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chinatimes.net.cn)记者叶青 北京报道
美国大豆丰收、产量创历史新高之际,美国豆农等来的不是喜悦,而是一场危及生计的危机。美国农业部数据显示,2025年新季大豆出口已开启,但目前尚未有对华销售或出货的记录。随着美国秋收季节的到来,美国大豆库存已经开始堆积。
“近期一些市场人士似乎在带节奏,一直宣称我国故意不采购美国大豆。其实,中国的大豆采购完全遵循市场准则,特别是国内油厂大豆采购完全是自发性的商业行为,谁的压榨利润最好,油厂就采购哪里的大豆。”光大期货分析师侯雪玲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巴西大豆占比达7成
“自贸易战正式打响以来,中方对于美国大豆进口加征额外反制关税,但在中国国内大豆需求稳定的前提下,中国需要从其他渠道进口大豆来弥补美豆缺口。南美国家目前是全球大豆产量最大的区域,且与美国大豆质量类似,能够有效满足国内进口大豆需求。”南华期货农产品分析师靳晚冬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海关数据显示,2025年1—9月我国共进口大豆8619万吨,同比增长5.3%,创历史同期新高。不过,从进口国来看,1—9月我国累计进口巴西大豆6370万吨,占总进口量的73.9%;累计进口美国大豆1680万吨,占总进口量的19.5%。累计进口阿根廷大豆290万吨,占总进口量的3.4%;累计进口加拿大大豆96万吨,占总进口量的1.1%。累计进口其他地区大豆183万吨,占总进口量的2.1%。
“从大豆进口数据可以看出,我国今年进口巴西大豆为主,美豆、阿根廷为辅。从油厂买船进度看,截至10月14日,油厂完成2025/26年采购量3705.4万吨,其中巴西大豆2903.8万吨,占已采购量的78.4%;阿根廷和乌拉圭大豆共801.5万吨,占已采购量的21.6%;美国大豆采购量为0。”侯雪玲称。
与此同时,9月22日,阿根廷政府公布减税法令,将某些谷物和副产品(包含大豆及豆油豆粕)的出口关税税率降低至零,临时措施于9月23日生效,并将持续到2025年10月31日或总额为70亿美元的出口销售申报。在暂停征收谷物及其制成品出口税后,全球大豆价格下跌,阿根廷现货市场成交火爆。
“从阿根廷出口销售数据来看,降税期间,累计出口销售大豆超500万吨,其中10—11月船期销售量约340万吨,170余万吨为明年6—7月阿根廷新作,这500多万吨大豆默认基本全部发往中国,我国本年度大豆供应不缺这一逻辑被进一步确定。”创元期货研究院分析师赵玉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此外,侯雪玲表示,目前我国大豆主要从南美进口,其原因,一是进口有利可图,二是南美大豆供应充足。从全球大豆FOB报价看,今年4月以来,巴西大豆并不算便宜,阿根廷大豆偶尔很便宜,大部分时候美豆价格最便宜。不过,要是算上国内不同大豆的进口关税,综合看,巴西大豆的进口榨利最好,所以采购量最大。
美豆出口销售旺季不旺
值得关注的是,油厂大豆采购是商业行为,谁的压榨利润最好,油厂就采购哪个国家的大豆。对此,侯雪玲表示,近年来,随着巴西大豆扩产,不仅供应量大而且性价比高,油厂自然多采购巴西大豆,减少其他国家的采购,最终看到的结果就是美豆进口占比减少,对美豆的进口依赖降低。
据悉,2019年至今,中国对于美国大豆的进口依赖不断降低,2019年以前,我国对美国大豆的最高依存度可达40%。不过,靳晚冬表示,自2019年以后,仅在前两年巴西减产时,我国对美豆依存度保持在25%—33%之间,随后至今一直处于下降趋势,近两年已稳定维持在20%左右。
因此,我国对美豆的进口依赖降低,不是今年因贸易摩擦而发生的突然转变,而是过去几年以来一直在持续转变。相较于南美大豆,赵玉表示,由于美豆往年最主要的出口路径(对我国)被斩断,出口需求锐减,被迫以低价方式在全球寻找出口市场,美豆出口FOB价格相比巴西大豆而言更具优势。因此,其他国家并未减少对美豆的进口。而巴西大豆由于今年价格偏高,在巴西出口高峰期结束后,其他国家逐渐减少了南美大豆的进口。
对于美豆的销售,侯雪玲表示,今年美豆出口销售淡季不淡,旺季不旺。一般来说,美豆销售旺季是在每年的8—12月,销售淡季在每年2—5月。今年美豆销售淡季不淡,美豆周度销售均值大部分时候高于去年同期。7月单周销售量均值勉强持平于去年,但是8—9月美豆单周销售低于去年同期,仅能达到去年六成左右。今年7—9月的销售为最近五年来最低水平。
此外,相较于美豆,赵玉表示,南美大豆质量会略低一些,尤其阿根廷大豆,往往与美国大豆、巴西大豆存在一定的质量价差。而且从同月船期的大豆出口报价对比来看,阿根廷大豆会偏低一些。对此,侯雪玲也表示,巴西大豆品质处于正常水平,含水量高,大豆存储难度大于美豆。所以,巴西大豆到港后多选择尽快压榨,而不是存储。不过,巴西大豆含油量更高。
聚焦四季度大豆采购
值得关注的是,9月中旬新一季美豆开始由南向北收割,收获期持续一个月左右,市场预估目前收割已完成超过70%,接近尾声。对此,赵玉表示,从今年美豆生长季的优良率水平以及当时的天气情况来看,美豆的单产预估良好,纵使种植面积大幅缩减,产量预计仍能达到1.15亿吨以上,上一年度产量为1.188亿吨。
不过,赵玉表示,当前中美关系不同走向是市场关注焦点,也影响着国内外豆系价格的走势。若美豆进口关税维持现状,叠加新季美豆即将上市,收割压力或令CBOT美豆重回1000美分/蒲式耳以下(需单产预估保持稳定,后续无大幅下调情况);若美豆重返中国市场,对CBOT大豆价格会有明显提振,但在当前全球大豆供应过剩以及巴西新作继续扩种的情况下,反弹幅度比较有限,短期难以回到成本线以上。
与此同时,靳晚冬也表示,从本年度来看,美国大豆基本处于历年产量高位,单产达到历年最高水平。由此看来,高产量背景下,美国大豆需求端缺乏有效增量,出口需求不断被其他国家挤占,最终期末库存或将维持中性偏高水平,进而导致美国大豆价格在年内表现低迷。后续来看,美豆新一季作物或将缺乏其最大需求国中国的采购,美国大豆期货价格将表现弱势,在巴西新作上市后可能存在继续下跌风险。
针对四季度美国大豆价格走势,侯雪玲表示,市场交易重点是需求预估,首先,关注中美等大国关系变化,中国何时能再打开美豆的进口利润窗口。其次,关注美国生物柴油政策,尤其是2026—2027年的生柴扩张预期何时兑现,这将影响美豆的压榨需求前景。因此,美豆价格预计仍会处于底部盘整状态,等待需求走出泥潭。
与此同时,国内豆粕方面,侯雪玲表示,市场交易弱现实和强预期。我国预计四季度大豆到港量2453万吨,同比增加140万吨。豆粕高供应格局预计将持续到年底。需求方面,饲料消费处于旺季,但近期生猪、鸡蛋等价格低迷,市场担忧会出现“养殖加速出栏,不利于饲料消费”的局面,关注实际情况。若上述担忧兑现,豆粕四季度宽松局面将加剧。对于明年一季度,由于11月—1月船期的压榨利润较差,油厂采购积极性低,对应一季度大豆到港压力减轻,供需格局预计将改善。
靳晚冬也表示,国内大豆方面,受制于现实端的高库存压力,下方存在买船成本支撑,四季度整体保持区间宽幅震荡;内盘豆粕由于前期国内大豆供应缺口交易逻辑在阿根廷短暂开放出口后边际削弱,同时在巴西大豆种植顺利背景下,国内豆粕或将表现弱势震荡,但在进口大豆成本支撑下,下跌空间有限。
责任编辑:帅可聪 主编:夏申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