能力,通过技改扩产和运营优化,快速释放产能,并精准把握金属价格上行窗口,尽产尽销,充分享受价格上涨红利。
但这份亮眼财报的另一面,则是成本端压力、核心资产不稳定性及盈利结构依赖的脆弱性正在浮现。
从“逆周期猎手”到高位并购
紫金矿业每天睁开眼,什么都不用干,市值增长就是接近17个小目标。
以股价最高位为观察点,从今年首个交易日到高位,其A股股价涨幅超过122%,市值也从3906亿元来到8677亿元。
在286个日夜里,紫金矿业市值日均增长约16.68亿元/天。资本市场对其的估值重塑,几乎与黄金价格曲线高度重合。
但资本市场的盛宴,往往伴随着结构性的审视视角。
10月22日,紫金矿业披露的三季报显示,公司前三季度营业收入为2541.99亿元,同比增长10.33%;归母净利润达378.64亿元,同比大增55.45%。
净利润已提前超越去年全年水平,释放出超预期增长信号,但营收与净利之间显著“剪刀差”的背后,是对盈利模式与成本结构的重新检视。
“黄金价格走高带来了极高的边际利润,尤其在自产矿比例提高的背景下,这种利润弹性被进一步放大。”某头部券商金属行业首席分析师向记者表示。
他指出,紫金矿业本期黄金产量增长,主因来自数个关键矿山的并购及技改扩能落地。例如,加纳阿基姆金矿在交割后5个月即贡献产量3.2吨,新疆萨瓦亚尔顿项目全面达产,博尔铜金矿等老项目则在处理能力提升中释放边际增量。
这一系列并购落地与金价上涨的时间窗重合,为紫金矿业构筑了所谓“周期红利放大器”。
事实上,紫金矿业近年来净利扩张路径清晰可见。2021年、2022年前三季度净利润分别为161.6亿元与243.6亿元,而2025年前三季度已升至378.6亿元,三年复合增速达53%。收入端的复合增长率则为6.28%,明显低于利润扩张的节奏。
盈利能力的跃升也迅速转化为现金流。截至9月末,紫金矿业经营性现金流净额为521.07亿元,同比增长44.31%。黄金业务成为现金机器,在贵金属价格高位运行的背景下,支撑其持续并购、扩张与资本开支。
紫金矿业管理层坦言,业绩增长的动力主要来自黄金和铜矿产量提升以及价格上行带来的产销节奏匹配。在未来展望中,其判断黄金仍有向上空间,而铜价中枢则有望温和抬升。
“黄金价格已进入历史性牛市,类比1971—1980年和2001—2011年两轮行情。宏观上,地缘政治风险频发、全球经济放缓及美国就业疲软等趋势性因素未逆转;微观上,央行购金和黄金ETF需求仍有增长空间,新兴央行购金低于国际水平,黄金ETF持仓未达历史高点,且降息周期可能推动增持。”公司管理层如是表述。

数据来源:紫金矿业业绩会说明会
高利润、高现金流背后,是投资烈度同步上扬。前三季度,公司投资性现金流流出达378亿元,创近三年新高;同时通过中期票据与公司债等融资工具筹集超180亿元,维持资本开支的弹性与流动性。
近期最受关注的并购动作,是其子公司紫金黄金国际在10月10日完成对哈萨克斯坦RG金矿100%股权的收购。该矿2023—2024年年均产量约为6吨,将成为支撑紫金矿业“2028年矿产金达100~110吨”目标的核心资产之一。
然而,与以往在低周期阶段“抄底”不同,这次收购发生在金价高位阶段。一位参与业绩说明会的机构投资人指出,“紫金矿业一向以逆周期并购著称,但本轮接盘RG金矿是否仍具估值优势,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自2015年收购刚果(金)卡莫阿铜矿、再到2024年拿下加纳Akyem金矿,紫金矿业一直在行业低谷时果断入局,并通过技术改造和管理优化实现价值重估,被部分市场人士称为“逆周期猎手”。
针对此次RG金矿的收购,紫金矿业管理层表示,公司“矿石流五环归一”模式,即使在金属价格高企的背景下依然能发掘“价值洼地”,以合理的价格实现紫金的“市场溢价”,将资源优势加速转化为持续的效益优势,获得良好的投资效益。
在资本热捧与周期轮动之间,紫金矿业正处于一个微妙的临界点。一方面,它是黄金牛市下的强势“兑现者”;另一方面,逐步显露的成本刚性与周期套利窗口收窄,也意味着下一个阶段将更考验其盈利模型的可持续性。
成本困惑,从黄金盛宴到棘手之患
金铜价格在2025年重回强势通道,原本应成为资源型企业利润释放的高点。对紫金矿业而言,却更像一笔沉重的成本账。
截至9月末,COMEX黄金年内涨幅高达55.24%,LME铜亦录得18.32%的强劲升幅。然而,同期紫金矿业的矿山端销售成本亦疾速攀升,几乎同步贴近营收增速边界,利润空间被明显压缩。
第三季度财报显示,紫金矿业矿山产金(金锭)单位销售成本在前三季度已攀至330元/克,同比升幅15.2%。第三季度单季金精矿成本更升至195元/克,环比增长超过5%。
铜的情况亦不容乐观:铜精矿单位成本同比上升14.37%至21446元/吨,第三季度再增至22128元/吨,单季环比上浮4.5%。
对比价格走势与成本变化,金锭成本涨幅相当于金价涨幅的约30%,铜精矿成本上涨更吞噬了铜价上行带来的78.44%红利,显示出较强的成本粘性与利润钝化。
冶炼环节同样难独善其身。第三季度电积铜与电解铜成本分别环比上升1.62%和2.57%,表明成本压力已由资源端传导至中游加工,产业链全线承压。

图表来自企业公告
汇生国际资本总裁黄立冲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紫金矿业三季报明确单位销售成本上升,成因包括品位下滑、剥采比与运输距离上升,以及随金价抬升的按价计征特许权使用费;并购过渡期折旧亦偏高。这些因素削弱了金铜价格上行的杠杆效应。
“价格上涨本应放大利润,但由于特许权使用费随成交价而抬升,单位成本被动走高。”黄立冲分析称,“并购与扩产仍处于爬坡阶段,相关资产尚未体现出规模经济,反而因磨合期支出而加剧毛利压缩,金属价格红利被制度性成本吞噬。”紫金矿业管理层于业绩会中坦言,金铜矿产品价格持续上涨,但三季度毛利率环比反而下降原因涵盖矿山品位下降、黄金权益金大幅提升等。
管理层续指:“加纳阿基姆金矿交割后暂时仍沿用收购前的矿山生命周期模型(至2027年结束)计算资产折旧,新并购企业过渡期成本高,导致折旧摊销成本较大。”
铜板块本被视为业绩的压舱石,却在三季度遭遇“黑天鹅”事件。刚果(金)卡莫阿-卡库拉铜矿发生淹井事故,致使第三季度权益产量骤降至3.16万吨,环比下滑36.37%,产能释放节奏紊乱,成为成本控制的另一重不确定变量。
黄立冲看来,海外运营的不确定性放大了成本粘性。刚果(金)的Kamoa-Kakula受涌水与排水恢复影响,产能释放时快时慢,冲淡了铜价上行带来的摊薄效果。印尼、智利等供给端的扰动推高全链条成本,进一步压缩单位毛利。
“非洲项目年内遭遇涌水与去水恢复,产能释放反复,规模摊薄效应被削弱,这是由于国际并购执行不细腻,成本回落更慢是必然的结果。”他如是说道。
更长线的问题或藏于项目交付节奏之中。紫金矿业另一重要项目——西藏巨龙铜矿二期,虽计划于2025年底投产,但回溯其一期工程推进路径,曾耗时一年半完成原先中断工程,存在进度拉长与延期风险。
紫金矿业管理层表示,“二期改扩建正在全面推进,目标是2025年底建成达产,届时一期和二期铜产总量将达30万至35万吨/年。”
面对阶段性产能瓶颈与高成本压制,市场情绪已出现预调。截至10月23日,紫金矿业市值回调至7700亿元,在年内翻倍行情之后释放压力信号。
黄立冲指出:“资本市场此前依据资源储量与紫金黄金国际IPO分拆预期给出了前置溢价,但对成本曲线弹性与制度性费用上浮的风险定价明显不足。”
他进一步表示,“紫金矿业下一阶段的关键观察点在于并购矿山的成本再平衡、毛利率是否能维持60%以上,以及在金价、铜价回撤情境下的单位成本粘性。”
责任编辑:张蓓 主编:张豫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