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副教授被转岗当保安,工资还涨了几百? 教师转岗当保安工资受影响吗 浙江副教授转岗当保安新闻
创始人
2025-10-21 18:43:39
0



出品丨花朵财经观察(FF-Finance)

撰文丨华见

最近,一则小红书帖子近期引发全网热议:一位拥有华五本、QS前50博士学历的浙江某高校副教授,因入职五年后考核未通过,从教学科研岗转岗为校园保安。

更具戏剧性的是,她透露保安岗位工资到手比此前副教授月薪还高了800元。



这事儿看着有点荒唐,却像一面镜子,照出了中国科研教育体系里的不少问题:“非升即走”制度执行走样、“重科研轻教学”的评价标准、科研人员日子不好过和国家科技进步之间的矛盾。

透过这个具体案例,我们更该理性看看中国科研圈子的现状——不用否定成绩,也别回避问题,关键是搞懂这背后的发展逻辑。

PART.01

评价体系的失衡

这位副教授的经历不是独一份,她遇到的难题,很多高校科研岗的人都感同身受,每个细节都戳中了年轻科研人员的痛处。

根据她的“爆料”,入职时,学校给的条件听着很诱人:不用做博士后,直接引进当副教授,给50万安家费、一入职就有编制,还承诺“没有非升即走的压力”。

可真入职后,情况就变了:50万安家费要分10年发,还得签8到10年的服务协议,要是中途辞职,得把钱全额还回去。实际每个月到手就4000块左右,年终绩效也不到6000块。很多网友称:“在杭州这样的城市,这点收入连维持基本生活都费劲。”

事实上,核心问题在于考核。虽说没有“非升即走”的规定,但学校还是设了“五年大考”,没通过就得转到后勤岗。

她既要上不少课,还得完成不低的科研指标,加上时不时的行政杂事占了不少时间——这种“三头忙不过来”的状态,不少高校教师天天都在经历,最后考核没过转成保安。

类似的事儿在高校里还有不少。

中部一所211高校的副研究员刘明,入职时带着1篇大子刊论文、2篇一区论文的硬实力,可3年考核期里没拿到项目,结果80万安家费扣完税实际到手只剩不到8万,还因为违约赔了14万,最后还是靠老院长帮忙,才转到学院的仪器平台做管理,每个月工资不到8000块。



34岁的特聘研究员王淼淼更无奈,每周要上20节课,连做科研的时间都挤不出来,长期焦虑之下查出了肠道肿瘤,病好后才下定决心离开学术圈,去药企做了技术顾问。

这些个案的共性,指向同一个问题——当前高校评价体系中“重科研轻教学”的失衡。



即便标注为“教学岗”的教师,职称评定也需发表一定数量的学术论文,导致“教得好不如写得好”“课上得再好,没论文也白搭”的现象普遍存在。

教学成了“副业”,科研成了“硬指标”,而行政事务又像“额外负担”,最终让很多教师陷入“什么都要做,什么都做不好”的困境。

PART.02

724万人的队伍,撑起科技进步

有人拿这个案例说“科研人员太多了”“科研人员不值钱”,其实这是对中国科研圈子的片面看法。

如果把目光从个人放到整体,会发现另一番景象:中国科研人员数量已经连续12年全世界第一,这支庞大的队伍,正是中国科技能进步的核心支撑。

根据科技部的数据,2023年中国研发人员总量(按全时工作量折算)有724万人年。这个数字是什么概念?差不多全球每4个研发人员里,就有1个是中国人。另外,英伟达CEO黄仁勋还提到:全球一半AI人才是中国人。

从改革开放初期“缺人才”到现在“数量全球第一”,中国用了四十多年,建成了全世界规模最大的研发人才队伍。

这支队伍的实力,已经体现在实实在在的科技成果里。“天宫”空间站持续在太空运行、“嫦娥”“玉兔”探索月球、“奋斗者”号深潜马里亚纳海沟、高铁里程突破4万公里、5G基站数量占全球60%以上……这些“大国重器”和改善民生的科技突破,背后都是几百万科研人员一步步攻关的结果。



更值得关注的是,这支队伍的结构还在不断优化。“十四五”以来,做基础研究的人才从2021年的47.2万人年增加到2023年的57.5万人年;高被引科学家(被引文献次数很多的科学家)数量从2021年的935人次涨到2024年的1405人次,占全球总量的五分之一。

而年轻科研人员更是成了主力,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里,45岁以下的项目负责人占了43.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0%的项目由45岁以下的人承担,像“嫦娥”探月、人工智能这些领域的团队,平均年龄甚至不到35岁。

PART.03

个案值得同情,但需理性看待

大家可能会问一个关键问题:“为啥感觉中国很多科研人员水平一般,可中国科技进步又快又强?”答案其实藏在“靠基数选人才”里。

科技要进步,得有“庞大的基数”才能选出“顶尖人才”。科研不是“一个精英单打独斗”,而是“一群人一起协作”。就像培育好种子,得先种上上万颗,才能选出几株抗病虫害、产量高的品种。

中国724万人的研发队伍,本质上就是为科技突破建的“人才蓄水池”——就算只有1%的人能做出顶尖成果,也需要有7万名高水平科研人员支撑,这个数量比很多国家的研发人员总数还多。

放眼整个世界,都是这样的状态,美国、德国、日本等皆如此。



近年来,中国在科研领域的投入和成果正以惊人的速度发展。

那些看着“水平一般”的研究,其实也在为创新打基础。比如材料科学领域,90%的论文都是在优化现有材料的参数,可正是这些“小改进”,最后才促成了石墨烯、高温超导材料这样的“大突破”。

生物医学领域,很多重复实验看着像“白费劲”,却为mRNA疫苗、CAR-T疗法这些颠覆性技术积累了数据。

人工智能领域,早期不少“跟风”的研究,也为后来的ChatGPT、大模型技术铺了路。没有“量”的积累,就不会有“质”的突破。

目前,中国正从“科技大国”往“科技强国”转型,这个过程中,难免会出现“速度”和“质量”暂时不匹配的情况,这就是所谓的“发展中的阵痛”。

比如之前“只看论文”的评价标准,一开始是为了快速提升科研人员的学术眼界,现在已经在调整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搞“去帽子化”改革,高校试点“分类评价”,不再用“一把尺子量所有人”;科研经费“包干制”、“揭榜挂帅”这些新方式,也在让科研人员更专注解决实际问题。

那位从副教授转岗当保安的老师,她的遭遇确实值得同情,但更该把这事儿当成“改革的警示”。

如果考核制度得更灵活,给科研人员“试错的空间”;评价标准得更多元,不能只看论文数量;保障机制得更完善,让科研人员“不用为生活操心”。那高校教师的“幸福指数”是不是会高一些?

事实上,这样的调整已经在推进了——从2024年开始,不少高校取消了“非升即走”的“一刀切”政策,改成“长聘+短聘”结合;有些省份提高了科研人员的基本工资,把安家费的发放时间缩短到3到5年。

看中国的科研圈子,不能只盯着“副教授转保安”这样的个案,也不能忽视“低质量论文”这样的问题,但更要看到724万研发人员的韧性,看到“天宫”“嫦娥”背后的创新活力,看到评价体系不断优化的努力。

这不是“非黑即白”的事儿,而是“在发展中解决问题”的过程。

就像经济转型需要时间,科研体系的完善也得有耐心。等我们的研发队伍从“数量多”变成“质量高”,评价体系从“看论文”变成“看成果”,科研人员能安下心来搞研究,中国科技才能真正从“跟着别人跑”变成“领着别人跑”。

而那位转岗保安的副教授的故事,或许会成为这段转型期里,一个值得记住的“警示信号”——它提醒我们,科技进步的最终目的,不只是造出“大国重器”,更要让每一位科研人员都能得到尊重,实现自己的价值。


*本文基于公开资料撰写,仅作信息交流之用,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即墨黄酒股权遭冻结!青岛啤酒6... 一场抢夺消费者的混战即将打响。作者 | 方璐编辑丨于婞来源 | 野马财经从1993年6月股份制改组算...
V观财报|澄星股份江阴工厂因火...   中新经纬10月21日电 澄星股份21日公告,江阴工厂暂时停产。  澄星股份公告截图  澄星股份称...
锐捷网络:前三季度净利润同比增... 新京报贝壳财经讯 锐捷网络(301165)10月21日披露2025年三季度报告,公司第三季度实现营业...
天坛生物:近日正式开展人凝血酶... 新京报贝壳财经讯 天坛生物(600161.SH)10月21日公告称,公司下属国药集团武汉生物制药有限...
米奥会展:拟以5100万元设立... 新京报贝壳财经讯 米奥会展10月21日公告,公司计划以自有资金5100万元与Panex WD Int...
温氏股份:拟每10股派发现金3... 新京报贝壳财经讯 10月21日,温氏股份公告,2025年前三季度实现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52....
中船科技:全资子公司拟预挂牌转... 新京报贝壳财经讯 中船科技10月21日公告,公司全资子公司中船风电计划在产权交易所预挂牌转让其持有的...
一财社论:好的治理需遵循利益相... 最近证监会修订《上市公司治理准则》(下称“治理准则”),这份将自2026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的法规,...
杀疯美国的老头乐之王,要IPO... 热闹的港股,要迎来一位超魔幻玩家。作者 |云帆来源 |投资家(ID:touzijias)热闹的港股,...
第三季度,每天净赚2个亿!宁德... 10月20日晚,宁德时代(300750.SZ)发布2025年第三季度报告。报告显示,公司当期营收、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