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源 | 伯虎财经(bohuFN)
作者 | 梦得
因为一纸降薪通知,匹克久违的上了热搜。
9月中旬,有匹克员工爆料,“事前无沟通、无公告就执行全面降薪,降幅最高达50%”。事件持续发酵,到了10月中旬,,“匹克降薪”事件再次登上热搜。据报道,匹克向拒绝降薪的员工发出了“最后通牒”:需在10月14日前就相关事项进行“反思、说明并提交检讨”,否则将从2025年9月起暂停发放薪资。
这种和主流舆论背道而驰的管理方式,像极了匹克当下的处境——对时代变化的极度不适应,并且找不到有效的改变路径。
作为最早“走出去”的中国体育品牌,匹克在许多篮球迷心中其实有着不小的分量。NBA在国内火热流行的年代,匹克一度签下了肖恩·巴蒂尔、托尼·帕克等多位顶级球星。2008年匹克就已经登陆港交所,市值20亿元,和同时期的李宁、安踏差距并不明显。
但无论是奥运的风口,还是国潮的风起,都没有让匹克更上一层楼。2016年,匹克选择私有化退市,等到再度回到大众视野,就已经是因为降薪风波而被骂上热搜。
从“一代鞋王”到行业“小透明”,匹克的困境,并非一场突发的危机,而是一种长期积累的老化。如何重夺市场、留住员工、重新赢得消费者,成了它眼前最现实的难题。
01 粗暴降薪,被推到门口浪尖
在这个信息传播极快、舆论敏感度空前的时代,品牌的公众形象,已经不只是营销问题,而是可能关乎企业生死的底线。
钟薛高的“雪糕刺客”事件,让一个曾经的“国潮代表”迅速跌落神坛;2024年农夫山泉因为舆论风波,其饮用水业务营收同比去年下滑大幅下降21.3%。
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在社交媒体上被称为“点门”的品牌“一点点”,因积极投入公益、聘用中老年员工等举措反而赢得好感与忠诚用户。
事实反复证明:品牌形象的构建早已不再是企业“一堂言”,而是一场由企业、消费者与员工共同参与的“叙事”——一言一行,都会成为品牌故事的一部分。
这也是为什么匹克一次企业内部的薪资调控,却在舆论场上掀起轩然大波。
9月16日,有网友爆料福建运动品牌匹克未提前正式通知便降薪,有趣的是,该公司9月5日刚在“中华慈善日”捐赠1亿元用于泉州慈善事业。
网传降薪方案显示,总部员工按薪资分档降10%-30%,直营销售体系降50%且取消绩效,通知为发薪前4天口头告知,书面通知迟至发薪日次日才发出。
9月17日匹克回应,称降薪针对亏损部门和高薪岗位,非全员降薪,整体幅度不足10%且保留绩效,解释前7月公司亏损1.3亿元是调整原因,还称员工均理解支持。
但据媒体报道,超200名员工提交降薪异议书。时隔近一个月,10月12日,匹克再发通知:拒绝降薪员工需在10月14日前“反思检讨”,否则停发薪资,事件再度发酵。接近匹克人士表示,降薪是保障多数岗位的暂时自救,旨在规避裁员。
降薪本身并非问题——匹克直营渠道前7月亏损1.3亿元,现金流承压下的降本属行业常见操作。
真正的问题在于执行方式:无预告、少沟通、缺情绪安抚,将员工视作“可调节成本”而非共建品牌的核心资产。这种操作不仅暴露内部治理僵化,更直接冲击了品牌的信任基石。
当员工控诉、消费者共情,品牌形象就被成倍放大。社交媒体的舆论洪流中,人们看到的不是一家努力自救的运动品牌,而是一家漠视员工、缺乏同理心的企业。
02 降薪背后,是一把辛酸泪
匹克的困局,并非始于这次降薪。要理解匹克的今天,就必须回到它的巅峰。
2009年,匹克在港交所上市,成为最早登陆资本市场的中国体育品牌之一。那时,它以“篮球专业化”为旗帜,签下NBA球星、铺满县镇门店,成为中国运动鞋的象征。姚明曾对许志华(匹克集团CEO)说,他的第一双篮球鞋就是匹克。对很多热爱篮球的80后而言,匹克承载了青春记忆。
只是好景不长。
正如许志华所说,“我们的短板在渠道。”从百货渠道到批发市场,再到专卖店、线上线下并行,每一次转变都让匹克痛苦重生。现在来看,在渠道变革的关键节点上,匹克的动作似乎总是慢半拍,让它逐渐掉队。
2012年行业库存危机,安踏很早就掌控自营渠道,80%以上门店自有或参股;李宁通过直营体系精准管理库存;唯独匹克,陷入了冗长的分销体系,反应迟钝。
2010年前后,匹克线下门店数高达6000家,但电商的崛起让这些门店迅速变成负担。2012年至2018年间,它不得不“开开关关”,几乎重构整个渠道体系。
错失的不仅是渠道,还有电商转型的时机。匹克担心线上冲击经销商利益,结果迟迟不敢下场。直到2018年,匹克的电商销售仍几乎为零。与之对照的是,安踏、李宁早已完成线上线下一体化布局。
种种错过之后,2016年因估值长期偏低而退市。许志华坦言:“市盈率都不到10倍,资本手段很难再起作用。”退市后,匹克试图靠产品创新突围。
两年后,“态极”系列横空出世,自适应中底技术让它一度“踩屎感”出圈。三年内销量超1500万双、销售额突破35亿元,成为国产鞋圈难得的科技爆品。资本也随之回流,2021年匹克获华润国调厦门消费基金近3亿美元投资,计划三年开出千余家体验店。但这份曙光并未持续。
匹克的态极店未能实现预期的规模扩张,反而出现收缩。销量最高的产品,从篮球鞋变成了洞洞鞋、拖鞋——定价百元出头,客单价下降,品牌定位也被稀释。
更深层的问题或许藏在管理与研发中。
一方面即使走过上市又退市的发展历程,匹克家族企业的底色始终未变。匹克集团创始人、董事长许景南在公司内部手握绝对话语权,其长子许志华、二儿子许志达和二儿媳吴冰蕊分别担任公司CEO、执行董事总经理和副总经理。强烈的家族企业特征导致决策集中、管理层老化,这或许是降薪单边决策的根源之一。
另一方面原因则是近年来匹克核心研发人员的大量流失。“董事长把研发人员给砍掉了。”匹克内部人员透露,北京研发中心负责人、鞋技术中心负责人以及被誉为“态极之父”的125创新工场负责人相继离职,严重削弱了公司的研发、技术和创新能力。
更关键的是,当李宁、安踏、特步纷纷加码科技创新、布局专业运动场景时,匹克的创新势能也不再是优势。
如今匹克最出圈的产品是拖鞋,这或许是其现状最形象的注脚。市场不会惩罚一家降薪的公司,却会惩罚一家失去进化能力的公司。
参考来源:
1、懒熊体育:匹克退市6年,转身与赶路
2、中国企业家杂志:港股退市又冲刺A股,这个32年的老品牌能打赢“翻身仗”吗?
3、界面新闻:比安踏更早成立的匹克,为何裁员降薪失去了先机?
4、有意思报告:粗暴降薪,“一代鞋王”怎么了?
5、懒熊体育:匹克降薪引发的危机,值得所有品牌重视
文章封面首图及配图,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若版权者认为其作品不宜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请及时联系我们,本平台将立即更正。
上一篇:宗馥莉已回娃哈哈上班!“娃小宗”仅41天就“退场”,知情人士:部分经销商不信任“娃小宗”,拒绝支付保证金 宗馥莉回归娃哈哈 宗馥莉回归后娃哈哈发展
下一篇:美国9月CPI小幅回升至3%,为美联储下周降息铺平道路 美国9月CPI涨幅超预期 美国9月CPI同比上升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