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压震慑~
村里又出手了。
据证监会网站10月10日消息,近日,证监会对上海证券交易所主板上市公司元成环境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 ST元成”或“公司”) 涉嫌定期报告等财务数据存在虚假记载作出行政处罚事先告知。
屡屡造假
* ST元成的主业是市政园林工程。随着近些年地方土地出让收入的下降以及对地方隐性债务监管的收紧,* ST元成的业务下滑非常严重。
今年5月,因连续三年亏损,且“营业收入低于3亿元+净利润为负”,* ST元成喜提披星戴帽,随后被立案调查。
那么* ST元成是如何财务造假的呢?
一是* ST元成2020年至2022年年报存在虚假记载。2020年至2022年期间,在实际控制人组织、指使下,* ST元成通过虚增越龙山国际旅游度假区相关项目(以下简称“越龙山项目”)劳务和机械成本、虚增相应项目产值等方式,累计虚增营业成本1.58亿元、营业收入2.09亿元、利润总额5046.02万元。
此外,2022年9月份前后,公司先后收到淮阴区张棉、徐溜、三凌、南陈集、渔沟工业园区道路基础设施工程项目的结算审定单并加盖公司公章确认,但未及时根据审定结果调整财务记账金额,导致公司2022年年报虚增营业收入1416.14万元、虚增利润总额1345.33万元,分别占当期披露金额绝对值的4.33%、24.60%。
二是* ST元成2022年非公开发行股票构成欺诈发行。2022年公司非公开发行股票募资2.85亿元,非公开发行股票文件引用越龙山项目2020年、2021年营业收入等财务数据,导致公司2022年非公开发行股票文件中编造重大虚假内容,构成欺诈发行。
年报错版,完工百分比法存漏洞
为什么* ST元成能虚增应收呢?其主要钻的就是“完工百分比法”的漏洞。
“完工百分比法”是根据完工进度确认收入,确认完工进度的方法又分为产出法和投入法。
产出法根据工程的实际产出确认完工进度,比如一栋房子地基打好了,算完工10%,封顶了算完工70%。
投入法则是公司根据实际投入的成本占预计总成本的比例,来确认完工百分比。
在投入法这种核算模式下:公司产生的成本越多,就能确认越多的营业收入,相应确认越多的利润。
之所有会有这种不太合理的计算方法,原因在于产出法下有关产出指标的信息有时可能无法直接观察获得,企业为获得这些信息需要花费很高的成本,这就可能需要采用投入法来确定履约进度。
用人话说,就是工程进度这件事,除了关键节点方便且必须验收确认外,其他时候验收会增加企业成本。比如打地基,刚打了第一根桩,或者一楼的墙砌了一半,这种进度该算多少呢?所以,为了方便计算,就采用投入法确认进度。
假设工程预计成本1个亿,合同价1.5亿,已经投入了1000万,在没有达到其他关键节点的情况下,可以确认为完工了10%。而完工10%,就可以对应产生1500万的应收及500万利润。
因而,从造假难度上说,工程财务造假的难度要低一些,只需要在投入成本上动手脚,营收和利润就同步增加了。
除了财务造假,* ST元成还曾出现“年报错版”的情况。2024年5月1日,元成股份发布公告对2023年年度报告进行更正。公告显示,公司2023年年度审计报告的审计意见为保留意见,经核查发现原披露的报告因相关工作人员疏忽,创建报告时误勾选了(带有强调事项段、持续经营重大不确定性段落、其他信息段落中包含其他信息未更正重大错报说明的无保留意见),将错误版本《2023年年度报告》及《2023年年度报告摘要》提交上传。
有投资者评价,“ST元成这是要把错误进行到底啊,连年报都能出错,祝董事长要不要考虑去报个会计班进修一下?”
图片来源:评论区
1万股东何去何从
截至6月30日,* ST元成有1.015万户股东。考虑到立案的影响,股东应该会更少。
但在其财务造假期间,其股东数一度于2024年3月31日达到3.258万,近年股价的巅峰则出现在2022年12月,一度冲高至14.18元。
如今,仅有1.65元,相比峰值跌落了近90%。
7月1日,* ST元成发布公告称,公司以及公司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收到证监会《立案告知书》,因公司涉嫌年报等定期报告财务数据虚假披露,证监会决定对公司以及公司实际控制人立案。随后,公司股价一路下跌。截至10月10日收盘,7月1日以来公司股价下跌52.99%。
而恰恰是2020-2022年,审计* ST元成的事务所一年一换,与此同时天健、致同、中兴财光华三家不同的事务所对年报出具了标准无保留意见。
此外,2022年* ST元成非公开发行股票募资2.85亿元,保荐机构为海通证券。
相关机构是否需要为* ST元成的财务造假负责,负责到什么程度,有待监管信息的释出。
结语
* ST 元成的财务造假案,堪称行业下行压力下上市公司 “铤而走险” 的典型缩影。从市政园林主业受地方财政收紧冲击,到为掩盖经营颓势连续三年虚增营收利润、借非公开发行股票实施欺诈发行,再到低级的 “年报错版” 暴露公司治理的混乱,其一系列操作不仅击穿了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底线,更将资本市场 “三公” 原则置于无物。
财务造假没有 “擦边球”,信息披露不容 “小聪明”,任何试图通过虚假手段粉饰业绩、侵害投资者利益的行为,终将付出沉重代价。
免责声明(上下滑动查看全部)
任何在本文出现的信息(包括但不限于个股、评论、预测、图表、指标、理论、任何形式的表述等)均只作为参考,投资人须对任何自主决定的投资行为负责。另,本文中的任何观点、分析及预测不构成对阅读者任何形式的投资建议,亦不对因使用本文内容所引发的直接或间接损失负任何责任。投资有风险,过往业绩不预示未来表现。财经下午茶力求文章所载内容及观点客观公正,但不保证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等。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