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场上风云变幻,有时候看似板上钉钉的交易,也可能在最后一刻戛然而止,最近,山东首富、歌尔股份董事长姜滨,就亲手按下了一笔近百亿收购案的“终止键”。
10月17日晚,歌尔股份发布公告,正式宣布终止收购香港老板钟剪旗下两家公司的股权。消息一出,市场一片哗然。
要知道,两个多月前,双方还在一片看好声中对外公布了这笔交易的初步意向。当时媒体纷纷用“山东首富买到宝”“香港大佬套现百亿”来形容这场合作,仿佛一切已是水到渠成。
根据当时的披露,这笔交易作价约95亿元人民币(约104亿港元),若能顺利完成,将显著增强歌尔股份在精密零部件领域的实力,进一步扩大其市场规模和盈利能力。
然而,谁都没想到,就在大家以为“只差临门一脚”的时候,姜滨果断取消了订单不买了,让这场近百亿的交易随风而去。
很多人可能会疑惑:明明是两个多月前就公布的收购,怎么突然就黄了?
其实,如果我们把上市公司收购资产的过程,比作普通人在菜市场买菜,就很容易理解其中的逻辑。
你想买一把青菜,先问价,再看货,接着砍价,最后才掏钱。而姜滨和钟剪的这笔交易,其实只走到了“问价”这一步。
根据歌尔股份7月的公告,双方当时达成的仅仅是“初步意向”,连书面协议都没签。
那95亿元的收购价,也只是一个预估数字,最终成交价还要看后续尽职调查和谈判的结果。
换句话说,这就像你在菜市场问了一句“这菜多少钱”,卖家报了个价,你点点头说“我考虑一下”,但旁边围观的人已经开始传:“他要买了!”
在A股市场,上市公司一旦有重大资产收购意向,按规定必须及时披露。
而以往大多数案例中,这类意向最终都会落地成真。正因如此,市场才会理所当然地认为,姜滨和钟剪的这场交易已是“板上钉钉”。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姜滨突然踩下刹车?
从公开信息来看,钟剪手中的两家公司并非“劣质资产”,业务也与歌尔股份高度互补。它们2024年预计营收约91亿港元,接近歌尔股份同类业务的六成,实力不容小觑。
问题很可能出在“价格”上。
上市公司收购资产,定价通常不只看营收,更看重利润。常用的评估方法有两种:一种是看净资产,另一种是收益法。后者类似于股市中的“市盈率”,以企业年度利润为基础,再根据行业前景、成长性等因素给出一定的溢价倍数。
换句话说,你一年赚1个亿,我可能愿意用10个亿买你,但如果我觉得你只值8个亿,你却坚持要12个亿,那这生意就谈不拢。
从姜滨的作风来看,他绝不是个会为“面子”而牺牲“里子”的人。如果尽调后发现对方要价过高,或者利润支撑不了估值,他完全有可能果断放弃。
毕竟,钱还在自己口袋里,主动权就在自己手里。
说到姜滨,很多人可能只知道他是“山东首富”“歌尔股份董事长”,但很少有人了解他这一路走来的商业历程。
姜滨是山东威海人,1987年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毕业,之后进入潍坊无线电厂做技术员。和很多技术出身的创业者不同,他不仅懂产品,更懂市场。
1990年,他和几个同事凑钱办了一家微麦克风厂,但由于市场不成熟,最终以失败告终。不过,这次经历让他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2001年,中国手机用户突破1亿大关,姜滨看准时机,创办了歌尔股份的前身——怡力达电声。这一次,他不再做成品麦克风,而是转向上游零部件。这个精准的定位,让他在行业里迅速站稳脚跟。
2003年,蓝牙耳机初现苗头,姜滨第一时间切入,仅用两年时间就把歌尔打造成中国蓝牙耳机第一品牌。2008年,歌尔股份成功上市。
真正让歌尔实现跨越的,是搭上苹果这艘大船。2011年,歌尔成为苹果蓝牙耳机和麦克风的核心供应商,营收从20多亿一路飙升至百亿规模。
2013年,姜滨以375亿元身家跻身胡润百富榜前十,成为山东首富。
然而,代工生意虽然稳定,利润却越来越薄。姜滨很早就意识到,歌尔必须向上走,深耕精密零部件。这也是为什么他近年来不断在这一领域加大投入,甚至不惜出手95亿收购香港老板的公司。
这场交易的终止,对双方可能都有遗憾,但对姜滨来说,只是暂时失去了一个扩充自身战力的机会,毕竟钱在兜里,不怕买不到需要的。
而对于香港老板钟剪来说,则是95亿的变现计划黄了,什么时候再有这样的机会,不确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