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国庆假期刚刚落下帷幕,社交媒体上关于“鸡排哥”的话题热度却依旧居高不下。从热搜频登到全网刷屏,从“全家上阵”到“凌晨收摊”,这位来自江西景德镇的小摊主,以一块外焦里嫩、香气四溢的鸡排,点燃了整座城市的旅游热情。
数据显示,今年国庆期间,景德镇酒店入住率同比上涨超过三成,游客接待量创下历史新高,而这一切的“流量密码”,竟源于一个不起眼的街边小吃摊。
这不禁让人发问,在淄博烧烤、天水麻辣烫、重庆荣昌卤鹅等“网红城市”相继经历“爆红—降温—沉寂”的轮回后,景德镇是否能凭借“鸡排哥”现象,真正打破“网红城市火不过三年”的魔咒?
流量背后的治理智慧
近年来,随着短视频平台的迅猛发展,城市营销进入“注意力经济”时代。一个偶然的爆点,如淄博的烧烤、天水的麻辣烫,便能在短时间内引爆全国关注,带动人流、物流、资金流的集中涌入。这种“现象级”热度往往能在短期内显著拉动地方经济:餐饮爆满、酒店涨价、景区人山人海,文旅收入实现翻倍增长。
然而,狂欢之后,冷静的现实也随之而来。许多“网红城市”在经历短暂的高光时刻后,迅速陷入“流量退潮”的困境。游客新鲜感消退,服务跟不上预期,城市管理滞后,最终导致口碑下滑,热度难以为继。例如,某地因特色小吃走红后,因商家哄抬物价、服务质量下降、交通拥堵等问题频发,被网友吐槽“去了一次,再也不想去了”。这种“昙花一现”的发展模式,暴露出当前部分城市在应对流量时的短视与被动——重“引流”轻“留客”,重“热度”轻“深度”。
“网红城市火不过三年”,并非绝对规律,却折射出一种普遍困境:如何将短期流量转化为长期价值?如何从“网红”走向“长红”?这不仅是对城市治理能力的考验,更是对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路径的深刻拷问。
与以往许多“被动出圈”的城市不同,景德镇此次的走红,不仅源于“鸡排哥”自身的亲民形象和产品品质,更关键的是当地政府展现出的前瞻性、主动性和系统性的治理智慧。从“接流量”到“造生态”,景德镇的应对策略,堪称一次教科书式的城市品牌运营。
当“鸡排哥”在社交媒体上引发热议时,景德镇文旅局并未袖手旁观,而是迅速行动。9月28日,直接将“鸡排哥”请进官方会议现场,授予其“景德镇文旅推介官”称号,并颁发荣誉证书。这一举措看似“仪式感”十足,实则意义深远:它不仅是对个体经营者的尊重与激励,更是向全社会释放一个明确信号——景德镇欢迎并支持每一位为城市带来正能量的普通人。这种“自下而上”的民间力量与“自上而下”的政府支持形成合力,极大增强了公众对城市的认同感与归属感。
面对游客激增带来的交通压力,景德镇没有采取“一刀切”的封路或驱赶,而是人性化地将“鸡排哥”摊位迁移至距离原址不到百米的更宽敞区域,既保障了学校周边秩序,又方便了游客聚集。更令人称道的是,在节前最后一天,市政部门仅用半天时间,便完成了“鸡排大道”500米路段的重新铺设,道路平整、标识清晰,极大提升了游客的通行体验。这种“火速焕新”的执行力,背后是城市基础设施的扎实底子和应急机制的高效运转。
国庆期间,景德镇为“鸡排哥”专门成立2-4人的工作组,负责现场秩序维护、人流引导、卫生保洁等工作。这种“专班服务”模式,不仅减轻了摊主的运营压力,也确保了消费环境的有序与安全。更深层次看,这体现了政府从“管理者”向“服务者”的角色转变——不再高高在上,而是深入一线,为市场主体保驾护航。
景德镇的独特优势
如果说淄博的烧烤、天水的麻辣烫更多依赖“性价比”和“社交属性”吸引流量,那么景德镇的“鸡排哥”现象之所以更具可持续性,关键在于其背后深厚的文化根基与产业底蕴。
景德镇是千年瓷都世界闻名。其陶瓷文化不仅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全球范围内具有高度辨识度的文化符号。与许多“凭空出圈”的网红城市不同,景德镇本身就是一个自带“文化IP”的旅游目的地。游客来到这里,不仅仅是为了吃一块鸡排,更是为了探寻“china”的源头,体验手作陶瓷的乐趣,感受千年窑火的温度。
“鸡排哥”的走红,恰恰为这座文化古城注入了新的烟火气与人情味。它让原本高冷的“陶瓷艺术”变得更加亲民、接地气。游客在排队买鸡排的同时,也更容易被引导至周边的陶瓷工坊、博物馆、文创市集,形成“美食引流—文化消费—深度体验”的完整链条。这种“小吃+文化”的复合型消费模式,远比单一依赖某种食物的“快餐式旅游”更具粘性和延展性。
此外,景德镇近年来在文旅融合、产业升级方面持续发力。无论是陶溪川文创街区的打造,还是各类国际陶瓷艺术展的举办,都显示出其在构建“文化+旅游+创意”生态圈上的战略定力。相比之下,“鸡排哥”更像是这个成熟生态中的一个“爆款入口”,而非孤立的偶然事件。这种“有备而来”的城市,其抗风险能力和持续创新能力,显然更强。
打破魔咒的关键:从“流量依赖”到“价值创造”
要真正打破“网红城市火不过三年”的魔咒,核心在于实现三个转变:从“流量思维”转向“用户思维”,从“短期爆红”转向“长期运营”,从“单一热点”转向“多元生态”。
景德镇目前的做法,正朝着这一方向稳步迈进。首先,通过授予“文旅推介官”称号,景德镇正在尝试将“鸡排哥”这一个体IP转化为城市公共品牌的一部分。未来,完全可以围绕“鸡排哥”开发系列文创产品、打造主题餐饮品牌,甚至将其故事融入城市宣传片,实现IP的可持续运营。
其次,政府的精细化服务,本质上是在构建一个“友好型营商环境”。无论是道路改造还是专班服务,都传递出“尊重市场、服务民生”的积极信号。这种环境将吸引更多像“鸡排哥”这样的创业者扎根景德镇,形成良性循环。
最后,也是最关键的,景德镇必须抓住此次流量机遇,加速推动文旅产业升级。例如,可以策划“鸡排美食节”与“陶瓷文化节”联动,推出“吃鸡排、做陶瓷、游古镇”的主题线路;鼓励本地餐饮与陶瓷文化结合,开发“瓷味鸡排”“窑火风味”等特色产品;利用数字技术,打造“云游景德镇”“VR制瓷体验”等线上项目,延长游客的消费链条。
“鸡排哥”的爆火,是偶然,也是必然。偶然在于一个普通人的真诚与努力被时代看见;必然在于景德镇这座千年古城,早已为迎接流量做好了准备。它没有躺在陶瓷文化的功劳簿上,而是以开放包容的姿态,拥抱每一个可能带来改变的微小火种。
当前,中国城市发展已进入“品质竞争”时代。游客不再满足于“打卡拍照”,而是追求深度体验、情感共鸣和文化认同。在这一背景下,单纯的“网红效应”终将褪去,唯有那些能够持续创造价值、提升体验、讲好故事的城市,才能真正实现“长红”。
景德镇能否打破“网红城市火不过三年”的魔咒?答案尚未揭晓,但其展现出的治理智慧、文化自信与创新活力,已为我们提供了充满希望的样本。网红是起点,长红是目标。当一座城市既能守护千年窑火,又能点燃人间烟火,它便拥有了穿越周期的力量。我们有理由相信,景德镇的“鸡排大道”,终将通向更加广阔的文化复兴之路。
作 者 |元方