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记者 郝亚娟 秦玉芳 上海、广州报道
近日,宁波银行宣布,拟全额赎回1亿股非公开发行优先股,赎回规模高达人民币100亿元。宁波银行的这一动作并非孤例。
《中国经营报》记者注意到,已有多家银行陆续调整或赎回存量高息优先股,折射出银行业在净息差持续收窄、盈利压力加重的背景下,正积极推动资本工具置换,以优化负债成本、提升资本效率。
中国银行研究院银行业与综合经营团队主管邵科表示,当前,银行净息差持续收窄,主要表现为资产收益率不断下行,而负债成本率下降幅度相对有限。在此背景下,银行业优化资金来源成本的动机较为强烈。不过,优先股的规模较小,对整体资金来源的成本优化空间相对有限。
高息股赎回势起?
宁波银行发布公告称,拟于2025年11月7日全额赎回1亿股非公开发行优先股,赎回规模达人民币100亿元。该优先股每股面值100元,代码为“140007”,简称“宁行优02”。
据悉,此次赎回的优先股为宁波银行于2018年11月非公开发行,发行规模为100亿元,票面股息率为5.30%。自2023年11月7日起,“宁行优02”第二个计息周期的票面股息率调整为4.50%。
无独有偶,工商银行也于2025年9月23日完成29亿美元优先股的赎回。近期,已有多家银行陆续调整或赎回存量高息优先股。
某股份银行相关业务人士表示,近期赎回的优先股多为2020年前后发行的,利率普遍在4%以上,融资成本较高。因此在当前市场利率持续下行的背景下,综合考虑资本结构、监管要求和未来的再融资计划,部分银行选择赎回优选股仍是更优选择。
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首席专家、主任曾刚进一步强调,近期银行主动赎回高息优先股,确实反映出银行业在推动资本工具置换。曾刚表示,当前银行净息差持续收窄,盈利压力较大,优化负债成本成为重中之重。高息优先股多数发行于2014—2016年,彼时市场利率较高,目前赎回后以较低利率工具(如二级资本债等)替换,有助于降低资本成本、提升ROE。
邵科指出,部分银行调整或赎回高息优先股,主要目的是顺应市场利率下行趋势发行适宜定价的资本工具,置换之前发行的高息资本工具,从资金来源端一定程度上缓解净息差收窄的压力。银行可以通过新发优先股或者发行永续债等其他成本更低的资本工具多渠道补充资本,优化资本结构,一定程度上降低资本市场的承接压力。
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特聘高级研究员任涛强调,近年来,随着广谱利率的下行,降低负债成本成为商业银行的主要选择,永续债、优先股等在内的资本补充工具在成本上的劣势便会凸显出来。初步统计看,上市银行原先发行的优先股股息率普遍位于3.6%—6.75%之间,平均高达5.04%,远远高于永续债利率,使得同作为其他一级资本工具的优先股劣势愈加明显,故从降低负债或权益成本的角度考虑,银行业确实有调整或赎回优先股的动力。
“目前国内差不多有30家左右的上市银行发行了优先股,规模在1万亿元人民币左右,故其对行业整体负债成本的影响其实并不大,但对单家银行的影响则要具体看。”任涛指出。
综合来看,尽管资本工具置换在单家银行层面有助于降低资本成本,但由于优先股等工具在银行总负债中占比较低,其对行业整体负债成本的优化空间有限。未来,银行需在监管要求、市场接受度和资本结构优化之间寻求平衡。
资本补充工具置换仍需谨慎
从市场表现来看,随着存量高息优先股逐步到期,部分银行开始转向发行利率更低的资本债券,如二级资本债、永续债等。
受访人士指出,当前市场环境为银行发行新型资本工具提供了有利条件,但投资者风险偏好的分化以及监管审批的不确定性,使得银行在推进资本工具置换时需更加审慎。未来,银行需根据自身信用状况和市场情绪,灵活调整资本补充策略,以实现成本优化与风险控制的平衡。
曾刚表示,随着高息优先股逐步到期,发行成本更低的二级资本债券有望成为银行业的主流趋势,一方面可以缓解净息差收窄压力,另一方面也顺应政策支持和市场利率下行的结构性变化。目前国内银行间债券市场流动性充裕,信用利差较窄,为银行低成本补充资本提供了有利环境。
任涛进一步指出,在降低负债成本的大方向下,目前存款与同业负债利率的下降已经进入拉锯阶段,资本工具类负债成为下一步的努力方向,这种情况通过置换或调整等方式降低资本工具类债券的利率成为多数银行的选择,这对那些负债成本具有较大挑战的银行来说尤其如此。
然而,曾刚强调,银行大规模发行新型资本工具仍需关注以下方面:一是监管审批的节奏,二是投资人对银行信用的信心。在投资者层面,风险收益偏好已明显分化。受部分银行信用事件影响,投资者对银行资本工具的风险补偿要求上升,更倾向于优质大行和资本实力强的股份行,对部分中小行的再融资工具,则要求更高收益率,对于结构性条款(如赎回权、减记/转股等)亦趋于谨慎。因此,银行需在工具创新与投资人信心之间进行合理平衡。
(编辑;杨井鑫 审核:何莎莎 校对:颜京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