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A股一家公司出名了!
不是因为它发布了什么革命性产品,也不是业绩爆雷,而是它又一次推出了高达10亿元的定向增发方案。
而大家发现,这家公司账上明明还“躺”着约14亿元的闲置资金。
一边是充沛的现金储备,一边是频繁的融资动作,这不禁让市场产生疑问:它到底是真的缺钱,还是纯粹定增上瘾?
这家出名的公司就是被称为“数字政务一哥”的数字政通。
数字政通最近召开董事会,全票通过了一项定增议案,计划向股民融资10亿元。消息一出,股吧里顿时炸开了锅。
也许有人说,定增又不是针对股民的,怎么说是向股民融资呢,我想问,最后这定增的股票卖给谁?
不少投资者直言“看不懂”。毕竟根据2025年上半年的财报,数字政通账上的货币资金有6.58亿元,另有约7亿元的可交易金融资产——这两项加起来,相当于公司手握约14亿元的“类现金”资产。
更关键的是,公司整体负债仅5.5亿元,利息收入还相当可观——2024年,光靠这些闲钱理财,数字政通就赚了1400万元利息。
明明“不差钱”,为什么还要向市场伸手要10个亿?
根据定增预案,这10亿元将主要用于五个系统项目的开发,另外有2亿元用于“补充流动资金”。这个说法让不少股民感到困惑——账上那14亿元,难道不能流动吗?如果真缺钱,为什么不先用自有资金投入项目,等项目启动后再用融资置换?
有投资者直言:“这给人的感觉是,如果融资成功,项目就做;如果融不到,项目是不是就不做了?”
事实上,这已经不是数字政通第一次进行定向增发。
回顾其融资历史:2010年IPO募资之后,公司在2017年、2020年又分别进行了两轮定增,募资额分别为5.38亿元和6亿元。如果算上本次的10亿元,其从A股市场累计融资金额将接近30亿元。
相比之下,数字政通上市14年以来的累计分红金额仅为2.57亿元。融资多、分红少,这也成为部分投资者诟病的一点。
更值得玩味的是,公司账上长期保持高额现金。有分析指出,目前账上的14亿元中,有相当一部分就来自于前几次的募资。一边是钱没花完,一边是继续融资,这种操作难免让人怀疑公司是否对股权融资“上了瘾”。
数字政通的主营业务,正如其名,聚焦于数字政务与智慧城市平台的开发与运营。根据官网数据,其在地级以上城市的数字化管理市场占有率超过70%,在省级和直辖市平台中更是高达85%以上。
这个份额是什么概念?基本上可以说,它已经成为国内城市数字化管理领域的“官方指定供应商”。
当然,这离不开数字政通独特的背景与基因。
创始人吴强华早年毕业于北京林业大学,之后被分配到原住建部下属的北京建设电子信息工程公司担任研发工作。在这家具有浓厚政府背景的企业里,他一干就是近十年,从普通工程师一路做到技术部经理。
这段经历,让他对政务信息化的需求理解得非常透彻,也积累了丰富的政府资源。
2001年,吴强华辞职创业,与几位同事共同创立数字政通。仅一年后,公司就承接了“北京市规划与国土资源管理电子政务系统”的开发任务,一举打响知名度。
2003年,数字政通成为北京东城区“网格化城市管理课题组”成员。所谓“网格化管理”,简单来说,就是把城市划分为若干个小片区,每个片区配备专职管理员,负责实时监督、上报、处理各类城市管理问题。
这套系统后来成为行业标准,并从2005年起在全国分批试点推广。数字政通也顺势成为住建部“数字化城市推广工作领导小组”的成员单位,参与制定多项行业标准。
除了系统开发,数字政通还提供运营服务。早在2009年,公司就在全国150个城市部署了约7000名网格信息采集员——这些人并非政府雇员,而是数字政通的员工。
数字政通不仅做软件,还深度参与城市管理的落地执行,这种“系统+运营”的模式,构筑了其难以复制的护城河。
从业绩来看,数字政通自2010年上市以来,每年都保持盈利,年均净利润超过1亿元。这样的赚钱能力,在A股科技公司中算得上稳健。
既然如此,为什么还要一而再、再而三地融资?
有股民说得很直接,上市公司通过股权融资获取资金,零成本、不用还,何乐而不为?尤其在注册制背景下,定增审批流程简化,上市公司融资更为便捷。
不一定对,但不无道理,或许真的就是定增上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