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英国智库Z/Yen集团与综合开发研究院(中国·深圳)共同发布“第38期全球金融中心指数报告(GFCI 38)”。
红星资本局了解到,全球金融中心指数自2007年首期发布以来,每半年更新一次,已成为国际金融界密切关注的金融中心发展“晴雨表”。
本期GFCI报告共有120个金融中心进入榜单,全球前十大金融中心排名依次为:纽约、伦敦、香港、新加坡、旧金山、芝加哥、洛杉矶、上海、深圳、首尔。
红星资本局注意到,成都作为中西部城市,在中国内地金融中心排名中位列第6名,全球排名第38位;而在金融科技专项上的排名,成都在内地城市中仅次于“北上广深”。
成都与广州是内地仅有的两个实现“综合排名+金融科技排名”双上升的城市,也从侧面反映了成都在金融创新与产业融合领域的独特优势。
8年阶梯式上升
成都跻身全球前40强
该指数从营商环境、人力资本、基础设施、金融业发展水平、声誉等方面,对全球主要金融中心进行评价和排名。
除排名第三的香港外,内地金融中心表现同样亮眼。本期共有12个内地金融中心上榜,其中前六位分别是上海(全球第8)、深圳(全球第9)、北京(全球第22)、广州(全球第33)、青岛(全球第35)和成都(全球第38)。
所有上榜的内地金融中心评分均有提升,8个中心排名上升,包括广州(上升1位,全球第33)、成都(上升1位,全球第38)、杭州(上升5位,全球第58)、大连(上升4位,全球第70)、南京(上升2位,全球第74)、武汉(上升3位,全球第76)、天津(上升1位,全球第81)、西安(上升9位,全球第82)。
拉长时间来看,自2017年首次入榜以来,成都以“阶梯式”上升趋势,从初期的第79位逐步跻身全球前40强。此次榜单中,成都位列内地城市第六,仅次于“北上广深”和沿海城市青岛,成为中西部地区的金融高地。
“成都在全球金融中心指数排名的提升,得益于多方面的综合优势。”浙大城市学院副教授、中国城市专家智库委员会常务副秘书长林先平对红星资本局表示,成都作为西南地区的交通枢纽和经济中心,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辐射能力使其能有效连接中西部市场,形成强大的区域影响力。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金融发展与国资国企研究所主任研究员余鹏在接受红星资本局采访时表示,GFCI是一个结合了第三方机构评价的特征指标和全球金融从业人员问卷调查的综合性指数,且问卷调查为主要因素,因此金融从业人员的主观评价尤为重要。从近几期指数评价情况来看,成都的问卷调查得分一直处于较高水平,本期为847分(最高为1000分),高于内地多数入榜城市,因此其排名较为靠前,背后反映的是成都金融中心建设的成果被全球金融从业人员所认可。
西安上升势头最快,上海、深圳多个排名靠前
营商环境、税收等是关键指标
西安在中国城市里排名最末(全球第82),但上升势头最快。红星资本局注意到,西安连续4年入选全球金融中心且排名上升。2024年,西安金融业增加值为1268.64亿元,占GDP比重9.5%。
2025年5月,西安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西安正推进科技与金融深度融合,加快申建国家级科创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目前国家级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已批复的只有济南、长三角五市(上海、南京、杭州、合肥、嘉兴),以及北京中关村。
在本次报告的分项排名方面,上海、深圳在营商环境、人力资本、基础设施、金融业发展水平、声誉5个方面几乎全部位列全球前15位。其中,深圳金融业发展水平已达到全球第5。
报告还搭建了竞争力次级指标的排名,涉及行业包括银行业、投资管理、保险业、专业服务、政府和监管、融资、金融科技和金融市场交易。上海在其中的5个指标(银行业、保险业、政府和监管、融资、金融市场交易)中排名全球前5,深圳在其中的4个指标(银行业、投资管理、保险业、融资)中排名全球前5。
红星资本局注意到,影响全球金融中心竞争力的因素中,被提及最多的是“营商环境”。报告认为,金融中心需要透明、可预期且鼓励创新的监管,在有力与灵活性之间取得平衡。低腐败水平与健全法治是赢得投资者信任、确保公平竞争和维护国际声誉的关键。
除“营商环境”外,税收也是关键因素之一。报告认为,低企业税率、针对特定行业(如金融科技)的税收优惠与简洁税制,有利于金融中心吸引企业、人才与资本。
GFCI 38中的120个金融中心根据3个标准被划分为不同的类别,这些标准包括:这个金融中心的“联结度”、其服务的“广度”(多元性)、以及其服务的“深度”(专业性)。其中,“多元性”衡量金融中心各项业务竞争力的丰富性和平衡性;“专业性”衡量金融中心内下列行业的发展深度:投资管理、银行业、 保险业、专业服务、政府监管。
上海无论是广度还是深度,均被视为“全球性顶尖”之列。北京、广州、深圳、青岛、成都则是深度较好:北京是全球专业性较好;广州、深圳、青岛则是国际专业性较好;成都是区域专业性较好。
内陆唯一集齐三大国家级金融科技试点的城市
成都金融科技已在国内第一梯队
值得一提的是,在金融科技专项排名中,GFCI对116个金融中心进行评估。排名前二十的金融中心城市中,中美各占六席。其中,香港首次排名全球第一,深圳排名第二创下历史最好表现,纽约、新加坡紧随其后。粤港澳大湾区已有3座金融中心(香港、深圳、广州)跻身金融科技全球前十。
此外,上海(第7)、北京(第14)、成都(第16)三座城市进入该领域前二十。其中,成都在金融科技专项得分727分,在内地城市中仅次于“北上广深”。这也表明成都金融科技的发展得到国际金融界的普遍认可。
成都的金融科技实力是其进入全球金融中心前40强的关键因素之一。林先平认为,成都在金融科技发展上高度重视,在金融科技上的优势,与其科技研发实力、政府支持力度等方面均有紧密关联。
2023年,成都市委市政府将金融科技产业链纳入数字经济生态圈,金融科技成为全市28条重点产业链之一。
成都是全国唯一拥有三大交易所区域基地的城市。近年来陆续在金融科技、对外开放、金融人才等方面出台不少于30项配套政策。
成都正以数字人民币和区块链为核心的金融科技应用走在全国前列。
成都是全国数字人民币首批试点城市之一,还获批央行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试点、证监会资本市场金融科技创新试点,成为内陆唯一集齐三大国家级金融科技试点的城市。
在金融科技的布局上,成都也是屡屡争先,在全国率先开展公共出行数字人民币支付,首创养老特色场景类硬钱包。
在区块链技术应用上,成都率先在供应链金融、跨境支付等领域开展创新实践。在“2023年毕马威中国金融科技企业双50榜单”中,成都凭借8家上榜企业,首次在全国城市分布中排名第四,仅次于京、深、沪,位居中西部城市第一。
目前成都在金融科技研发水平、企业集聚数量、数字金融场景应用等方面已位居全国第一方阵。
成都金融城,交子金融科技中心。图据视觉中国
做大做强在蓉金融机构
金融因商而兴。根据成都市统计公报数据,2024年前三季度成都市金融业增加值为1969.45亿元,占全市GDP的14.3%。2024全年成都金融业增加值2311.3亿元,增长4.1%;全年A股上市公司首发募集资金30.5亿元;证券市场交易额累计22.9万亿元,比上年增长24.9%;全年原保险保费收入1356.4亿元,比上年增长8.4%。
在内陆城市中,成都优势明显。
“与重庆、西安等其他西部城市相比,成都金融业的发展优势在于资本市场服务功能更强,拥有上交所、深交所、北交所三大全国性机构西部基地,且在金融科技、绿色金融等领域具备更加突出的优势。”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金融发展与国资国企研究所主任研究员余鹏在接受红星资本局采访时表示,成都未来可着重在支持企业上市、资本市场融资以及发展特色金融领域与其他西部城市形成差异化发展。
林先平指出,成都重点发展金融科技、财富管理等新兴金融业态,重庆侧重跨境金融、物流金融等特色领域,西安则聚焦文化金融、科技金融等方向。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背景下,两地正在共建西部金融中心联盟,推动金融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实现金融资源优化配置。
虽然近年来成都在金融业上的发展势头良好,但与北上广深等城市相比,地处西部内陆的成都仍存在差距。未来如何通过金融科技进一步做强城市竞争力,仍是成都等城市所需要思考的问题。
余鹏在接受红星资本局采访时表示,未来成都还应继续加强在金融科技领域的投入与探索,积极推动本地金融科技企业发展。“比如支持新网银行发展,同时持续发挥成都数字人民币试点先发优势,鼓励在公共服务、教育医疗、批发零售、餐饮文旅、公交物流和平台交易等领域开展常态化、规模化数字人民币交易。”
“规模不足、国际化程度不高,是成都金融业发展要面临的挑战。”林先平建议,应该加快金融开放创新,争取更多跨境金融试点政策,提升国际金融服务能力。同时培育壮大本土金融机构,支持地方金融机构做大做强,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金融品牌。
“成都首先需要进一步支持在蓉金融机构做大做强,夯实成都金融对实体经济、市外区域的服务与辐射功能,例如加大对本地优质金融机构注资,支持本地金融机构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向外拓展业务。”余鹏说。
他还提到,依托成都与香港良好的金融合作关系,要紧抓香港RWA(现实世界资产代币化)发行、稳定币发行等重要机遇,支持绿色能源资产、文旅项目及衍生品、产业园区、农业资产等参与香港RWA资产发行,支持成都本地企业和机构参与香港稳定币发行。
红星新闻记者 王田
编辑 余冬梅
审核 任志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