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驾驶,扎堆回港IPO!
作者 |笔锋
来源 |投资家(ID:touzijias)
自动驾驶,扎堆回港IPO!
近日,证监会一纸备案公告,让沉寂已久的自动驾驶赛道再次沸腾。
小马智行(PONY.US)正式获批境外上市备案,拟发行不超过1.02亿股普通股赴港上市,几乎同一时刻,师出同门的文远知行,也拿到了IPO入场券。小马智行与文远知行双双获批赴港IPO,意味着两家公司正式开启争夺“Robotaxi港股第一股”新赛段。
巧合的是,小马智行创始人彭军、楼天城与文远知行创始人韩旭,均出身百度自动驾驶部门,可谓师出同门、路径相近,技术路线几乎同步,连商业化节奏也旗鼓相当。这不仅是一场资本动作,更是一场智能出行未来的实力较量。两家公司在2024年分别登陆纳斯达克,如今再度回归港股,意味着它们正尝试构建“美+港”双重上市架构,将资本故事延伸到更贴近产业落地的市场。
如今,这对“百度系”师兄弟,从硅谷到香港,再次在港股赛道同台对决,既是商业竞争,也是中国自动驾驶产业迈向成熟的重要信号。
一
很多人不解,去年11月,小马智行刚在纳斯达克完成上市,成为当时年末最大赴美IPO。如今,时隔不到一年,为何又要奔赴港股?
美股投资人对自动驾驶的理解,仍停留在技术幻想与商业验证的灰色地带,尤其在特斯拉FSD尚未彻底跑通盈利模式的背景下,二级市场对无人驾驶企业普遍定价保守。小马智行在美国资本市场的定价逻辑,更多被当作“AI概念股”,估值锚点被拉低,流动性有限。
相反,港股投资者更熟悉中国智能制造、出行生态和产业政策导向,能看懂小马智行的商业逻辑和政策空间。尤其在中国自动驾驶逐步进入商业化运营阶段、Robotaxi牌照不断放开、地方开始批量采购自动驾驶解决方案的当下,港股市场的产业认知与估值体系,显然更匹配。
从资本结构看,小马智行的股东阵容,决定了它必须在中美之间保持估值平衡。其背后投资方包括丰田、广汽、IDG、云锋基金等中外资本,早期美资主导使其赴美IPO成为自然选择,但如今,中国市场正成为自动驾驶的核心落地场。随着政策红利释放、地方车队运营商业化提速,小马智行超过70%的收入和试点项目均来自国内。换言之,公司估值增长的实际驱动力已经转移到中国,而港股二次上市,恰是将估值重心回归真实增长市场的一步。
此外,这一动作也与整个行业的资金周期相关。AI概念退烧、自动驾驶资本回归理性,一级市场对烧钱模式的容忍度下降,企业迫切需要稳定的资本通道。尤其是港交所新规对“科技创新企业”估值容忍度提升,小马智行这类仍在亏损期但具备技术壁垒的公司,更容易被纳入长期布局的机构投资组合中。
小马智行的港股再上市,并非一次简单的再融资,而是一次资本结构与估值体系的再匹配。它意味着中国自动驾驶企业的价值判断权,正在从华尔街回流到亚洲市场。对于小马智行而言,这既是延续融资逻辑的必然选择,也是主动重塑市场认知的战略布局。
三
彭军和楼天城这两位清华校友,无疑是小马智行的灵魂人物。
彭军曾任百度自动驾驶首席架构师,拥有斯坦福博士背景和谷歌创始人奖的加持,在算法和系统架构上积累了深厚经验。85后楼天城则是“中国编程第一人”,连续11年蝉联TopCoder中国区冠军,两次问鼎谷歌全球编程挑战赛,并成为百度最年轻首席架构师,被业内称为“楼教主”。两人结合技术实力与编程天赋,为小马智行打下了无人驾驶的硬核基础。
2016年,两人一拍即合,决定联手创业,成立了小马智行,目标直指全栈L4级自动驾驶,誓言打造能够在各种环境下自如驾驶的“虚拟司机”,实现真正的无人驾驶。为此,他们在全球设立研发中心,汇聚顶尖人才,不断攻克技术难题。清华学霸的“技术底气”很快显现,2017年3月拿到美国加州路测牌照,10月就在广州落地研发中心。成立两年后,小马智行便推出中国首个Robotaxi服务,在国内引发轰动。
这份底气,曾让红杉果断领投天使轮,此后更是三位合伙人亲自跟进项目,连人才招募都亲自站台。到2020年丰田领投时,小马估值已从天使轮的9000万美元飙升至30亿美元,8年累计融资超13亿美元,投资方从国央企到中东主权基金排起长队。
在合作布局上,小马智行与丰田、北汽、广汽、上汽、一汽等顶级车厂建立紧密合作,同时与国内主要网约车平台形成广泛联盟,为Robotaxi和Robotruck大规模运营提供全链路支撑。如今在北京亦庄、上海嘉定、广州南沙,小马智行的Robotaxi已经悄然融入城市的交通脉络,超过500辆的自动驾驶车队,每天在这些城市的街道上穿梭,提供高频次、可靠的自动驾驶出行服务,累计路测里程近4000万公里。同时,小马智行的Robotruck自动驾驶卡车在物流领域开辟新赛道,190多辆车队累计运输超过7.67亿吨公里,展示了在乘用车与货运双领域的技术和商业落地能力。
资本层面,小马智行同样步步为营。2022年至2024年上半年,公司累计营收已超过1.65亿美元(约12亿元人民币)。去年,小马智行在纳斯达克上市,成为年度最大赴美IPO之一。如今,不到一年,它再次奔赴港股,试图构建“美+港”双重上市架构,开启争夺“Robotaxi港股第一股”。
两位清华大牛,用技术打磨产品,用商业验证模式,用资本放大影响,如今又将敲响港股IPO的钟声。
三
不过,这场比赛并非独角戏。
当小马智行备案消息披露的同时,文远知行几乎紧随其后,也拿到了港股IPO入场券。两家公司出身同一“百度系”技术圈,创始团队有渊源,彼此之间既是竞争者,也像镜像对照。数据同样引人注目:小马智行最新季度营收1.54亿元,文远知行1.27亿元,增速均超过60%。这种同步增长背后,是整个自动驾驶行业正处在爆发前夜。
但表面的相似之下,两家走出了不同的商业化路径。小马智行选择深耕Robotaxi,将全部精力投入出行服务的打磨;文远知行则布局五大产品线,从出租车到环卫车,多赛道同时发力。不同的策略,反映了创始团队对未来的不同判断。在同一城市,两家公司可能不会完全正面交锋,而是在“边缘”场景频繁交错。谁能在细分场景实现高频应用与可观利润,就可能形成稳固的盈利支撑。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营收在增长,但两家公司仍处于亏损状态。小马智行最新季度净亏损5330万美元,文远知行调整后净亏损3.01亿元。这恰恰暴露了自动驾驶的现实:技术已成熟,但商业化还在爬坡。正因如此,港股IPO显得格外迫切。自动驾驶是一场马拉松,持续资金投入至关重要。港股不仅提供新融资渠道,更贴近中国市场,能更有效支撑本土商业化扩张。
在资本市场,两家公司均背负“百度系无人驾驶后起者”的标签。这一标签,有利于建立信任,吸引投资方、政策与生态合作资源,它可以给初期进入者一种“身份背书”的加成。但同时也意味着,一旦被捆绑比较,彼此成绩和失误容易被拿来对比。
另一个看点是“港股第一张Robotaxi股”的争夺。资本市场上,第一名的标签,往往能带来不小的溢价、宣传效应、媒体资源、投资者关注度。谁先出发、谁先上市,就有可能锁定部分资金与目光。
但第一并非终点,它只是进入市场的一张门票,在这条赛道上,耐力与节奏才是关键。谁能拨开市场焦虑,赢得资本耐心,把亏损压缩到估值可接受范围,谁就能在全球拓展与本土落地之间找到平衡,在赛道中后期形成盈利动力与商业延展路径。
此刻,他们的每一步,不仅关乎自己成败,也关乎中国在全球无人驾驶这一赛道上的话语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